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睿:守好呼吸的第一道门
炎夏清晨,蝉声由远及近,衬得徐睿略显拥挤的诊室也安静了许多。她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变态反应专科主任,正值暑假,不少父母从外地赶来,请她诊治困扰子女多时的鼻部疾病。为了不让他们白跑,除了已约好的号源,徐睿不吝加号、加钟。
下午三点,原定上午半天的门诊工作终于结束,她匆匆扒拉几口早就放凉的午饭,开始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秉承着一贯以来的认真,这位娇小的女士从白大褂宽大的口袋里掏出几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上面密密麻麻地梳理记录了这些年的经历。她经常通过媒体向公众科普鼻部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健康知识,但分享自己的故事还是第一次,刚开始竟显得有些害羞。
“我就是个小女人,没有医院和同仁们的支持,做不出今天的成绩。”采访中,徐睿多次将成绩归功于团队,而对自己的付出轻描淡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业内过硬的成绩和口碑——32年医者生涯中,徐睿深耕鼻部疾病诊治,对鼻部良恶性肿瘤以及越来越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治疗造诣不凡。近期,她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还当选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首任主委。
“小煤球”的医学人生
少年小熊是远道而来的患者之一。过去数年鼻炎和他纠缠不清,每天早晨醒来都会连打十几个喷嚏,接着鼻子像开了闸似的狂涌清鼻水。他在老家就诊被怀疑为过敏性鼻炎,但查不出过敏原,只能服药稍微缓解症状,积累了厚厚一沓病历。
在徐睿这里,一番抽丝剥茧的“侦查”重新开始。她先仔细翻阅病历,然后一一询问症状,接着通过鼻内镜观察,鼻腔黏膜水肿、苍白,症状皆指向过敏性鼻炎及哮喘。考虑到上次做过敏原检测是5年前,她建议再测一次。
检测费用不低,小熊犹豫不决。“有时候很难一次测出。通过完整的检测,把病因筛查出来,有利于后续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而且,这几年你可能接触到新型过敏原。”忙碌了一上午,徐睿依旧温声细语,她条分缕析,成功说服了对方。结果显示,小熊对屋尘螨和粉尘螨三级过敏,他庆幸道:“还好听了徐教授的话!”
工作细碎而日常,徐睿总是耐心对待每一名患者,这是专业使然,也缘自从小的耳濡目染。
上世纪60年代末,徐睿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双职工家庭,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早出晚归是生活常态。
为了照顾女儿,母亲经常把她带到医院。小女孩把这里当作探险乐园,钻遍了犄角旮旯。一个冬天,她摸进给医院大楼集体供暖的锅炉房,左看看、右瞧瞧,等被母亲找到拎出来时,已被染成“小煤球”。当然,更多时候,她会呆在母亲身旁,或是到其他医护叔叔阿姨处“观摩学习”,看他们不厌其烦地问诊、查体、治疗、护理,也见证了一个个满面愁容的患者在离开诊室时舒展开紧锁的眉头。
“这些都让我感到帮助患者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因此立志从医,从未设想过医者之外的人生。”父母的陪伴很少,但无须操心和督促,徐睿一直为目标奋斗着。高考后,她的成绩虽然够得上第一志愿学校的护理学或公共卫生学,但临床医学才是心之所系,便选择了中山医科大学(即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南粤结缘。
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尖子生,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徐睿更加努力了,成绩名列前茅,大一结束时顺利考入仅收50人的全英班。
“从此我开启了痛苦的全英文医学学习。”她笑了笑。那时学英文的渠道比较单一,医学又是专深领域,挑战无疑更为巨大。她常常挑灯夜读,右手放着英文原版教材,逐字逐句反复琢磨,左手则翻开英汉辞典,随时查阅专业名词。一学期下来,厚厚的教材上标满了翻译和笔记,显得愈发厚重。
