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环保行业中的“山寨文化”
“山寨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实,它反映的是这个社会普遍缺乏知识、浮躁、没有思想、懒惰而且贪婪,缺乏创造性。这种思维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时尚领域如此,环保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可以称环保业的这些现象为“山寨环保”。
那么,中国污泥的山寨环保市场都有哪些特征呢?请听我细细数来。
一、品质低劣
时尚是什么?时尚是一类高档消费品,它追求功能、品质、品味。一件山寨品和一件正品的最大区别在质料和品质。山寨品的价格定位是不允许它采用同等水平的质料和追求同等品质的做工的,它甚至连如何加工的都不一定知道。仿制其实就是仿制了外形而已。
环保的山寨产品当然没有正牌厂家背后数十年的技术沉淀、积累,这些设备不具有同样的功能是必然的。山寨技术实施的项目运行不良甚至运行不起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二、身份不明
有人说,时尚是有钱人的消费。这话也不对。时尚不一定非常昂贵,昂贵的也不一定就是时尚。在今日的发达国家,时尚已经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而在中国,时尚是身份的象征。郭美美们能拿百年红十字会的招牌换几个爱马仕包包来炫富,菜市场的小贩也就能打开她路易威登的钱包(当然是假的)给你找零钱。难怪从今年开始,路易威登的全系列产品都将“去logo化”,你应该知道时尚不是可以这么消费的。
环保领域没有炫富的,但山寨品大量存在。对业主,他们一般都打着国外技术来源的招牌;对国家,他们一般都祭起“自主知识产权”的旗号来捞实惠。
三、廉价多销
时尚山寨品当然也有功能,但它主打的是款式(当然是抄袭仿制的)和价格。
环保山寨品主打概念和价格,概念是国外已有技术的概念,实质其实只有价格。这一点投了那些希望少花钱多办事的官员或企业之所好。
四、品牌杂糅
高档时尚品商场你很少看到所有品牌都混在一起,不分轩轾,甚至招商只认租金,不问货色的情况。即便像杭州大厦这样的高中低档通吃,多少也有个分门别类吧,比如国外大牌都在B区,C区和D区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厂家。
在中国的环保市场上,号称为了促进市场竞争,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好技术和坏技术都摆在一起,一锅烩了。一些企业专门以低价竞争,别人投标一亿六,他投八千万。于是中国的干化焚烧都被他们尽数收入囊中,当然,这些项目多年过去了,还没见一个正常运行。
五、东施效颦
以制造业第一大国的装备和人力物力资源,拷贝一件时尚商品简直是易如反掌,但你几乎见不到这些山寨品牌的后面到底有何品味,有何价值。相反,常常会感到其形象设计十分拙劣、露怯。
有人说,污泥国外主要靠“烧”,国内也就有了烧,但这不是焚烧,而是掺烧。国外焚烧的烟气要严格处理,国内掺烧的烟气却可以一概忽略不计。这就是中国山寨文化下的焚烧变种,俨然已经成为市场主流。如果你看到我国的上空有太多的灰霾,请千万不要奇怪,这些污染物质的来源也有山寨环保的一份贡献。
有人说,污泥在国外焚烧是先经过干化以节能,叫做“干化+焚烧”。于是国内也有了干化焚烧,不过是倒置的,应该叫“焚烧+干化”,还号称是一流学府的技术发明,能获得国家级环保大奖的。在这种山寨文化氛围下,可以忽略一切焚烧的本质和标准,可以无视普通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区别,硬把焚烧烟气当做干化废气,仅作除臭处理而已。你如果想知道那么些重金属在这么个类似死循环的工艺中都是从哪里出去的,我建议你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山寨嘛,你懂的。
六、软囊羞涩
想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买大牌时尚产品,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在一流品牌店里买了三流货色,要么是买了山寨产品。
有人说,污泥没有得到处置,是没有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这话其实不尽然。我相信政府官员其实是很想重视的,但是当他们看到一个个项目的投资都成了打水漂,于是怕了,搞不清现在来到他们面前忽悠的,到底有谁不是“山寨骗子”。山寨们已经做了大量项目,现在是我们集体为他们“买单”的时候了。
虽然山寨文化盛行,山寨产品要火起来,是需要大环境的,这环境就是政策。山寨品牌难以认定,民不举则官不究,你以为miumiu会吃饱了撑的去举报miamia吗?那岂不是正中下怀,人家山寨炒作自己还来不及呢!
