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 | 全球视域中的汉语功能
编者按:基于“语言”的重新定义,本期文章讨论了衡量语言功能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比对当今世界前20强语言的功能状况、考量汉语功能的发挥状况,作者提出进一步增强汉语功能的七项建议:一、加强海外华人的语言认同;二、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三、巩固和提升汉语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声望;四、加强汉语文献声望;五、重视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六、高度重视翻译;七、努力增加汉语的经济力量与文化含量。
语言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但是语言在语言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等的。有些语言只为几百人、几千人的人群所使用,有些语言则为几千万,甚至上亿、上十亿的民族所使用;有些语言只为一个民族或部族所使用,有些语言则为多个民族、多个国家、多个国际组织所使用。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当代世界的语言格局在自然生态层面就呈现出了大语种和濒危语言双向极化的状态,而在社会经济层面则呈现出了单机多元的态势。①
汉语是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有普通话也有方言;普通话还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在国际上还代表国家行使语言职能。不管是历史还是现时,汉语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语言。影响力也就是贡献度,语言的影响力、贡献度也就是其所属的民族和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中,汉语应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应该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首先讨论衡量语言功能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这一指标体系比对当今世界前20强语言的功能状况、考量汉语功能的发挥状况,最后提出进一步增强汉语功能的若干建议。
(一)语言是什么
不同语言在语言生活中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巨大,这符合人们的主观感受。但如何衡量语言的功能,用哪些指标可以科学地衡量语言的功能,学界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讨论。要衡量语言的功能,需要从“语言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出发。
语言是什么?其实是一个十分难以回答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学者、同一学者在不同时期,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潘文国先生曾经幽默地说:“有多少个语言学家,就有多少个关于‘语言’的不同定义。”他“搜集了从十九世纪初叶至今,一百六十多年里的一些权威大师、语言学家和权威工具书在这个问题上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六十多条”,列举了国内外重要的68种定义。在此基础上,潘文国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语言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②。这个定义的确可取,不过含义太“浓缩”了。
李宇明根据国内外百余种语言定义,基于对语言学“大学科群”的认识,将语言定义为: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负载者、阐释者和建构者,且常常具有民族“图腾”的作用。③
这个定义,从4个方面界定了语言:
第一,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第二,思维功能。语言是人类用于思维的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第三,文化功能。(1)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负载者;(3)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阐释者;(4)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建构者。第四,象征功能。语言常常具有民族“图腾”的作用。
(二)工具功能和文化功能
衡量语言的功能,理论上来说应当从上述4方面来做全面的总体衡量。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思维功能是内蕴的,不容易收集到自然的显性的数据,不宜作为衡量指标;象征功能,每种语言都是相似的,不必刻意考虑。所以,在制定衡量语言功能的指标体系时,可以只考虑工具功能和文化功能。在具体确定衡量指标时,还需要注意3点:(1)在语言生活中可以收集到该指标的数据;(2)该指标在语言功能上具有显著性;(3)指标之间不应有交叉关系和覆盖关系,或应将这两种情况降至最低。
李宇明、王春辉曾用A~F这6个指标项来衡量语言的工具功能,④G~K这5个指标项来衡量语言的文化功能,其中F、J、K是参考指标项,其他的是主要指标项:
A.母语人口
B.第二语言使用人口(简称“二语人口”)
C.官方语言(包括:C1地方的官方语言;C2国家的官方语言;C3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
D.文字类型
E.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文本量
*F.语言的经济实力
G.书面语的有无
H.文献出版量
I.翻译量
*J.名人、名物数量
*K.某时代某文化领域具有突出地位
