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如何超越西式民主、增强国际话语权
编者按:20多年来,西方世界立足所谓“民主价值认同”,极力打造“民主同盟”、“民主自由之弧”,推行“价值观外交”等,不时掀起“新冷战”。争夺国际话语权正当时。全面的政治发展观力求以全面、务实的政治发展方略,提高政治发展力,以实现更真实、更广泛的人民民主。而持续、稳定的政治发展力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竞争力和政治影响力。
冷战结束后,国际上的意识形态斗争并未平息。相反,随着西方大国高举“民主”、“人权”等旗号,对外大肆输出“民主”,策动“颜色革命”,世界舞台上各国的思想政治较量与斗争更加激烈。而民主、人权等问题更是成为思想政治和国际舆论较量的核心。
20多年来,西方世界立足所谓“民主价值认同”,极力打造“民主同盟”、“民主自由之弧”,推行“价值观外交”等,不时掀起“新冷战”。2006年以来,西方大国认为普京总统领导的俄罗斯与中国发展道路是对西方模式和政治价值观的严重挑战,进一步强化了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舆论打压和思想战。如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较之“东方—西方”、“北方—南方”、“发达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的政治对立色彩更为鲜明。西方大国动辄以“民主”、“人权”为借口,以西式政治标准画线,肆意打压其他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甚至包括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西方大国凭借对“民主”、“人权”、“自由”等话语的垄断,在国际政治领域肆意妄为:借口推广民主,策动“颜色革命”;叫嚷“人权高于主权”,践踏他国主权;不顾国际法,任意实施“人道主义干涉”;破坏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原则,任意发动战争,谋求地缘政治霸权。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而话语背后是思想,是“道”。多年来西方大国的政治谋士们,巧妙地将“民主”提炼为西方政治核心价值,视为其“软实力”的核心。民主是西方世界自我标榜和对外输出的旗帜和手段。只有厘清民主问题、认清西方民主的本质和对外输出的动机,才能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才能抓住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实质与关键。要抓住民主人权、民族宗教、反腐倡廉等西方对我们存在“认知错位”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各个突破。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一、国际传播的出发点始终是国家利益,而核心是政治价值观
基辛格在《国际秩序》一书中写道,从来没有过什么国际秩序,有的只是弱肉强食和丛林法则。可见,无论国际政治生态和政治形势如何变换,舆论的背后还是地缘政治争夺和思想价值较量。几十年的世界政治经验告诉我们,往往在面对主权安全、国家利益或赤裸裸的地缘政治争夺的时候,公共外交投入和对外形象包装显得是那么地无力和脆弱。在当今世界,在模式、道路、政治、软实力、话语权、价值之争的背后是政治价值和政治观的差异或不同,而政治价值最大的分歧在于“民主观”的差异。一定要弄清民主与人权等问题的内涵,要看清西方宣扬所谓“普世价值”和宪政民主背后暗藏的玄机。要紧紧抓住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深入研究,谋求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民主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的热点。在国际思想和舆论领域,“如何定义民主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大战”。近年来,民主问题更是西方舆论对我进行政治攻击渗透的一个重点。如何在民主问题上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破除对西方民主的迷思,是当前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能否深入研究国际上民主化和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殊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勇于打破西方在民主话语中的垄断,是掌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的关键。中国学术界和智库工作者要着力讲清楚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独特优势,讲清楚西方民主制度的根本缺陷和局限性,扯下笼罩在西方民主头上的“光环”,把西式民主请下“神坛”。
二、破除西方对政治话语的垄断,敢于在政治舞台上与西方较量
很长一个时期,西方社会笃信存在一个永恒的、掌握了人类社会真理的“政治西方”。这个“政治西方”自我标榜为“民主国家、自由世界”,将走不同政治道路的其他国家视为“异己”,有时干脆打入“独裁、邪恶”的另类。这个“政治西方”仿佛受到上帝的垂青,赋有拯救世界的历史使命。多少年来,西方主流社会思潮认定,西式的竞争民主和自由市场模式是普世的、永恒的,是全人类最后“幸福的归宿”。“西方国家是民主的”、“民主属于西方国家”、“西方民主制度是普世的”等论调,像“圣经”教条一样被写进政治学教科书,回响在世界讲坛。民主成了政治的全部,民主涵盖了一切。在一些人眼中,民主与自由市场、富足等符号一起成了西方社会的象征。凭借对“民主概念”的垄断,西方国家占据了国际政治制高点。在这一过程中,“民主”概念被西方政治理论家归纳为西方政治制度的唯一真谛,成了西方政治人物的口头禅,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政治宗教,变成西方对外政治输出的“政治圣经和基本软件”。
近年来,西方政客与谋士们将“民主”提炼为资产阶级政治价值的核心,视为对外软实力和西式话语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直白地讲,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他在《第三波》一书开篇中写道,民主是个“好东西”,对西方国家来讲更是如此,可以为西方对外政策所用。
冷战后的20多年里,民主已经被泛化成一种无处不在的国际政治现象,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焦点问题。民主成为西方划分关系亲疏和国际阵营的政治工具,成为国际政治较量的内容。在西方战略家眼里,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一样,演变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价值、观念、标准、制度、原则、做法等。西方学界和政界认定,评价一个国家制度和领导人的好坏优劣,就是看其是否符合西方的民主标准。
