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与罗马:两千年前的双城记
汉长乐宫、未央宫图(《关中胜迹图志》)
文|周繁文
摘编自《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商务印书馆出版
长安和罗马,两个帝国权力之巅的城市。一个追求着“重威”,城市的规模和规格在当时都是最高的。另一个城市则追求着“永恒”,而它也做到了永恒。世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像罗马一样2700多年来一直在同一个地方。
它们曾建构的政治、经济、文化框架,它们曾发展出的思想、技术、艺术架构,仍遗留在我们基因中,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影响。作为当时的帝都,长安城和罗马城是帝国恢弘景观的微缩,也是我们回望历史的窗口。
城起
长安城几乎是一座全新的城市,随着新帝国的缔造而乍现于渭河南岸。
罗马帝国建立时,那座与帝国同名的城市已沿用数百年,终帝国一世亦以其为都,未有太大更改。
何处是长安
刘邦称帝以后,最初以洛阳为都。他的股肱之臣们多来自关东,也属意于将这里定为新帝国的都城。
高祖五年,一位叫娄敬的齐人向皇帝建议迁都关中。他认为,假若此时是承平之世,洛阳自然更适合做都城。然而现实情况是帝国甫立,秦末遗留的乱局未息,因此帝国政权所面临的最关键和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权力中心的安全。关中无疑是最佳之选。
所谓关中,指的是汧河、雍、黄河、华山之间的平原地带。起初刘邦对娄敬的建议不以为然,他并不希望舍弃传统的王都;作为一个关东人,他也不太愿意留在关中。
张良却对娄敬之说深表赞同,他认为洛阳虽有军事之利,但地方狭小,土地相对瘠薄,又有诸敌环伺。反观关中之地,被山带河,有四塞之固,易守难攻,具有天然的军事优势。
何况关中经过秦人的经营,交通、水利无不便捷,又有富饶的巴蜀平原作为后援。再加上地势开阔,都城将来的发展必不受限。假若定都于此,局势安定时,漕运畅通,天下粮草皆可西给京师;一旦诸侯叛乱,则顺流而下,也可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供应。
于是,即将开创两百年基业的西汉开国皇帝,在张良的一番话后,将政治中枢定在了关中,选址在秦都咸阳的渭南之地,取名长安。
长安城的营建由萧何主持进行,最初主要是对渭南离宫改建和翻新,章台所在成了未央宫前殿,兴乐宫所在成了长乐宫——咸阳南郊的这一组离宫在后来的两百余年间成为整个大汉帝国的政令所出之处。
接着,北宫、武库和太仓等一一建起。惠帝即位不久,征发了将近15万人修筑城墙,一年而成。武帝在位期间大治宫室,长安内外变成了繁忙的建筑工地。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相对于汉王朝再三推敲的定都过程来说,罗马帝国的都城对于统治者们来说完全无须考虑——自然是罗马。沿用一座已经使用了700 多年的城作为首都,理所当然。这座城直到今天仍然是意大利的首都。
罗慕路斯通过鸟占术赢得了建城权,这是一种通过观察天空中飞鸟的轨迹、数量等现象来进行占卜的神秘巫术,选定的帕拉蒂诺山顶平地被认为和神达成了契约,从天空到地面以及地下的整个空间都受到神的庇佑。
在神话中,罗马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至今在每年的这一天,罗马都会举行纪念仪式,演员们装扮成古罗马人进行建城游行。2000多年来,仪式一直是在城中心区的罗马广场旁举行的,现实和历史就这样在时光的两头对接。
神话虽可以反映部分现实,但并非完全现实。在一次考古发掘之后,罗马建城的神话渐渐还原其历史真实。帕拉蒂诺山东北坡上发现了一段城墙,建成年代大概正是公元前8世纪中晚期。
这说明城墙的规划者意识到需要利用这道实体界限来强调他们所拥有的特殊空间。这正与传说中罗马王政时代的开端契合。