这一指标体系选用了8个主要指标项和3个参考指标项。参考项虽不是直接的语言影响力,但却代表着语言影响力的后劲。这一[8+3]指标体系还可以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但目前看来应是较为有效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位处世界前20强的语言方阵中,对照上述[8+3]指标体系,可以发现汉语在全球语言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有强有弱。汉语的未来发展方略应该就是固其强补其弱。综合起来说,需要从以下7个方面来增强汉语的功能。
母语人口是一种语言具有强大的工具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底盘”。汉语的母语人口,包括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人口以及海外华人华侨,估计有13亿左右,是世界母语人口最多的语言。稳固、扩大这一底盘,必须做好海外华人华侨的语言认同工作,增进其语言忠诚度⑤,引导并助力其重视母语的使用与代际传承。
海外的华语传承,宜“双方用力,争取第三方”。“双方”是指中国和海外华人社会,“第三方”是指海外华人所在地。中国作为海外华人华侨的“祖国”或“祖语国”,要尽到责任和义务。要树立“大华语”意识,把海外华人的语言看作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海外华语视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海外变体,在语言研究、辞书编纂、学校教育、语言水平测评等方面都要给以充分重视,在教师、教材、社会媒体等方面都要给以充分的支持,在国际语言文化的活动中都要尽量给以关照。海外华人华侨要充分认识到母语保持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成长和进入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下,母语保持的文化意义和发展价值。同时,中国和海外华人社会也要共同努力,争取华人所在地的理解与支持,尽量创造一个华语文在海外使用与传承的较好环境。
海外华人的语言传承,学校教育无疑至关重要,年青一代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都是民族共同语教育。但是也应认识到方言在海外华人语言传承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的语言自然传承的重要性,重视华语作为社区语言的作用。方言是共同语的根基,也是家庭最自然的语言。在一些华人社区,曾经认为方言影响华人的集体认同而不被重视。但是,一旦华语从社区语言退却,或者没有机会成为社区语言,方言仍可依赖家庭传后。而没有方言的华人社区,当华语不在社区常用,只是学校的一门课程时,整个华语就会出现危机。因此,当今有必要重新认识方言和家庭语言传承的地位。
老华人社区的年轻人和新华人的后代,有不少人的汉语能力已有所缺损甚至严重缺损,他们的汉语学习往往需要采取近乎二语学习的方式,比如进入国际教育学校学习。但其汉语学习依然是母语学习,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等应与二语学习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地,汉语还被列为“传承语”。支持这些地区的汉语传承与教育,也是扩大汉语母语人口的重要举措。
如果说母语人口是语言影响力的“底盘”,那么,二语人口则是语言影响力的一种实际体现。汉语的母语人口遥遥领先世界其他语言,但是二语人口却仅排在世界语言的第4位,如表1所示。加强汉语国际教育,扩大汉语的二语人口,是汉语功能扩大最为重要的方面。
随着汉语从陆地型语言到陆地-海洋型语言的转换⑥,中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步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第二阶段是与国外合作,在国外兴办孔子学院等汉语教育机构;第三个阶段是汉语进入国外的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基础教育的外语课程。前两个阶段的学习者主要是成年人,第三阶段汉语学习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中小学生占汉语学习者的比例达到50%~60%。
至2017年,世界上已有中小学孔子课堂1113所,其中独立中小学孔子课堂77所。孟德宏、姜书君指出,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⑦
李宇明全面论述了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划时代意义,也指出了低龄化亟需教材教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评鉴、教师培养等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全方位的适应与革新,指出了低龄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⑧
就二语人口的增长来说,二语教学不是目的,二语使用才是目的。也就是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口,不是看有多少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而是要看多少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汉语海外传播的精力,不仅要放在教学上,更要放在汉语作为外语生活的营造上。要支持国际上学过汉语的人应用汉语,帮助他们多用汉语,用好汉语,在汉语应用中巩固和发展他们的汉语水平,在汉语应用中获得他们的人生利益,在汉语应用中发展汉语的外语生活。
要研究学过汉语的人应用汉语的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应用汉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应用汉语的需求。营造国际空间的汉语生活,就是不断提升汉语的国际价值,有意识扩大汉语的国际需求。比如中国的企业和产品走出去,要有意识地带动汉语走出去;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在商业谈判和市场准入中要有语言意识,比如其广告、说明书要有地道的中文等。有了用汉语的外语生活,有了用汉语的国际需求,就会有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也就会有更多的汉语二语人口。