环保领域山寨太多了,多到大家已经不知道谁是山寨、谁不是山寨了。最有意思的是,我们甚至连政策都可以山寨。环保部2010年底发出《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污水处理厂应同时规划、建设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目前不具备污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应在2年内建成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通知同时还提出了污泥必须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的强制性指标。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制定这种“半拉子政策”。环保政策应该是针对最终处置排放的,而不是限制处置模式的。这好比给时尚界立法,时装不许用针用线缝制,最后我们大家都只能裹着床单上街一样。
出台这一政策,要么是玩深度脱水的山寨们公关努力的结果,要么是制定政策的官员们被山寨们的“床单秀”给迷惑住了,居然相信了污泥脱水能脱到含水率50%以下。现在全国有哪个深度脱水项目真的是脱到这个水平呢?没有一个!根据泥性,南方的污泥有机质低,也许你还可以脱到60%,但北方有机质较高的,连这个数都达不到。
制定政策是要看市场上的平均技术发展水平的,出台这种政策,意味着全部污泥处理都要在污水厂内进行,而且两年时间,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一个正经的污泥处置项目连立项都完不成,那就只有一种急就章似的临时措施——深度脱水能凑合顶替了,于是有人怀疑这个政策的制定本身就是“量体裁衣”的结果。一个明显的结果是,最近几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严肃的污泥处置项目立项上马。
最近很多报章开始就污泥为什么没有处置进行讨论。其中提到所谓路线之争,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深层次上是山寨文化、山寨思维造成了人心混乱,一些官员人虽然没有上梁山入伙,但都在为盗取生辰纲的人通风报信。
环保的基础在法治,在制度,在监管,在执行。有哪个国家的企业污染了水体、土壤以后能免责的?没有。但我们这儿能出红豆水环保局长这样的“精英”。
大量企业唱着环保的高调在实施污染。有人说,是我们的官员不够专业。但是,我们不是有那么多专家吗?他们应该是专业的吧?关于所谓路线之争,专家们说,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就像一个单位的人要聚餐,有人喜欢吃辣,有人喜欢吃素,总众说纷纭是不行的,需要有人拍板。这个比喻听起来有道理,但也有问题: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似乎不是吃面还是喝粥,而是吸毒和喝哪种慢性毒药的问题。
还有一种论调说,不管什么处置路线,反正都有风险,走起来再说吧。这种说法有点像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反正已经没什么是绝对安全的了,吃了又不会马上死人的,就不算毒药,多吃说不定还免疫呢!
关于处置,有人说,最大的瓶颈其实是没钱。于是有人说水费应该涨十倍。这可是人人喊打、犯众怒的说法。其实,你所不知道的被损害的权利,比这个大得多的都有,这就是水质。有人已经在为水质支付极为昂贵的成本了,北京二十年不喝自来水的夫妇就是一例。
山寨环保之所以无法抗拒,是因为企业的违法成本实在太低。违法成本低,是因为仅需支付少量成本,即可得到利益集团的通融和庇护。
山寨环保提供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环保体验。所谓的“专家们”进行的是所谓的研究和发明。看看近几年来数以千计的专利,绝大多数都可以从国外专利中找出对应来。那些被业内人士引因为骄傲的“发明”,如掺烧、倒置干化焚烧,都可以说是治一经损一经的要命治法。
山寨环保肆虐的时代,我们当然呼吸不到通透洁净的空气,只会是灰霾朦朦;当然喝不到干净的水,只会是有水皆污;当然吃不到放心的食物,因为大片土壤已经污染;当然看不到清洁的环境,只会是垃圾遍地。
山寨环保的目的当然不是山清水秀,它是为了赚钱,走捷径,满足特殊时段、特殊消费群体的临时需求。这种产品注定寿命期很短,甚至是连用都不能用。
当代国人都喜欢高喊爱国,但是没有人真心想买山寨品。一旦有钱,甚至卖血卖肾,一定买的是真苹果。因为消费者自己也知道,山寨品靠不住。偏偏在环保业,买了山寨品的业主,还真的以为他买了什么正品。
环保是个非常有趣的领域,在中国是道义和道德的制高点,什么人都想进入,从而头顶套上一个迷人的光环。可笔者以为,中国骗子最集中的就是环保行业了。
很多专家都对2000年制定的水处理标准未包括污泥表示遗憾。事实上,它代表了中国山寨环保的典型思维。当时起草审议这些标准的专家们不知道污泥的问题吗?不可能。以经济发展阶段性为借口,政策变成临时性、短期性、非普遍性、可商榷、可打折的,这正是中国山寨环保行规的主要特征。
山寨环保一言以蔽之,叫做缺乏原则,没有道德底线。有原则的话,就不必制造山寨假货来害人,有道德底线的话,就不会弃良知和常识于不顾,非要弄出点钻空子的东西。
山寨环保不休,中国的环境整治工作不会有实质性进境的。
***********************
往期回顾:
环保部:企业购置环保专用设备,可获所得税10%抵免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