公元前7世纪晚期,台伯河上搭建起第一座木桥,入海口设置码头,河岸边聚起仓库与市场,帕拉蒂诺山下的沼泽改造成广场,西南的山谷辟为赛马场,坎匹多伊奥山上矗立起神庙,最早的罗马城慢慢成形。公元前6世纪,围合这座“罗马方城”的城墙竣工。
信息不对称
西汉离出现《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市井风俗画的时代尚远,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还原当时长安城的繁华图景。东汉时期的班固和张衡分别作《西都赋》《西京赋》,这些华美辞藻堆砌出了一个如梦似幻的锦绣长安。
但在实物方面,长安城的土木建筑,经过千年风雨的洗劫,只留下一些倾圮的土台废墟,上层建筑的情况全凭同时代的文献、墓葬中的图像和建筑明器,在想象中复原。
而罗马则要幸运得多,不但有《十四区志》这样详细记载城内重要建筑数量、名称和位置的文献,还有塞维鲁王朝留下的一幅大理石古罗马城平面图。
兰切亚尼,塞维鲁古罗马城平面图。
古罗马人追求纪念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永恒,这使得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诸如斗兽场、万神庙、图拉真纪功柱、提多拱门、图拉真市场以及大大小小神庙的原貌。虽然它们的表面装饰有剥蚀,但是比起长安城的命运,可谓云泥之别了。
管理
西汉的“强干弱枝”统治理念和罗马的“强枝弱干”形成鲜明对比。长安城的行政机构集中、等级严明、重军守卫,采取半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极大地保证了权力的安全、管理的高效、政令的畅通。
罗马城的行政机构分散、阶层嵌错、军力分散,采取开放式管理,虽然权力受到制约,却造成权力安全无法保障、行政效率低下,通过威权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管理松散,政局常常内外交困、动荡不安。
封闭式的长安管理
长安是一座封闭式管理的城,城门、邑门、里门都定时开闭,有严格的宵禁,甚至官府的捕吏都不能在夜间进入民宅抓人。
文、景、武帝三朝以箭法和谋略著称的李广因罪被贬为庶人后,某天与人在城郊饮酒夜归,不巧遇见霸陵尉,他喝止了李广一行。李广随从说:“这是故李将军。”霸陵尉说:“今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是故将军。”于是让李广宿在亭下。后武帝召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对付匈奴,李广请命让那位霸陵尉一同前往,一到军中便将他斩首。
元始二年,长安和附近8个陵县的总人口有100多万。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超级大都市。城内人口以户为基本单位造册,登记内容有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爵位,可能还有健康状况,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户曹掾史专门管理户籍和市籍,脱籍属非法;户籍内容有变更时须及时上报,办理相关户籍移交手续后才可以合理迁徙。这种户籍制度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有些墓葬中死者还随身带着地上官吏向地下官吏移交户籍、财物簿籍的文书。
长安城的绿化覆盖率很高,有行道树,宗庙、陵墓、宫苑、官寺和私宅内也都广植花木。汉律规定树木未经官府允许不准砍伐。王莽时期强制规定民宅内也需植树,否则将受经济惩罚。
即使在后人称道的文景之世,长安的治安也不算非常好。贾谊在一封奏疏中历数时弊,提及当时偷盗抢劫之风颇盛,甚至高祖庙内的器物都被盗。
武帝之后情况更加严峻,斗殴、偷盗、绑架、抢劫、杀人案件很多,豪强们豢养刺客、报怨寻仇,贵戚们包庇凶手、狼狈为奸,游侠们视人命如草芥。
