近5年帮助20多万新生儿避免感染,广东全力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
近日,31岁的阿薇(化名)一早就来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产检。今年,她将迎来第三个健康宝宝的出生。
作为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因为担心将病毒传染给下一代,阿薇一度认为自己与“母亲”这个身份无缘。帮助她圆梦的,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发起的致力于实现“乙肝母婴零传播”的“小贝壳”项目。在项目的帮助下,阿薇于2018年、2019年先后生下两个健康宝宝。
近5年,在广东,像阿薇的宝宝这样避免从母亲体内感染乙肝病毒的新生儿有近20万例,此外还有430例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3318例避免梅毒感染。
消除母婴传播是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工作之一,是建设健康广东的具体举措,也是提高区域公共卫生水平的战略部署。
从2003年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算起,经过20年的探索、实践,广东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进展突出:截至2022年12月,全省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低至1.72%、先天梅毒发病率为5.17/10万、乙肝母婴传播率为0.74%,13项核心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消除母婴传播认证要求。
99%以上住院分娩孕产妇接受免费筛查
广东阻断三大疾病母婴传播的序幕,始于20年前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
艾滋病、梅毒、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的孕产妇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孩子,这让许多想要孕育下一代的感染者十分焦虑。
但实际上,母婴传播并非不可阻断的——孕妇只要在孕期尽早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尽早发现感染状况,尽早实施母婴阻断综合干预,就能大大降低传播给孩子的风险。
2003年,广东在深圳市宝安区设立了第一个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这是深圳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分娩量也最高的行政区,感染孕产妇隐藏在人群中,难以发现和管理。
试点期间,宝安区探索建立“社区—社康中心—街道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四位一体免费服务网络,在助产机构推行“先检测后建册”筛查模式和服务下沉社康,提升孕早期检测率,并推动助产机构建立E门诊,对感染孕产妇进行集中产检和感染管理。
什么是E门诊?它的全称是“消除母婴传播门诊”(Elimination of mother-to-child Clinic),是设于产科门诊内的亚专科,通过培训、统筹协调等方式,组建既懂产科又懂感染病的专家团队,为感染孕产妇提供从检测、治疗到产检、追踪管理等全流程服务,并有专门的财政经费补助,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E门诊的建立,让感染孕产妇不用再茫然辗转于各科室门诊之间,不用一次次和不同的医生阐述自己的病情,有固定的产检医生,服务更加优质可及。”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宝安区全国首创的这一模式,得到了国家和联合国世卫组织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入选了世界卫生组织消除母婴传播最佳实践选题。此后,E门诊模式陆续推广至宝安辖区内17家助产机构,并在全省推开,江苏、江西、四川等兄弟省份也前来借鉴。
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为起点,20年间,广东消除母婴传播工作从一个病种扩展为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个病种,实施地区从一个区到全省,以点带面,不断提质升级。尤其是2017年起,广东和云南、浙江一道,成为国家消除母婴传播的试点省份,跑出了守护母婴健康的“加速度”。
以近5年为例,广东有99%以上住院分娩孕产妇接受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免费筛查,430例新生儿避免了从母亲体内感染HIV病毒,3318例儿童避免了梅毒感染,近20万例儿童避免了乙肝感染。
将预防母婴传播写入地方法律
今年6月1日起,修订后的《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开始施行,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孕早期或者初次产前检查的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和咨询服务,对检测阳性的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进行相应干预治疗,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从立法层面对消除母婴传播工作予以保障。
回顾广东消除母婴传播走过的历程,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高位推动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是关键。
2021年4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省卫生健康委制定并印发《广东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3年)》,按照“逢孕必检、逢阳必治”的原则,全面实施消除母婴传播工作。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全省实现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消除儿童新发感染,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省卫生健康委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担任组长,强化对消除母婴传播工作的统筹协调;广东还建成了消除母婴传播技术指导专家库,专家组成人员共50余人,涵盖妇产科、儿科、卫生管理、妇幼保健、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抗病毒治疗、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实验室管理方案》《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数据多方印证制度》《关于做好广东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物资管理的通知》……2022年以来,一系列配套文件相继实施,相关制度趋于完善。
在政策支持与驱动下,广东各地和各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消除母婴传播的好经验、好做法。
“小贝壳”项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刘志华教授团队于2015年启动该项目,并牵头制定了中英文版《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对孕妇筛查、评估、妊娠期管理、分娩管理、停药时机和婴儿免疫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标准化的管理建议。与此同时,为了加速临床管理流程的推广,项目还创新性地研发了一款智能移动医疗工具“小贝壳”手机应用软件(Shield APP),并将其作为乙肝孕产妇随访管理工具。
“小贝壳”项目探索出的乙肝母婴传播全程防控跨学科跨社区临床管理体系,“为世卫组织修订全球乙肝防治指南和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证据,促进了抗病毒药物在预防母婴传播中的使用”,侯金林也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分享相关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该项目已走出广东,走向全国,178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拥有1593名注册医生,管理着3万余名乙肝孕妇,母婴传播率下降至0.2%。
推进地市“一对一”结对帮扶
消除母婴传播,广东一直在路上。
今年2月,省卫生健康委制定并下发《广东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全省精心组织实施,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妇幼健康服务模式,推进实现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目标。
《行动计划》提出明确目标:今年,省级层面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结果指标。2024年,全省各市在实现结果指标基础上,实现消除母婴传播其他主要评估指标,并完成省级消除评估。2025年,全省保持消除指标持续达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行动计划》发布后,基于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广东加强省级统筹,带动各地市合力攻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广州、深圳、佛山和江门四个地市率先通过省级消除母婴传播认证,组成了消除母婴传播工作的“第一梯队”,第一梯队总结工作实施进展、成效、经验,与第二、第三梯队的地市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全面推动广东省实现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目标。
“一对一”消除母婴传播帮扶行动已经展开,省卫生健康委已组织专家到粤东地区驻点帮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自专家组驻点帮扶至今,粤东四市共出台消除母婴传播相关文件76份,召开工作会议和开展专题培训94场,覆盖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5350人次,建立母婴健康E门诊10家,成效显著。
从预防到消除,广东已走过20年,并且在不断推动新的探索与实践。
“让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孩子可以和其他孩子站在同样的人生起跑线,这既是广东近年来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最显著的成果之一,也是未来工作的持续目标。”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
只要提前做准备艾滋、梅毒、乙肝妈妈可以生出健康宝宝
在母婴传播中,艾滋病、梅毒、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母体血液中病原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的宫内传播;分娩时,母亲血液中的病原体通过孩子皮肤、黏膜的损伤处感染的分娩传播;以及分娩后母亲与孩子的密切接触,病毒从消化道黏膜破损部位进入孩子体内的接触传播等。
在孕期12周前进行早孕筛查有利于及时阻断母婴传播,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如果怀孕第36周或37周,较晚时间才开始用药,可能已经将病毒通过宫内传播传染给宝宝了。
专家提醒,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大感染病可防可治,且相关治疗免费。新婚夫妇、备孕夫妻双方应尽早接受检测,及早发现感染育龄妇女,尽早干预,科学备孕。同时,社会要格外关注流动人口、低收入家庭等人群的健康教育,提供更多免费服务。
作者 | 卞德龙 陈伊纯 吴雅楠
编辑 | 尹蓁 责编 | 张秀丽
摄影 | 许舒智
来源 | 南方+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