本文所谓的国际组织,也包括跨国的地区组织。在全球化浪潮持续冲击之下,在全球治理的理念逐渐得到认可的情势之下,国际组织在处理全球事务和跨国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价值。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改革传统的国际组织,甚至筹建新的国际组织,已成为很多国家的国际态度。国际组织首先是个论坛,选用什么样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工作语言及联系世界大众的语言,是国际组织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国际组织的语言选择有其历史传统,也有一定的自主性。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6种,文秋芳的研究指出,联合国的5个主要机关和15个下属机构,并未全部以联合国的6种官方语言进行工作,有的只用英语,有的再加上法语,个别还加上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⑨
跨国的地区组织,其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具有地区特点。比如欧盟秉持成员国语言一律平等的态度,20余个成员国的官方语言皆为欧盟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非洲国家联盟有54个非洲会员国,其工作语言是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东盟10国的官方语言有多种,但东盟的官方语言却是英语;上海合作组织的工作语言是汉语和俄语。
总的来说,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都是世界上或一定区域内有权威的语言。但是也要看到,国际组织的语言使用也在发展变化,特别是宣传网页使用的语种在扩大;新建的国际组织也在做自己认为合适的语言选择。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越来重要;在许多国际组织中,中国所交会费的比重较为靠前;中国籍的国际公务员也越来越多;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组织也逐渐有了一些。此种情况就为扩大汉语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第一,在汉语已经成为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际组织中,要尽量发挥汉语的工作价值,巩固乃至扩大汉语在此类国际组织中的作用;第二,在其他国际组织中,要根据语言多样化的原则,效仿联合国的模式,争取汉语的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地位;第三,在筹建的国际组织中,特别是中国主导或以讨论中国问题为主的国际组织,要重视将汉语设置为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的重要意义,应积极争取,毫不妥协。通过这些自觉的不懈的努力,才可能使汉语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不断巩固,不断延扩。
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中国倡议成立的,总部在北京,中国是五大股东之一,按现有各创始成员的认缴股本计算,中国投票权占总投票权的26.06%。2015年5月签署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第十一条《协定文本》规定:“文本分别以英文、中文和法文写成,同等作准。银行的工作语言为英语,银行在做出所有决定和依照协定相关规定进行解释时,应以协定的英文文本为准。”亚投行给予中文文本一定的地位,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没有将汉语列为工作语言,是有遗憾的。这种意见值得重视。
此外,国际上还有很多体育比赛大会和各种会议。体育比赛大会及国际会议的语言,也是国际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巧妙利用东道国、体育优势国、学术优势国、活动赞助国等条件和机遇,增加汉语的使用机会,塑造汉语常用的国际形象,提升汉语的国际声望,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人类没有文字的时代,已经有口头“文献”了,透过时光隧道流传下来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罗摩衍那》、中国的《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王传》等史诗,便是那个时代的思想集成。当人类创制了文字之后,思想的整理集成、横向传播和保存传后,就主要靠文献。文献的数量及其品质直接决定着语言的影响力。
我们常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汉语古代文献之多。古代汉语因其文献而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首先是对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影响,其次是伴着西方汉学的兴起对欧洲知识界的影响。直到现在,汉语古代文献对世界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据说在伦敦地铁站仍有人书写老子语录。据“老子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邰谧侠博士(Misha Tadd)的最新数据,老子《道德经》有72种语言的1555种译本,其中包括汉语的“回译本”。这大约是世界上除了《圣经》之外译本最多的传统经典。⑩
当今世界正处在知识生产全球化的时代,以英语为载体的书面文献占据世界文献的绝对优势。刘维树⑪对2006~2015年世界三大数据库的论文情况进行了分析:SCI数据库代表自然科学,有1100多万条;SSCI数据库代表社会科学,有160多万条;A&HCI数据库代表艺术和人文,有40多万条;3个数据库共有1300多万条论文记录。近10年来,论文发表的语言情况如表2所示。
在以SCI论文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领域,96.94%的论文是以英文发表的,其次为德语(0.61%)、汉语(0.59%)、法语(0.46%)、西班牙语(0.39%)、葡萄牙语(0.38%)、波兰语(0.13%)、日语(0.12%)、俄语(0.11%)、土耳其语(0.07%)。
