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入住养老院,把对养老院的所见所感写成80万字的“养老院日记”
80万字的“养老院日记”,让她收获一大批粉丝
01
“写日记是对自己的修炼”轻松的笔触、风趣的描绘,在汪培芙的日记中处处可见。她这样描绘一位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婆婆——
“我们这儿有个调皮的婆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心情不好时就会骂几句。随着时间推移,在骂时,她吐词更清楚了,声音也更大。我觉得这是进步,是好事,说明这婆婆精气神不错。”
这篇题为《镜子》的日记,则记录了她和养老院一位90岁老人的对话。
“我问她究竟多少岁知不知道?她很干脆地回答我不知道,而且告诉我,这些事我都是交给娃儿来管,我又问她娃儿有多大?她说我有多大都交给他们管,我还管他们多大?让他们自己去管。实在太妙了!我恍然大悟,原来长寿之秘密,竟然是忘记自己的年龄。”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痛苦,乐观发掘其中积极的一面,是汪培芙日记的主基调。在养老院生活,老人们难免会有一点小摩擦。汪培芙有一篇日记,就讲述了她和王婆婆因一点小事发生的不愉快。“怄不怄气,不在于这句话的重量,而是听话人的心情,心情不好时,把一句好话他理解成坏话,心情好时把别人骂你的话,理解成好话。”
王婆婆得知这段往事被写进了日记,一时有些哭笑不得,连连称,“不生气了,过了就没有什么。”02
一本日记,让母子的心更贴近了
汪培芙今年84岁,退休前曾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2018年老伴去世后,她开始和子女一起生活。儿女们虽然孝顺,但毕竟有工作要忙,时常一个人在家的汪培芙感到有些孤独,仔细思量后,她决定去养老院生活。
来到养老院后,汪培芙感觉自己“像是重返校园”。和同龄人一块吃饭、一起锻炼,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舒心惬意。一本日记就这样成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过去,母子之间的互动多是生活上的关心;如今,通过日记,他们之间更有了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子女们逐渐看到了母亲的变化:虽然年龄在增长,但乐观的心态却让她越活越年轻。
03文字点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汪培芙的儿子把母亲的日记陆续发到了家人群和朋友圈,没想到读者越来越多。
养老院的同伴们都追着她更新日记,汪培芙多年前的学生也成了她的忠实粉丝。不同的人读汪培芙的文字有着不同的感悟,一篇篇日记成了大家生活中的小期待。
后来,谢忠惠结识了汪培芙,在她的日记中,慢慢得到了宽慰和启发。“想通了之后心里没有这么压抑了,我就在养老院里面栽一点花花草草,大家心情愉悦。”
写日记,让汪培芙有了更多的朋友。她在文字世界中畅游,把细碎日子里的意趣,化作充满诗意的话语,点亮了自己,温暖着他人。
目前,汪培芙已经完成766篇日记,共计80余万字。
“我生活中每一次遇到坎坷困难的时候,写完(日记)之后就是一种解脱的心情,觉得一点都不孤单了,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汪培芙说。
以上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图源:央视网。
欢迎关注视频号:养老解忧杂货铺
养老院星级评定对应资料
养老标准化体系对应资料
养老服务质量规范对应资料
养老服务安全规范对应资料
养老护理视频、课件、系统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