但她深知下苦功夫是学医的必经之路。课下,同学们会传阅老教授的手写幻灯片,那隽秀有力的字迹总让徐睿无限感慨:他们经过多少积累,才能在临床上游刃有余?才能成长为“百科全书”,结合丰富的人文故事讲解专业知识,帮学生们理清千头万绪?深受鞭策的她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向前辈们靠近。
▲徐睿(中)正在开展鼻部疾病手术
“徐刀客”的二三事
1992年本科毕业后,徐睿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任职。联通五官的部位结构精巧,隐在暗处,当时由于缺乏器械和技术,除了开放性手术,国内医院普遍很难提供深入的检查和治疗。中山三院则走在了技术前沿,科室的许庚教授、李源教授等专家在国内较早开展内镜下的鼻窦手术。
身处其中,徐睿边工作边深造,攻读了鼻专科领域的硕、博学位,从初识专科医疗器械,到使用鼻内镜处理简单疾病,再到独立完成有着较高操作难度的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手术,一步步精进着“武功”。临近博士毕业时,其导师许庚教授被派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她也随之换了战场。
在这里要面临的疑难重症更多了,年复一年,徐睿迎难而上,磨砺出见招拆招的底气。
不久前,一场晚风中的小酌后,小江染上感冒。短短5天,症状从发烧、流浓鼻涕发展为头痛、视力下降,一侧面部胀痛不已,打了两天抗生素仍不见缓解。转入中山一院时,他被确诊为急性鼻窦炎和眼眶并发症,整张脸肿成一颗硕大的“脓球”,仿佛下一秒就要破裂。
“炎症随时可能侵入眼眶,给患者带来失明的危险。当时来不及慢慢消炎了,必须先将脓肿引出。”徐睿说。但她注意到小江患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症,血色素只有常人一半,长年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种种严重的症状可能由此引发。于是她从源头着手,一边为其安排输血,一边请麻醉科评估,等血红蛋白回升便紧急安排鼻内镜下的鼻窦开放手术。
随着病变组织的清除,鼻窦开口扩大,积聚多日的脓液奔涌而出,鼻腔瞬间通畅了。接着再度启用抗生素治疗,炎症逐渐消退,肿胀的面部开始恢复原形。接受采访的间隙,徐睿接到同事的电话,得知小江刚从ICU转入普通病房,松了一口气。
让疾病在蔓延前悬崖勒马并非易事,鼻科尤为如此——鼻子毗邻眼、耳、咽喉和大脑,相互间关系密切,这使得细菌、病毒、癌细胞等极易串门,从鼻腔扩散至其他器官。不过,徐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常常携手相邻学科的同事,彼此打好配合。
一名40多岁的鼻窦癌患者便在接力战中守住了光明。当时癌细胞已入侵其眼眶和脑部,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只能手术摘除眼球。他不甘心生命和视力只选其一,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中山一院。徐睿收到请求,决定尽力一搏,联合神经外科、眼科、口腔科、麻醉科、肿瘤科及放疗科等科室专家,共同商讨出精密的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案。
早晨8点半,手术团队已严阵以待。第一棒是神经外科专家,通过开颅手术清扫脑部病灶,徐睿紧随其后,手持电刀,在鼻窦中一毫米一毫米推进。“过程中要非常小心,一方面尽可能把肿瘤剜除,另一方面在接近眼球时要严格控制边界,避免伤及视神经。”回忆起这台手术,她话语里仍带着紧张。直到电刀推进至覆盖在眼球上薄如蝉翼的筋膜,发现其尚未遭癌细胞浸润,医生们才如释重负,患者的视力可以保住了。
无影灯下的接力传递着生命的希望,手术最终持续了17个小时。术后患者被转至肿瘤科和放疗科继续治疗,数年过去了,癌症没有复发。
“网上曾流传外科医生术后躺在地上睡着的场景,我很理解,完成一台复杂的手术确实让人筋疲力尽。”徐睿说。多年来,她习惯了术前用心准备,遇到难点立即查阅资料、请教前辈,在脑海中一遍遍预演手术的步骤,寻求最佳方案。即便技术娴熟,偶尔她还是会感到焦虑,因为“不想拖同事后腿,更不希望患者的生命出差错”。而谈及每一次手术的胜利,她都将其归功于团队的力量。
沉甸甸的责任感引领她凡事多想一步。有一年国庆假期前夕,一名患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男孩从外地来穗求医,当时他病情较稳定,但考虑到瘤体巨大,一旦破裂必将引发致命的大出血,徐睿和患者家长反复沟通,坚持先将其收住入院。几天后,担心的情形果真发生了,万幸在医院,男孩最终化险为夷。
那个假期全科室上下比平常还忙碌,但走出手术室那刻,徐睿的心情轻松而愉悦。
还过敏人群一个清爽世界