在以SSCI论文为基础的社会科学领域,英语仍然是最主要的发表语言,比例为94.95%,其次分别为西班牙语(1.42%)、德语(1.19%)、葡萄牙语(0.68%)、法语(0.58%)、俄语(0.37%)、土耳其语(0.16%)、捷克语(0.11%)、意大利语(0.09%)、斯罗维尼亚语(0.06%)。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的是,汉语并不是SSCI论文的主要发表语言。
在以A&HCI为基础的艺术人文领域,英语论文占73.26%,其次是法语(7.45%)、德语(5.48%)、西班牙语(4.83%)、意大利语(3.18%)、俄语(1.56%)、葡萄牙语(0.70%)、汉语(0.56%)、捷克语(0.48%)、荷兰语(0.36%)。
以上是学术领域的语言使用情况,虽不全面,但也显示出各语种的学术威望。汉语的SCI论文占0.59%,排第3位;汉语的SSCI论文没有进入前10;汉语的A&HCI论文占0.56%,排第8位。
学术领域中汉语文献的这种窘迫地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一,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学术水平的确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其二,中国学者用英语撰写论文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其三,许多汉语杂志没有进入这三大数据库;其四,中国学人的学术观念、研究方法与一些外国杂志的惯性规范存有分歧,其论文不能顺利采用。
当前,中国在学术上正处在“两难”之地:一方面希望通过外文刊物提升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地位,争取国际话语权;一方面又担心如此作为,会使汉语失去表达学术的机会和能力,在国际上被排挤在“学术语言”之外。而事实上,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术的国家,自己的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国际学界主要的“发表语言”的国家,也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话语权。
因此,用外文提升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地位是“策略”,提升汉语的国际学术地位是“根本”。在科研评价中,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一定要重视汉语学术期刊;国家要建立“中文首发”或“中外文并发”的激励性科研制度;逐渐使中文刊物对外国学者有吸引力,吸引外国学者也在中文刊物上发表论文。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相信汉语文献的国际声望会大有改观,汉语的国际学术地位也会大幅度提升。
以上分析的是学术领域汉语文献的情况,其他如新闻领域、文学创作领域等,汉语文献在国际上的情形也大致相似。总之,汉语文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理应成为当前增强汉语功能的重点之一。
因特网和现代语言技术,为人类建构了一个虚拟空间,人类因此也有了虚拟语言生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虚拟空间已经成为现实空间的重要补充,现实空间的许多生活都试图“挪移”到虚拟空间中去,信息、舆论等领域的发展甚至超过了现实空间。
中国的网络发展虽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已经在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表3显示的是世界前10位“语言网民”的情况,英语网民数量第一,汉语网民数量第二,且与英语网民数量迅速接近,将其他的语言网民远甩在后。
表4是网络文本覆盖率排名前20的语言,拥有7亿5千万网民的汉语,竟然名落第10。汉语在虚拟空间中的情况与现实空间十分类似。在现实空间中,汉语的母语人口世界第一,二语人口也在前四,但是学术文献的国际排名却很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扩大汉语网络文本的数量,提升汉语网络文本的质量,是提升汉语功能的重要举措。
文体娱乐、商贸旅游、健康卫生、新闻舆论、学术活动等,是网络文本较为集中的领域。大力发展虚拟空间的汉语生活,是维护网络安全的根本之策,比“删、守”方略更为重要。提升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交换信息和存储信息,为各个领域的网络语言生活做出汉语贡献。只有这样,国人才有丰富多彩的虚拟语言生活,汉语才能不断扩大在虚拟空间的功能,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网红”语言。
翻译是跨语言接触活动,也是跨文化接触活动。翻译之文一般都是文化精品,不仅影响译入群体的文化,同时也影响译入的那个语言。因此,一个语言的文本被译出的数量,常常可以作为衡量这一语言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而言,译出端是文化高端,译入端是文化低端,这种“译入”性的翻译是为了汲取文化营养,是文化低端的自觉的主动的行为。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翻译走向,即主动“译出”:文化高端或自认为的文化高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献用外语翻译出去。译入是把外语文献变成母语文献,译出是把母语文献变为外语文献,虽然同是翻译,但因为翻译的走向不同、翻译的需要不同、翻译者的语言、文化熟练程度不同,“译出”与“译入”会有许多微妙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影响和文化影响。
放眼全球翻译,有些语言会成为翻译的“轴心”。翻译轴心语言的形成有两个因素:A.某种语言存储和生产的精品文献较多,其他语言纷纷将其作为译出源,从而形成轴心;B.某种语言十分活跃,不断地译入世界多种语言中的精良制品,而这一语言本身也在文化高地上,其他语言又从它这里把译品“转译”出去,从而形成轴心。A、B两种轴心常常重合,形成更强的轴心语言。轴心语言无疑是最具文化影响力的语言,也是强大交际功能的一种表现。
Ronen等人(Ronenetal.2014)曾根据世界图书翻译量做出了如图1所示的图形。图1显示的了世界翻译领域的轴心语言的情况,英语、俄语、法语等几个文化强势语言形成几个大轴心,系联着整个世界的翻译网络。汉语在图1(图中正下方)中,只是个较小的轴心,所系联的语言较少,且主要是中国的一些民族语言。这说明,虽然汉语文献曾经有着《老子》译本的辉煌,有着古代汉语的辉煌,但是今天它已经失去了翻译轴心语言的地位。
