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往共产主义 ——部分高校师生研读《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等文章有感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直挂云帆济沧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研讨文章 畅谈感想
何 畏
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咄咄逼人的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能赢得青年吗?能!过去能,今天能,今后也一定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4期刊发了一组关于共产主义的研究文章,其中有胡乔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一文。这组文章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共鸣。5月5日下午,在马克思诞辰198周年之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研究上述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习,开展了一场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学习研讨活动。来自全校7个院系的30余名学生和4名辅导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何畏副教授和魏伟老师的主持下,畅谈了他们在共产主义认识上的感悟。
一、共产主义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主持座谈的老师首先提请同学们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内无职无权,而且因为宣传无产阶级解放的真理而屡遭反动政府驱逐通缉,终身漂泊。但是,马克思主义却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房走向社会、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还未曾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这样深刻地、持续地、制度性地影响着全世界。不少同学认为,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性、高尚性、现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来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大一学生张悦阳说道,共产主义对她来说既亲切又陌生。亲切,是因为从小学加入少先队起记住了共产主义的名字,“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旋律常响在耳边;陌生,可能正像一位哲人所说“熟知未必真知”,同学中的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共产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仅仅是一个鼓舞奋斗的美好愿望还是可以真真切切实现的社会理想?通过阅读胡乔木《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等文章,清楚地认识到了共产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共产主义制度指的是取代资本主义的将来要实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愿意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对这个未来的社会做详细的描绘,这恰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和严谨。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为什么要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而共产主义运动则是各国进行着的当下斗争实践,共产主义运动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后者只是前者的终极目标,前者则是后者的手段和过程。共产党人领导的任何性质的斗争,都离不开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因而都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步骤,正如登泰山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登泰山这个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一步一样。因此,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它的崇高值得我们一代代人为之接力奋斗。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辅导员康冲说,这组理论文章让他感到,字里行间凝结的都是学者们渊博的马克思主义学识氤氲出的对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王炳林、朱继东老师的文章给他极大的鼓舞。作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要使命。他深刻感知到,传播真理是传承信念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严密的科学,讲科学就应当理直气壮,只有把共产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向学生讲解清楚,让他们站在理论高度认清“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才能把对共产主义的真情信仰扎根在共产主义的真理沃土之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共产主义
谈共产主义,就一定要聚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何畏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多重承接关系。
第一,马克思是在诊断出资本主义病灶、病根和病理的基础上开出彻底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药方的,共产主义就是为了矫正、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人的异化、人与物的颠倒,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物化。劳动的对象化变成劳动的异化,本应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美的劳动却成了让人厌倦的谋生手段;人类创造的财富非但未能成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反过来成为奴役人的工具。在市场原则全面泛化的社会,财富的占有几乎成了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一切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都能出让了。这个时期,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除此之外,在单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彻底异化。当今世界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危机已经表明资本主义的绝路不仅体现在资本积累造成的财富、身份的两极分化上,还表现在资本无限扩张导致的自然界限上。说到这里,来自材料与科学学院的大二学生吕岩插话说,他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今天的交流研讨,越发感受到共产主义的科学性,无论是全球金融危机、生态危机还是许多深层社会矛盾,看似不同的谜面背后的谜底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我们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充分自信,通过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中国的全面进步。
