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质课教学设计】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说课稿+教案+PPT课件))《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平淡的画面,他们开始追求有立体感,空间感的画面效果。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有必要教授学生绘画中透视的知识。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材展示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安徽教师招考网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九册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安徽教师招考网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 

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七、教学流程  安徽教师招考网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游戏导入(3分钟)——②直观感知(7分钟)——③深入巩固 (7分钟)——④布置作业(18分钟)——⑤作业展评和教学延伸(5分钟)。 

(一) 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

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直观感知

1.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深入巩固

本人设计了欣赏、游戏、表现三个小环节。让学生充分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3.表现:请几名同学根据自已的理解和想象,到黑板上画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简单道路图。(要求有公路、树、电线杆等)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出图片内容。

 要求: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 

4.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

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延伸)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作品的展示、介绍、互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让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让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正上方楷书书写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左面书写透视规律。将书法的魅力在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作品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整体设计构思: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大量搜集来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也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以上是我对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指导思想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离得近的物体高大、宽阔,离得远的物体低矮、窄小,这种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现象的原理,会产生强烈的空间感。《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让学生初步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三、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对概念性知识的枯燥讲解,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和理解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五、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六、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网上收集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名家画作、透视现象的多媒体文件、绘画用的尺子、铅笔、水彩笔等工具。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让学生更理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感受到大师的作品也是通过基础的透视现象来表现的。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透视
教师带大家观察两张森林图片,一张是杂乱无章的,另一张是带有透视现象的。提问“哪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放大带有透视现象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得远的物体低矮、窄小,这种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现象的原理,会产生强烈的空间感。板书: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联系生活、传授新知
1、画面中的树木随着视线的延伸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一个小点,那你们知道这个点是什么吗?那通过消失点的这条水平线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消失点和视平线的概念。
2、通过对照生活中的场景(图片)让学生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总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想突出右面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移。视平线也是一样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变化的,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就要低一点。
3、在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消失点的规律。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下,景物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4、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从而总结出树的透视规律(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变化规律。
(三)欣赏作品、发现透视
欣赏名家作品《村道》、《一条街上的神秘与忧郁》和部分学生作品。
(四)教师演示、技法探究
1、根据需要,确定消失点和视平线的位置,再确定消失线的位置。
2、画树,第一棵树离我们最近、看得最清楚,所以我们要把它画得最生动、最具体。画第二棵树的时候,要离第一棵树远一点,体现出近疏远密,拉开点距离,才能为后面的密提供条件。
3、画电线,教师在画面的另一侧故意画一些歪的。通过图片讲解,分析画与地面垂直的景物时要与纸边平行,并修改,重新添画电线杆。
(五)艺术实践、表现透视
要求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带有透视现象的画。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六)欣赏评估、课后拓展
自评、互评、师评。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点进行评价。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两位新朋友,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地表现了一幅画,你们真棒!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作业与练习
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尝试用其它形式(如:沙画、蜡刮、粘贴等)创作一幅带有透视现象的美术作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多欣赏一些名家作品,感受透视现象带来的奇妙美感。
十一、总结和反思
一节美术课虽然只有40分钟,但透视对学生的影响却早已冲出了时间的界线。透视是实际绘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它是提升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的前提。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把透视原理分析透、讲明白,为孩子们以后的绘画奠定基础。本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吸收、消化的过程,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先用铅笔起稿,确定知识点没有问题后,再用彩笔定稿。在巡视时要及时引导,肯定优点,鼓励学生适当调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融趣味性、游戏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尽可能采用照片  绘画作品  透视图  三者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观察,这样会更直观理解







  • 草稿图透视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