增强汉语的翻译轴心地位,需要重视翻译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加强汉语的译入,应将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及时译为汉语,“向中国讲好世界故事”。中国的发展建立在集成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不能造成中国与世界的文化隔膜。英语虽然是当今强势语言,但是也不能只是译入英语文献,应当重视世界第一方阵的20种语言的译入问题。
同时,更要科学地、有成效地组织译出,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译出的语言更不能单调,只是英语或是几个大语种,而应面向人类使用较多的近200个语种。译入是过去翻译的常态,而译出是翻译的新走向,需要科学探索,用心尝试,积累经验,形成模式。重视翻译,重视从20种语言中的译入,重视向200种语言的译出,基于我们的国力和文化张力,汉语在翻译领域的轴心地位有望提升。
一种语言能够传播到新的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具有跨国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不取决于这种语言历史的悠久或是语言结构的美妙,而是取决于语言背后的综合国力。不同时代,综合国力的形成因素会有不同,今天决定综合国力的主要是经济实力和科教文化。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以地区计算的。若以语言经济体计算,“汉语经济体”的实力比中国经济体的实力还要大,与英语经济体的实力更为接近。
Ammon⑫曾绘制了一份世界主要语言的经济体实力排名,涉及1987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的数据;笔者又查找了2008和2013年的两份数据。这4个年份的数据构成了表5。近30年中,汉语的经济实力排名逐步上升,其他语言的排名也是多有变化,正反映了其代表的经济体实力在近30年时间里的起落。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代的名人、名物、思想观念等,都可以增加汉语“文化含量”,增加汉语的文化声望。中国的科技、教育也在迅猛发展,新成果、新名人、新思想会不断产出,更易转化为“语言之力”。
“大华语”的概念不仅是语言概念,也是“大华语地区”的概念,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大华语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综合实力的概念。“大华语”概念运用得好,就能够增加汉语的综合实力。当然,传统上还有“汉字文化圈”的说法,汉字文化圈的综合实力也有可能部分地转化为“汉语之力”或“汉字之力”。
李宇明、王春辉根据对语言功能的新认识,拟订了衡量语言功能强弱的[8+3]指标体系。⑬根据这指标体系,比对当今世界前20强语言的功能状况,可以发现汉语在语言功能的国际空间中,或是在国际语言生活中的强项与弱项。
然后,就可以分析汉语的强项能否维持,能否再强;汉语的弱项能否补益,变弱为强。这种在一定指标体系指导下、在国际强势语言的比较中得出的汉语功能状况,是具有数据基础和学理根据的;而据此提出的“维强补弱”的方案,便是增强汉语功能的建议。
本文提出了增强汉语功能的建议:
(1)加强海外华人的语言认同,做好母语的传承工作,维护汉语母语人口的“底盘”;
(2)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国际空间的汉语生活,不断扩大汉语的二语人口;国际组织的语言生活,是国际语言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影响力的重要表现;
(3)要巩固汉语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扩展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际组织,提升汉语的国际声望,充分发挥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的作用;
(4)加强汉语文献的数量与声望,特别是要促进汉语作为国际科技的主要发表语言、新闻的主要使用语言;
(5)重视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努力使汉语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网络语言;
(6)重视翻译的文化价值和语言价值,同时发展“译入”“译出”的双向翻译,使汉语成为人类知识交换重要的轴心语言;
(7)努力增加汉语的经济力量与文化含量,保持汉语发展的充足后劲。特别要注意运用“大华语”“汉字文化圈”等概念,来增加汉语汉字的综合实力。
加强汉语的这些功能,需要做好国外的汉语传播工作,也需要做好国内的语言工作;需要做好现实空间的工作,也需要做好虚拟空间的工作;需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也需要做好外交、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工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有高层次的语言规划,并要耐心持久地坚持下去。提升汉语的功能,就是提升国家的语言能力,并进而助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略
原文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作者李宇明,男,河南泌阳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规划、儿童语言学、汉语句法语义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限于版式,对文章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如有异议或侵权,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李宝贵 | 习近平关于语言传播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启示
王辉 陈阳 | 基于大数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分布研究
李泉 |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四十年——成就与趋势,问题与顶层设计
图片/Pixabay网站
编辑/徐媛媛
校对/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