第二,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必经阶段。“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苦难与辉煌已经证明,只有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然而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惨痛历史教训也一再提醒我们,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和前途,绝不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是要脚踏实地干好当下的每一件工作。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辩证关系,清醒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关系,通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断接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三,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时,只有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才能少走弯路,不走邪路。无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工人阶级政党一旦抛弃共产主义理想,就必定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取得巨大经济繁荣的同时,一些人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里忘却了共产主义理想,甚至有一些党员干部,完全忘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在他们心目中,共产主义理想成了幌子,入党成为升官发财的阶梯。面对一些人的迷茫和敌对势力的质疑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一再告诫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前途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丢掉了这个信仰,就会失魂落魄。“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应当常态化
人是教育的产物,共产主义理想的树立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教育。长期以来,共产主义在社会上遭到嘲弄,也远离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在我们的学术刊物中也鲜有踪影,就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教师也往往有理不敢高声讲,怕同事笑话,怕学生起哄,有关共产主义的内容往往蜻蜓点水般掠过。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教书当饭碗、把课时当业绩、把单纯传播知识当作职责。魏伟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学习了杨瑞森老师《肩负起崇高的历史责任》的文章后,我首先思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到底是什么。杨老师的文章启示我们,共产主义是科学理论,也是价值信仰,没有价值信仰的理论是没有人将其付诸实践的,那些口口声声叫喊去意识形态化的主张,本身就是一种掩人耳目的意识形态。教师信念的坚定是坚定学生信念的预置轨道,教师讲授真理的底气是学生接受真理的加速器,一个自己非信非疑、言不由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培养不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学生的,更谈不上让他们的学生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的自觉促进者。
计算机与科学学院的辅导员唐志文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影响,他们普遍政治意识淡漠、思想多元、“三观”飘忽不定,看实利高于理想、看眼前重于长远、置个人于集体之先,甚至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必须持续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与反共产主义思想作斗争。他认为,颜吾佴在《坚持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一文中提出的“四个统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渐进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引导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建设性与抑制性的统一——的观点,为他今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来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大二学生李露坦言,作为理工科的低年级本科生,他几乎不翻文科学术期刊,这次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口气读完这8篇文章,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同学们有疑就发,老师的课堂精彩解答和真情流露与这些文章中的观点相映成趣,他和身边的不少同学,过去从网络上、在口口相传中,接触到不少嘲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讲的人以假乱真,言之凿凿;听的人一知半解,无意辨真伪,结果,西方意识形态以阴谋算计了青年人的天真,让愤怒涂鸦了真相,谎言篡改了真理。共产主义理论不是心不在焉也能听下去的童话,坚定的信仰源自对理论的科学把握,只有真学才有真懂,只有真懂才有真信,真信自然有真情。材料与科学技术学院的赵惠萍同学说,她为自己过去的盲从和片面感到羞愧,在共产主义理论面前,未能深涉经典,是没有资格自以为是的,自作聪明,受害的一定是同学们自己。人世间的辩证法往往就是这样,美好东西的实现都一定是艰难的、曲折的。让人低俗易,使人高尚难。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必须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的美好与实践之艰辛,把握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辩证关系。
整场活动气氛热烈,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踊跃,过了吃晚饭的时间竟无人察觉,热烈的讨论一直持续到晚上七点,还有一些同学仍意犹未尽,最后不约而同地有了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想法。材料与科学学院的大二学生郁昌盛说,真理需要传播,要用适当的方式灌输,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一阵风,应当常态化。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下,一致决定,一起参加本次活动的30余名师生当场成立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并在马克思的画像前一起立下誓言,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还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活动,探索更多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共产主义理想的火炬手,今天,我们要向世界、向未来大声说“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果,使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和雄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共产主义的理想
李方祥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4期转载了胡乔木同志重要文章《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并刊发了杨瑞森、梁柱、梅荣政等专家撰写的一组文章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尤其引起了青年学者及学生的关注。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李方祥、陈秋华、金程远以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福建师范大学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的青年学生立即组织了认真学习和深入讨论,并且把这些理论文章的学习与研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原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师生们纷纷表示这些文章说理透彻、文风朴实,思想针对性强,在当前犹如拨云见日,帮助大家扫清了迷雾、擦亮了眼睛,有助于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的师生们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深入的学习、研讨。
