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叫宗师,中国现代文化第一人 | 总评胡适
胡适博通古今,旷世奇才。而且人缘好,“我的朋友胡适之”,风行民国。
但因为太牛,惹的人就多,批他的人也就多。
章太炎早早就讲了,“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
国学大师钱穆,则在国学方面一辈子暗批胡适,包括两人到了台湾后。
1954年,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全国能叫得出名来的学者、知识分子,甚至包括工农兵大众,都要明批胡适,说胡适在哲学思想、哲学史观点、政治思想、历史观点、文学思想、文学史观点、考据学、红学、佛教禅宗等方面的“流毒极深”。
在这么宽广的范围内“流毒极深”,正说明了胡适涉猎之广,影响力之大。
胡适总评的低层次:他的学问
胡适在学问方面,
论哲学,章太炎看不上他,估计熊十力、金岳霖等也未必看得上他;
论国学,钱穆看不上他,梁启超、赵元任等应该也看不上他;
论史学,陈寅恪看不上他,即使冯友兰也未必看得上他;
说甲骨文研究,他比不上郭沫若;
说建筑学研究,他比不上梁思成;
写小说,他写不过鲁迅;
写美文,他写不过林语堂;
写诗,他写不过徐志摩;
……
但胡适牛就牛在,他在人文领域的几十个学科中,都可算是个专家。
当然,他只能在两三个学科中,算第一流学者。
在另十几个学科中,算第二流学者。
其余的几十个学科中,他只能算第三流学者。
但这,就是他与其他学者的不同之处。
比如,钱穆暗批胡适,只限于“国学”方面。至于胡适最得意的“西学”,钱穆就沾不上边了。
又比如,要讨论“茴”字有几种写法,胡适大概比不上孔乙己,但论别的方面,那就是大海与水井的区别。
见多方能识广。这么说吧,在某一个学科之内,胡适的学问可能不及该学科的第一流专家;但由于他将几十个学科融会贯通了,他在这一学科内的见识,却往往高过所谓的第一流专家。
胡适的学问,是中西合璧,博学通识。
识,才是胡适学问的要义。
胡适总评的中层次:胡适的见识
如上文,章太炎们觉得胡适哲学不行;
钱穆们觉得胡适国学不行;
鲁迅们会觉得胡适写小说不行;
更有人批评胡适的“整理国故”,是把国人引到乾嘉学派的倒退之路上去……
但这一切评判要有个前提:胡适在美国留学七年,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正牌博士,在国内外其他大学也拿了N个博士学位。
他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知识渊博浩瀚,更是个得了“西学”精粹的人。
中西合璧,使他的见识远超那些专钻中文故纸堆的“国学大师”,或是只认洋墨水的“假洋鬼子”们。
历史已经证明,胡适在哲学、文学、史学方面的见识,他对人性的洞察,对政治的洞见,整体上远超当年那些看不上他、批判他的人们。
几十年过去,多少曾经的风流雨打风吹去,胡适在当前越来越显现魅力,他的追求越来越显出历史价值。
“回归胡适”,回归常识,正成为一种新的力量。
胡适总评的高层次:文明的再造者
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上的贡献,并不在于他在学术某个细分科目上比别人钻研得深了多公里,而在于他的“再造文明”。
“再造文明”,是一个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人类文明所做的最高形式的贡献。
到了这个层次,他说过什么话,出过什么成果,写过什么书,都不算重要了。
因为他的思想,已经“化”入了我们的文化,无形无迹,却又无处不在了。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种基因,一种灵魂。
具体一点:
我们今天说“白话文”、“实验主义”,那就是胡适的化身;
说“新思想”、“新文学”、“ 新诗歌”,首先想到的就是胡适;
至于“宽容精神”,“自由精神”,“科学精神”,“Democracy精神”,胡适更是这些精神的大宗师……
总评之总评:
胡适首先是一个平凡的人,喜欢打牌、抽烟,曾因酗酒被抓,还搞出了许多婚外情;
但他又是个近乎圣贤的人,他热爱我们的古代圣贤,但又不浮夸那缥缈的荣光;
他中西合璧,博学通识,用世界普遍的水准和价值,来衡量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再造我们的文明;
胡适一辈子讲学的要旨,首先是让学生“做个不受人惑的人”。他的这个见解,与哈佛大学那位校长说的,“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让孩子将来能分辨出,那人在胡说八道!”要义相同。
为了这样的要义,他一生“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与现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相比,胡适这样的表现尤为难能可贵。
21世纪,胡适的“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将继续烛照着我们的文化走向未来。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齐说经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