早期的游侠还有一些侠义之风,后期基本上类似于黑社会。甚至在敦煌、居延一带的汉简中,都常能见到长安杀人逃犯的通缉文书。
西汉时期官员的上升通道比较畅通,不少出身平民的人都能进入统治集团核心,从皇后们大多出身寒微也能看出这一点。在京官员称为都官,日常在皇宫或官寺办公。各级官寺的面积和建筑规格有别,律令中详细规定了丞相府门用梗木板,御史大夫寺门则用梓木板。
诸侯王、列侯和郡的“驻京办事处”以及外邦的“大使馆”称为官邸。前一类分为国邸、郡邸,一般以国名和郡名冠之,可能都在未央宫附近。
诸侯王一般住在封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回到京师,比如每隔五年的正月要来朝见天子,此时便住在国邸中,但是一般情况下诸侯王停留在长安的时间不允许超过20日。
都城的监狱统称为中都官狱,随职官系统的不同而设,据说长安城内共有官狱24所。后宫有掖庭诏狱,掌司法刑狱的廷尉有廷尉诏狱,位同副相的司空有司空诏狱,太子府有太子家狱,上林苑中有掌治苑中禽兽、宫馆之事的上林诏狱,还有郡邸狱、东市狱和西市狱等。、
京师的安全由中尉(后更名执金吾)负责,可能同时兼管消防安全,有一段时间曾设司隶、绣衣使者监督三辅治安、秩序和风化。城门有屯兵,陵邑门有戍卫,里门有游徼。
京师的主要武装力量包括南军、北军和八校尉。国家武备收藏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的武库内,由皇帝直接掌控,占地约23 万平方米,分为东院和西院,按类别储存用于平定内乱和武装边兵的兵器,
主要是铁兵器,也有弩机、戈、镞等少数铜兵器,大部分由少府督造,也有一部分是各地工官的产品。
罗马的城管
公元前7年,奥古斯都将罗马城划分为十四个区,因此罗马常被称为“十四区城”或“神圣十四区城”。
罗马并无宵禁。尼禄皇帝喜欢在天黑时装成平民钻进酒肆或在街上闲逛。他经常殴打夜归的人,甚至把他们扔进下水道。
他还热衷于对商店进行打砸抢,将赃物拿到军营市场拍卖,然后把卖得的钱挥霍一空。不过有次他因为猥亵一名元老的妻子,险些被杀死,此后若没有禁军长官的秘密保护,他再不敢于夜晚冒险去公共场所了。
由于烹调、取暖、照明都需要用明火,加上地中海的夏季干燥炎热,因此罗马城内常常发生火灾。
公元前23年的一场大火灾后,奥古斯都组建了一支7000人的消防队,分为7个支队,十四区中每两个区配备一个支队,还有14个较小的岗哨。消防队的首要职责是预防火灾,夜间在城中巡逻以排除潜在的火灾威胁,此外也处理巡逻时碰到的小型犯罪活动。
城内的多层公寓常常倒塌,出于安全考虑,罗马城中心沿路的房屋高度受到限制,奥古斯都时期的楼高上限是70步(约20米),图拉真时代将标准降到60步。
尼禄时期的大火灾后,规定重要建筑周围必须设置隔离带,不同的建筑禁止共用外墙。城市行政长官或代理长官定期主持人口普查,调查重点是财产登记,同时对土地进行丈量和所有权登记,并建立地籍册和人口档案。
帝国管理层最大的特色是数量众多的皇帝官僚,他们被视为皇帝个人的雇员,服务于皇帝。他们掌管着庞大帝国的各种具体事务,从城市的行政、粮务、治安长官,到道路、建筑、水渠和河道的保佐人(主管)。
罗马城俯瞰图
由于罗马城有一道“神圣边界”,军队进入时需要解除武装,因此在共和国时期罗马城内从未有军队的固定驻地,实际上也一直排斥在城内有武装军队。直到奥古斯都时期,才首次在罗马配置常设军队。
帝国都城的主要武装力量有禁军、城市步兵、精锐骑兵、密探、拉文纳帝国舰队,以及一支米森农特遣舰队。
禁军在共和国时期指的是罗马统治者和指挥官到国外时所随从的朋友和门客。城市步兵相当于都城的警察。公元13年组建,只有三个大队,番号紧接禁军大队之后,装备、组织和指挥的方式与禁军相同,服役条件略逊于禁军,但仍比普通军团优厚。
精锐骑兵直属于皇帝,也被称为“侦察队”,与禁军职能相似。密探队是在行省长官和皇帝之间传递信息的军团。3世纪初,他们改为秘密服役,参与间谍活动和政治暗杀。
了解更多:
与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与民银旅行
开启一段心灵旅程
民银旅行 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