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以及专家们的研究文章首先从理论上精辟地阐述了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共产主义是科学真理这一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师生们一致认为,其观点指出了共产主义实际上包括制度、思想和运动三个层面,为正确认识共产主义指出了科学路径。能否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关键在于能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共产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毫无根据地主观捏造出来,而是建立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不可克服矛盾的科学揭示的基础上。
杨瑞森教授的文章《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认为胡乔木这篇文章的实践意义在于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敏锐地觉察到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尖锐矛盾,并对共产主义渺茫论等奇谈怪论加以旗帜鲜明的批判,对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宣传和教育的积极性和必要性作了深刻的论证和阐发。师生们认为在当前否定共产主义的错误言论不仅没有销声匿迹,甚至还时有高调露面的时候,重温胡乔木同志的文章对澄清对共产主义的各种污蔑,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大家认为,在当前很有必要向广大青年学生把共产主义这个真理讲透。之所以现在不少人对共产主义有疏远感、陌生感甚至反感,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空洞说教、形式呆板有直接的关系。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的师生们认为胡乔木的文章思想深邃、文风朴实,虽然是30多年前发表的文章,但在今天仍然是一篇难得的开展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我们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经受任何风险考验的精神之“钙”
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的师生们深刻认识到:当革命处于顺境的时候,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不难,然而当革命处于逆境和低潮的时候,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却弥足珍贵。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惨遭杀害,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下,一些革命意志薄弱者被反动势力的屠杀所吓倒,有的公开脱党,有的向敌人忏悔,还有的甚至出卖革命同志换取荣华富贵。但是已年过半百的老教育家徐特立正是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信仰,甘冒生命危险,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立志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他的这种大无畏的壮举即便距今近90年,但当大家重温这一历史,仍然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师生的思想深处。
在学习中,胡乔木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引起了师生们的深入讨论。胡乔木指出:“要抵抗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单靠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不够的”“主要要靠共产主义思想才能抵抗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师生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以及国内形势,认为在当前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较量,仍然处于敌强我弱的格局。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千方百计地实施其“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往往采取拉出来、打进去等伎俩,企图培植一些“大V”和“公知”,寻找弄垮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代理人。当社会主义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并用封锁制裁和经济援助的两手,逼迫和引诱执政的共产党妥协让步;或者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之机,试图兜售其“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移植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利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之机,用私有化误导改革;或者当他们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已取得巨大成就,就虚情假意地站出来“喝彩”“捧杀”。师生们一致认为,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绝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的师生们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的政治定力,当我们身处逆境,胸中怀有这一远大理想,就不会被暂时的困难和曲折所吓倒,就不会在挫折面前放弃初衷、改旗易帜;当我们身处顺境,胸中怀有这一远大理想,就不会在敌对势力的“糖衣炮弹”和“捧杀”中飘飘然、忘乎所以、迷失方向。
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能有一丝的含糊和动摇,否则就可能犯无可挽回的错误
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的师生们认为,胡乔木文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极具战略远见,并且已被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胡乔木认为:“所有的党员在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精神、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这个根本问题上丝毫都不能含糊。如果有一点含糊,我们就会在群众里造成思想混乱,就会在群众里歪曲我们党的形象,削弱我们党的威信。”大家认为,这绝非危言耸听之论,而早已有前车之鉴。同学们在交流讨论中不约而同地联系到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
不少同学认为,苏东剧变的思想根源出在理想信念动摇直至丧失。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在不少共产党员那里根本谈不上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不过是口头上的官腔以及官样文章而已。一旦理想、信仰这个“总开关”出现松动,其对党的肌体的摧毁将是毁灭性的。苏共解体前党内腐化盛行正是理想信念沦丧的直接恶果。此外,还有一些人在西方势力的捧杀、引诱、拉拢下,理想信念松动、思想防线崩溃,抛弃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追求,在精神上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成为从内部搞垮苏共和苏联的“第五纵队”。师生们在回顾和总结历史时认为,如果联系苏共亡党亡国的前车之鉴,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到我们为什么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一丝的含糊和动摇,更深刻地领会到重温胡乔木同志《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这篇重要文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既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的师生们认为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以及梁柱教授《共产主义是推不倒的》、梅荣政教授《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等学习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并且有理有据地回答了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使我们既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又立足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同学们认为,共产主义绝不是用口号空喊来的,而必须通过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作为青年学生,必须秉承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精神和工作作风,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从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实实在在地尽己之力。
