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原文载于《孔子学院研究发展报告(2018)》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作者宁继鸣,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传播、孔子学院与对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政策、语言经济理论及应用。2018年,人们意识并感觉到,我们面临着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遍布世界149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也不例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外部环境或制度要素对其存在与发展的影响愈加明显,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孔子学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办学景象,抑或区域经验和地方实践。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以协商合作为基础,结合当地需求多样化发展,更多的品牌项目出现并落地,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展,惠及当地民众和社区,促进中外大中小学间交流合作,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文交流领域代表性的“中国符号”,孔子学院不可避免地成为某些国家或人士攻击中国的标靶。在这方面,尤以今年初美国右翼政客呼吁关停孔子学院,以及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指责孔子学院为间谍机构的言论为甚。面对新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环境,如何在坚持办学宗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固化孔子学院共同体意识,引进并落实全球治理理念与相应机制,总结与提升区域合作与地方实践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全球或区域性语言文化公共产品,成为孔子学院发展“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一孔子学院是一个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综合性教育机构。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按照符合国际惯例、遵从合作办学理念等基本原则,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初步搭建起一个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中外人文交流平台。无论是从理念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观察,孔子学院都可称之为当代中国以教育国际合作的方式,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一种创新与尝试,是一项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活动。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共同体意识长期存在,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成为当代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实践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提醒人们更加关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018年3月11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孔子学院章程》规定,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无论是从其理念,还是从其实践看,用“共同体”一词来形容这个群体都是非常恰当和毫不夸张的。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身份共有,特质趋同,各成员秉承相同的信念,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演化生成了“全球孔院共同体”。孔子学院在服务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也在建构和实践中国话语的一种表达方式。2016年,笔者在《中国话语的一种表达——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孔子学院》中指出,孔子学院全球存在的形态与内涵,建构了一种基于语言与文化传播的话语生产机制,搭建了一个在全球环境和“命运共同体”框架下,追求本国利益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代表当代中国且极富影响力的中外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模式。孔子学院的三种话语表达方式:基于物理存在与传播实践的话语表达、基于文本呈现与内涵诠释的话语表达和基于价值生成与影响扩散的话语表达,恰恰是孔子学院物理存在、文本存在与价值存在的三种方式。①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无论是从物理层面,还是从文本和价值层面看,既是基于共同体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也是源于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事实——“全球孔院共同体”的存在!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合作、共生、融合、共赢成为时代发展的共同或主流选择,共同体概念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再次得到突显。无论是基于利益,还是安全、情感和地缘,共同体的真实存在及其价值观念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命题,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关切亦越来越客观深刻。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所言,对于共同体的描述及建立于其上的权利理论都是多元的,而参与共同活动有助于创造共享认同。②“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对共同体的需求在增长,同时又感觉到共同体的衰落。然而,人们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努力地构建、复兴、寻找和研究共同体。”③“共同体”是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的代表性观点,其本意是指共同生活,指学习者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有意义学习为目的,以促进个体发展为旨归,以追求共同事业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其《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腾尼斯把共同体界定为拥有相同特质、相同身份与共同价值观的群体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历史和思想积淀的联合体,是有关人员共同的本能和习惯,或思想的共同记忆,是人们对某种共同关系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直接自愿的、和睦共处的、更具有意义的一种平等互助关系。④齐格蒙特•鲍曼在腾尼斯的基础上指出,共同体一直是一个象征着互助、和谐和信任的褒义词,其本质是传递出一种安全、愉悦和令人神往的满足感,意味着怀念一种传统的稳定生活,或者渴望重新拥有一个团结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