临床上,过敏性鼻炎是鼻专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山一院自1987年成立变态反应专科以来,深耕过敏性疾病诊治,依托耳鼻咽喉科的力量,在诊疗过敏性鼻炎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受过敏性鼻炎折磨,许多患者长期昏昏欲睡,导致烦躁、暴怒,出现心理问题,还容易合并哮喘,急性期有危及生命的风险。”徐睿介绍。有些青少年患者的课桌抽屉总是塞满擤鼻涕的纸巾团,被同学戏谑为“鼻涕虫”,很是自卑,就诊时也习惯性低垂着脑袋。
为了让他们彻底摆脱疾病困扰,徐睿经常在临床中推介脱敏疗法。该疗法被认为是过敏性鼻炎和轻中度哮喘目前唯一的对因治疗方法,通过让患者循序渐进地接触过敏原,使机体最终达到免疫耐受。然而,其疗程长达3至5年,短期费用较保守治疗偏高,期间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对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以及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病的老年人都不太友好。
缺乏条件,徐睿就创造条件。对于情况各异的患者人群,她总能量身定制恰到好处的治疗方案。
杰仔总爱抽鼻子,家长最初不以为意,直到被孩子响亮的呼噜声吵醒,才找到徐睿。经查,杰仔患有过敏性鼻炎,鼻孔长期堵塞,躺卧时鼻涕向后倒流,将鼻咽之间的腺样体刺激得愈加肥大,加重呼吸障碍。手术日程已经排得满满当当,徐睿还是当即延长加班时间,加插一场腺样体切除,为其打通呼吸通道。术后当晚,杰仔睡了个久违的安稳觉,后来嗅觉也逐渐恢复到70%以上,还把脱敏治疗提上了日程。
前文提到的小熊则在徐睿建议下服用治疗哮喘的药物。“徐教授说了,等把哮喘控制住,我也可以接受脱敏治疗。”对于终有一天能脱离过敏性鼻炎的苦海,他满是期待。
但也有徐睿无能为力的时候。她曾接诊过一位年过古稀的阿姨,近20年前即确认了过敏原,但仅用药物减轻鼻部不适,一直忍受着低质量的生活,忙于工作,忙于照料子女、孙儿,等把一连串任务完成才想起自己,却错过了脱敏治疗的最佳时机。
到基层义诊的过程中,徐睿也发现很多类似情况,不仅患者,不少医生也把过敏性鼻炎当作小事,以致确诊了也没有及早治疗。为此,她致力于更新公众认知,抓住哮喘日、过敏日、爱鼻日等各个医学节日节点,结合义诊、讲座、电视、报刊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一遍遍传播相关知识。
一系列不懈努力得到变态反应专科前辈的肯定。2014年,徐睿接任医院变态反应专科主任,扛起了专科发展的大旗,带领团队结合基础和临床,在前人基石上不断添砖加瓦。
“徐主任临床经验丰富,总是毫无保留地给我们作分享,支持和鼓励我们持续创新。”团队的年轻人对此十分感激。近几年,中山一院变态反应专科成功拿下6项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发表 SCI论文30余篇,申请了多项实用性专利。
其中,团队的付清玲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之一,深入探讨空气污染物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在国际上首次将对污染物的评估精确到每平方公里的日平均PM2.5和臭氧含量,大大降低了过往相关研究的误差。去年底,这项成果发表于过敏性疾病顶级期刊Allergy,为推动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易过敏人群提供了智力支撑。
凭借实力,变态反应专科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还连续五年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保持第3~4名的好成绩。
近年来,科室作为示范中心,多次帮扶指导国内各级医院开展过敏原检测、脱敏治疗。今年,徐睿领衔省健康管理学会变态反应专委会,进一步发挥专科影响力,组织开展了相关诊疗技能培训班并计划常态化举办,“希望全省医疗系统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治逐渐同质化,让越来越多患者回归清爽、舒适的生活。”
采访前一周恰逢世界过敏日,期间徐睿忙上加忙,但仿佛不知疲惫。有一天回到家时是凌晨十二点后,屋里静悄悄的,她发现女儿房间还亮着灯,原来是在加班。“别太累了,早点休息吧。”她轻拍女儿的背,有些心疼。“您不也还没休息吗?”年轻人回头灿然一笑。受母亲影响,从医也一度是她的梦想,虽然最后没走上这条路,但“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生态度早就刻进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