俱乐部的师生们最终纷纷表示,当前必须理直气壮地大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特别是朱继东同志的文章《在回答好时代问题中高举共产主义旗帜》深刻地剖析了共产主义理想在当前被妖魔化的根源,阐明了能否坚持共产主义既是辨别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同时也是是否热爱人民、是否坚持真理的试金石。文章通篇充满着正气,给人以无穷的正能量,发出了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声音,进一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并不输理。大家在讨论中提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刊发的胡乔木等同志的系列文章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坚持共产主义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朝着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目标迈进的一个必经的重要阶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5年的历史发展看,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28年的浴血斗争建立了新中国,朝着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迈出了一大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了近30年的艰苦创业,尽管有过曲折甚至严重的失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为中国今后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朝着共产主义的目标又向前迈出了艰难的一大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定了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实际上又向着共产主义迈出坚实的一大步。可见,共产主义作为一个远大的目标,它绝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不断地在接近这个美好愿景、不断地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只要我们坚定地朝着这个远大方向前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完全能够实现人类社会这个美好前景。这是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师生们的肺腑心声。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讲清楚
共产主义实现的基础和条件
黄延敏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其内涵:
第一,共产主义代表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产主义不是短期能实现的。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深刻得多了。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出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经充分说明,这样做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
第三,必须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毛泽东指出:“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党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被误读了的共产主义与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
张明明
关于共产主义,世人误解颇多,第一个误解就是很多人眼中的共产主义就是“一大二公”“一穷二白”“禁欲主义”,很多人连共产主义的“产”是“财产”还是“生产资料”都不清楚,就先入为主地对共产主义存在偏见。共产主义的“产”是生产资料而非财产。
还有很多人将共产主义误解为桃花源、乌托邦,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完美的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的社会。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共产主义也是有社会矛盾的,共产主义只是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但没有消灭矛盾。
1922年,经济学家米瑟斯在著作《社会主义》里曾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未来社会谁来干最苦最累的活儿?这个问题考茨基也曾提出过。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中有回答让奴隶、儿童、妇女干最苦最累的活儿,这些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一个世纪快要过去,科技飞速发展,这个问题我们当代人很好回答:科学技术。共产主义社会追求创新发展,尤其科技创新。手工磨产生了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会随之发生新的改变。
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写道:“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共产主义不是一个业已设定好的完美社会,若是如此,共产主义就其影响也无异于太平天国的“大同社会”。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它以消灭私有制为己任。私有制条件下人被异化,资本横行,工人赤贫,而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实现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应当!共产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区分,在哲学流派中傲然群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什么深藏于书斋中的供几个思想精英把玩的语言游戏、逻辑游戏,不是阳春白雪,而是改变现实的思想武器,是可以产生雷霆万钧力量的批判的武器。
要实现共产主义,底层人民无法自己解放自己,他们需要先锋队。底层人民限于自身资源、实力、教育程度的限制,需要有先锋队发动他们的力量、需要有先锋队指引他们的道路,需要有先锋队带领他们走向解放。这个先锋队,就是共产党。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高校需营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氛围
郝书翠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4期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刊发了一组文章,读来倍感振奋,倍受鼓舞。这样的举措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氛围营造来说,极为重要且极为急迫。我看到了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共产主义的时代曙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既需要旗帜鲜明,又需要潜移默化。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结合自我学习、工作、生活的体会,对当前高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氛围营造谈一些感想。
首先,在对高校相关领导的考核评定中,切实注重其意识形态工作实绩。选拔有热情且善于演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组建全国性的演讲团,建立演讲团高校巡讲制度,确保每所高校、每个学期都有一定场次的专家巡讲,在经费上专款专用,由学校层面协调相关事务。出台具体规定,保障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正视现实,研究现实,增强马克思个人魅力教育。我们经常有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是多数。我的个人感受是,只有在与宗教信仰人数相比较的意义上,这样的调查结果才是可取的。换言之,我们还有一个比例和数量可观的青年队伍可以争取。大多数的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是亟待引导和争取的,目前已经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一系列的调研数据。我个人认为,除非借助心理学上的模型,对不真实意思表示加以剔除,否则,无论问卷设计者如何真诚,问卷发放、回收者如何中立,目前都很难获得反映真实状况的数据。对此,我们需要正视现实,不能为了这样那样的需要美化现实。要重视调查研究,但是,调研绝不能流于表面、止于形式。
