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列宁眼中的马克思

思想火炬 2021-10-12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1、马克思其人

  

  卡尔·马克思1818年新历5月5日生于特利尔城(莱茵普鲁士)。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犹太人,1824年加入新教。这个家庭是富裕的文明的,但不是革命的。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毕业后,先入波恩大学,后来入柏林大学,研究法学,但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哲学。


  与20世纪中国许多进步青年一样,马克思也是从“不革命”的家庭走向革命道路的,思想观点也一步步成熟、丰富。大学时还基本属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学位论文写的是《论伊壁鸠鲁哲学》,自己甚至加入了“黑格尔左派”小组。


  1844年9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到巴黎住了几天,从此便成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两人极其热情地投入当时巴黎各革命团体的沸腾生活(蒲鲁东的学说当时特别有影响,马克思于1847年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它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并同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剧烈的斗争,创立了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无疑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次相遇,不仅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了最亲密的朋友,更让他们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并引领人们奔向共产主义。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他的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他安葬于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在一起。


  伟人长逝,伦敦海格特公墓因此成了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瞻仰、缅怀的圣地。25岁时,马克思和他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因为家境十分贫困,马克思有几个孩子在童年时就夭折了,三个女儿爱琳娜、劳拉、燕妮,分别嫁给了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者艾威林、拉法格、龙格。


2、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尤其是毕希纳、福格特、摩莱肖特的“庸俗”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1)这种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它没有考虑到化学和生物学(现时还应加上物质电理论)的最新发展;(2)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是反辩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它没有彻底而全面地遵循发展观;(3)旧唯物主义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了解为(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解释”世界,但是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1844-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观点逐步形成,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唯物主义者。基于此,他坚决拥护费尔巴哈。虽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并不全面,但马克思强调,费尔巴哈的“划时代”作用在于坚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宣扬唯物主义。


  现时,发展观念,进化观念,几乎完全深入社会的意识,但不是通过黑格尔哲学,而是通过另外的道路。可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黑格尔哲学所表述的这个观念,要比流行的进化观念全面得多,丰富得多。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的、革命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量到质的转化;对某一物体、或在某一现象范围内或在某个社会内部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和趋势的矛盾或冲突造成发展的内因;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历史不断揭示出新的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彼此有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比通常的)发展学说的几个特点。


  如果只有唯物主义思想,那绝不可能成就马克思。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进行了有机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由此,马克思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可贵的发展观。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马克思不仅把辩证唯物主义用于发展观念,更把它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生活,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克服了过去历史观的两大缺点:一是在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时,深入地研究了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其中根源。二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活动,第一次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及其变化。


3、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商品是这样一种物,一方面,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一方面,它能用来交换别种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或简称价值)首先是一定量的一种使用价值同一定量的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每个单个商品只表现某一部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或者说,由生产某种商品,即某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列宁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商品入手,分析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剩余价值,进而分析价值的形式和货币,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变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T(商品)——д(货币)——T(商品),这就是说,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资本的一般公式是д——T——д,这就是说,为了卖(加上利润)而买。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种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


  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的重大发现是“剩余价值”。此前,很多学者都研究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只有当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剩余价值学说之后,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研究才真正找到了升堂入室的钥匙。


  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不过是等价物的交换;也不能从加价中产生,因为买主和卖主间的盈亏必会抵消,并且这里所谈的正是大量的、平均的、社会的现象,而不是个别的现象。为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泉源的特殊属性”,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种商品确是有的。这就是人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则创造价值。货币所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由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


  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基本方法:延长工作日(“绝对剩余价值”)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从哪里来?这是绝大多数人关注的问题。它是因为商品涨价而出现,还是由于商品流通而产生?马克思回答:都不对。他举例说,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后,就有权使用劳动力,迫使他整天劳动。比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12个小时,但6小时就创造了补偿其生活费用的产品,其余6小时创造出的则是“剩余”产品或者说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没有付酬的。


4、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作出的重要判断。这个被称为“两个必然”的判断,不是马克思的主观臆想,而是基于坚实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规律深刻而精确的把握。


  民族是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工人阶级如果不是“在民族范围内构成起来”,如果不是“民族的”(“虽然这和资产阶级所理解的完全不同”),就不能巩固、成长和形成。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打破民族壁垒,消除民族隔绝,用阶级对抗代替民族对抗。因此,在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这完全是一个真理:“工人没有祖国”,至少各文明国家工人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国家这个有组织的暴力,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这时社会已分裂成各个不可调和的阶级,如果没有一种似乎驾于社会之上并一定程度脱离社会的“权力”,它便无法存在。国家从阶级矛盾中产生后,便成为“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控制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社会主义将导致阶级消灭,从而也导致国家消灭。


  马克思把民族、国家问题放在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阐释。这里有一个提法值得注意,即社会主义将导致国家消灭。怎么理解这句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或许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他说,国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独立行动,是剥夺生产资料以利于整个社会。那时,对人的管理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调节所代替。由此,国家“自行消亡”。


  在智慧上和精神上推动这个转变、在体力上完成这个转变的力量,是资本主义自己培养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表现于多种多样和内容日益丰富的形式,它必然要成为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的政治斗争。


  在每个发展阶段,在每个时机,无产阶级的策略都应估计到人类历史的这个客观必然的辩证法,一方面要利用政治消沉时代或所谓“和平的”龟行的发展时代来加强先进阶级的意识、力量和战斗力,另一方面要把这种利用工作完全引向达到这个阶级运动的“最终目的”,并使这个阶级有能力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实际解决伟大的任务。


  关于政治斗争策略,《共产党宣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还坚持着运动的未来。”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从空想变为科学并成功付诸实践,理论的先导固然必不可少。但从操作层面看,马克思对于推动历史转变之主体力量的发现、对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敏锐洞察,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作者:叶再春)



名刊推荐: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共享“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号:昆仑策研究院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

共享“产业人网”微信号:chanyeren2014

共享“e观沧海”微信号:e观沧海


 共享“思想大视野”微信公众号: sxdsy_qfgzs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