从理论上讲,青年时代是走近马克思的最好时代。马克思主义是为弱势群体说话的理论,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更有见识,相对于中年人更有激情。网上一旦出现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青年学生反应最为激烈。这恰恰说明青年人的心与马克思的理论关怀是一致的。青年时代是对偶像有着更多热情的时代,马克思本人完全有实力成为大学生的偶像。其人格魅力、语言能力、意志力都远远超出大学生所崇拜的各类名人。当下,对于大学生而言,马克思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这种状况需要改变,需要研究。
增强马克思个人魅力教育,拉近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距离。首先,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时、经费等进行有力保障,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地位得到加强。其次,应该编写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美文选读”之类的教材,以补充核心教材中马克思个人魅力展示的空场。再次,应该举办全国性的、多角度、多形式的比赛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马克思。
另外,我们还要调动高校思政队伍利用网络延伸思政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哪里,思政课的课堂就应该在哪里”,这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师的共识,但是,目前行动起来的,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建议多设立一些思政网络平台建设的项目。
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近来网络环境好了很多,尤其是新浪微博,谣言大大减少。但是,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时不时放几支冷箭。网络受众大部分是青年,网络每清明一分,思政课困境就减少一分。
理想信念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当今理想信念教育,虽然有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化冲击的因素,但其中与我们的学校教育自觉程度不够高、责任意识有欠缺亦有很大关系。最近有网友反映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去年有历史老师反映高中历史教材历史观混乱的问题,其中尽管有所夸大,但其警醒作用更大。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小就着眼于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的培育,着眼于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必然性的论证,着眼于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阐释。
(作者系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
读《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有感
段 妍
伴随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传统生活空间被打破,各国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西方意识形态趁机而入,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信仰,使部分社会成员出现思想困惑、价值迷茫,盲目追捧西方价值理念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逐利”驱使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看重利益,功利倾向明显,与之相比,“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些人避谈理想信念,甚至部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出现信仰弱化、信念不坚定现象。面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被弱化、不坚定的窘境,深入学习胡乔木同志于1982年发表的《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对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一文,从深刻分析“共产主义”含义入手,指出共产主义“一方面是指将来要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一方面是指关于为什么要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科学理论,进一步指出“自有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共产主义一直在实践中前进,并且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胜利”,批判了部分人借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实现,就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空想’”的错误思想。胡乔木同志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论证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实践的正确性,指出,我们党成立以来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是共产主义实践的一部分,并强调“所有的党员在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精神、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这个根本问题上丝毫都不能含糊”。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共产主义实践在当前阶段的具体体现。在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坚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
重读《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有感而发
李艳艳
不知从何时起,坊间出现了一个冷笑话。你讲共产党的领导,人家“微微一笑”,你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家“冷冷一笑”,你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家则是“哈哈大笑”。这一“笑”折射出的是一些人内心世界的迷惘,折射出的是一些人理想信念的失落。由于政治信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以“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为代表的政治信仰淡漠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剖析“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产生的原因,所谓共产主义与现实脱节的认识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对于这样一个需要上升到哲学认识论层面才能回答好的问题,胡乔木同志的《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一文给予了非常有说服力的阐述。一方面,共产主义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基础,共产主义运动必须立足于这个基础之上,任何试图逾越阶段的尝试只会造成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更大伤害。
前些年,我读过胡乔木同志的这一篇文章,但是仅仅作为自己的兴趣而已。近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重新编发这一篇文章,并且配发了一系列的权威文章。这激发了我再次深入研读这篇文章的兴趣,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感受。
一是,激动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宣传共产主义的舆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若干重要讲话中,在党的重要会议文件中,共产主义得到旗帜鲜明的宣传。此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这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公认的权威刊物,旗帜鲜明地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举措本身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共产主义是应该倡导的”,这一鲜明的表达让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倍感振奋和激动。
二是,大增底气。《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读者群体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一个灵魂,只有深入回答好这一问题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胡乔木同志的《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一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他的行文深入浅出、酣畅淋漓,文风娓娓道来、朴实真切,在强烈的问题导向中,在环环相扣的逻辑展开中,将“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表达得通俗易懂。这让我们理直气壮地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底气大增。
三是,提振士气。认识需要转化为实践,信心需要转化为行动,才能产生出实际的效果。学习胡乔木同志的《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一文,不能停留于“信心倍增”的层面,“自觉践行”才是我们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担当。我作为这个队伍的一员,深深明白自己的这一份光荣的职责。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和国家在高校理论战线的喉舌,更应该自觉保持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一致,视高校政治课堂为神圣之地,让它发挥澄清认识、涤荡思想、坚定信念的塑魂作用。胡乔木同志的《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一文不仅是一篇理论文章,还给我们每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指出了实践的方向,“共产主义是可行的”也让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士气大为提振。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研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系列文章获益匪浅
谢玉进
回应“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比较普遍的回应方式是从理论上去阐释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一种制度、一种实践,三个维度平均使力,力求让同学们在知识层面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然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学们在解决了共产主义的“知”的问题之后,难以将共产主义与现实联系起来,难以对共产主义产生情感共鸣、意志认同、内心信仰和行为自觉。于是,“共产主义渺茫论”依然难以破解。
胡乔木同志的文章《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刺破了“共产主义渺茫论”的“保护罩”,让一切渺茫论的理由在坚实的实践面前无处遁行,而且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提供了方法。其一,指出共产主义的思想和运动是在实践中前进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和运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在实践中前进的。”这不仅说明共产主义并不渺茫,它时时刻刻都存在和发生于现实当中,不论是过去的现实,还是现在和将来的现实;同时启示我们,要论证共产主义的实存性,关键就是要拿实实在在的现实说话,用“共产主义运动的着着前进”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证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可实现性。其二,指出“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都有共产主义的因素。”共产主义的思想和运动不仅存在于宏大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而且存在于个体每天的生活中。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共产主义因素是讲好共产主义,帮助大学生自觉实现远大理想与个人理想对接的关键。其三,指出自觉担当为共产主义奋斗使命的重要性。共产主义的不渺茫除了可以通过宏大实践去证明和个体生活去感知之外,还需要共产党员乃至所有人自觉担当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使命。“所有的党员在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精神、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这个根本问题上丝毫都不能含糊。”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担当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使命。有了强大的使命感,共产主义的渺茫论必然在同学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行为中被击得粉碎。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理解共产主义教育,做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阎星宇
共产主义教育是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建设培育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出何样的接班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学习《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系列文章,我感受到的共产主义教育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进行解释说明,使青年做到真正地理解共产主义的思想、制度和运动,并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深入的理解,将其内化于心,形成信仰,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第二,将共产主义教育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来阐释共产主义在我国实行和实现的必然性。从历史角度来说,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所经历的各个时期,都是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表现,我们一直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奋步前行,未来亦是如此,累土聚沙之下,共产主义必将实现;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共产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具有共通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的“三观”进行培育,以培养有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正是由于对共产主义教育的不断吸收,让我敢于举起鲜明的旗帜,拥护共产主义,挑重任于年少,挺国家于脊梁。用信仰指导行动,用行动实现理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心力,做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来源:思想教育理论导刊)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
共享“猫之女”微信号:猫之女
共享“产业人网”微信号:chanyeren2014
共享“e观沧海”微信号:e观沧海
共享“思想大视野”微信公众号: sxdsy_qf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