美国等西方国家把他们的那套价值观念推崇为“普世价值”,把他们演绎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说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谁符合他们那一套价值观念,谁就是好的国家、好的政府。谁不符合他们那一套价值观念,谁就是坏的国家、坏的政府,甚至被贴上“邪恶国家”、“失败国家”的标签。
多年来在国际政治和国际舆论中,西方政治家和舆论习惯了以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画线,自诩为民主阵营和自由世界,而把中国、俄罗斯等国打入“独裁”“专制”的另类。国际舆论中围绕普世价值、宪政、民主、人权、宗教、民族等的争论也缘于此。凭借对民主、自由、人权等话语的垄断,西方世界仿佛掌握了政治和道义的世界制高点。美国更是自诩为上帝垂青的“山巅之城”,动辄以世界“民主榜样”自居,鼓吹“美国例外论”,可以肆意批判他国,干涉他国内政,借输出“民主”,煽动“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推翻对美“不合适”政权。20多年前,苏联就是在西方“民主”“人权”的政治攻击下被瓦解的。而在2006年,在西方国家在原苏联地区频频策动“颜色革命”的背景下,普京总统提出“主权民主”理论,应对西方的政治压力和舆论攻击。可见,民主问题不仅是概念问题、话语问题,更是政治斗争的焦点,关乎主权安全和政治安全。
不能回避的是,长期以来在政治领域特别是民主、人权等问题上,我们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巨大的政治压力。在外交场合,西方政客利用手中的民主话语优势,肆意给我们贴上“独裁”、“专制”的标签。在涉及民主、人权、普选、自由等话语争辩时,我们面临着有理说不出、有话不能讲的尴尬。由于政治思想理论准备不足,加上多年来西方社会科学教科书的影响,我们长期不能突破西方强大的政治理论和民主话语框架的束缚。虽然别人没有堵上我们的嘴,但却往往表现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甚至内心缴械投降。例如,以约瑟夫·奈为代表的西方谋士之所以提出“软实力”概念,就是自认为美国掌握了“民主”、“自由”等政治王牌,并且把西方民主这一政治价值视为“软实力”的核心,犹如永不熄灭的灯塔。对此,国内学界自惭形秽,多数研究者选择避而不谈,或者干脆另辟蹊径:提倡“文化软实力”,在一些非核心的诸如中餐、熊猫、京剧等非政治领域绕圈圈、做文章。然而,残酷的国际思想和舆论斗争教训警示我们,如果不能突破西方的“民主”围剿,进而在代表“软实力”核心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话语上立不起来,将很难摆脱“挨骂”“受批”的境遇。不仅如此,如果长期在政治领域失去话语权,随时都有可能在政治实践中落入西方“政治陷阱”,“犯下颠覆性的错误”,遭遇苏联或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被分化、被西化、被演化的悲惨命运。
当前,提出争夺国际话语权正当时。但提出问题并不等于解决问题。研究国际话语权,切忌空泛议论,就国际话语权本身谈话语权,无的放矢。要找出话语体系中的突破口,抓住关键处,提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突破西方话语霸权的路线图和建议书。
三、树立全面的政治发展观,破除西式民主的迷思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
一是树立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多年来中国是在西方“独裁”和“不民主”的叫骂声中长大的。60多年来,在政治和民主问题上,中国没有妄自菲薄,也没有随波逐流,体现了“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品格”。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顺利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被外界誉为“21世纪最重大的政治事件”。20多年前,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冷战”结束后,中国没有重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亡党亡国的覆辙,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而且始终保持着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或碰壁或搁浅,国际上不少国家面临着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未来,中国波澜不惊地应对和表现显得尤为突出,中国经济愈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经济上的成就不是孤立的,中国奇迹的基石在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相互促进。中国稳定的政局和政治治理形式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经验原则丰富着世界政治面貌,丰富了人类发展的内涵和理念,无疑将深刻影响世界格局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
坚持道路自信,关键在于政治自信。而政治自信和政治定力源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二是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政治价值观是国际话语权的“内核”,但政治价值观的他者影响力和接受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而且相较于硬实力的基础,软实力反映的是上层建筑,是硬实力的折射,上层建筑的折射。“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增强话语权,首先还是要硬实力过硬。这一点在历史上已被证明了多次。美国之所以能够成就其霸权地位,完全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绝对的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因此,增强话语权的前提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在进一步锻造硬实力的同时,增强软实力,全面增加政治价值的吸引力。
三是反思和超越西式民主,树立全面的政治发展观。如今国际政治思潮和政治实践中,被西方垄断的“民主”概念已被泛化和滥用,出现了民主赤字、民主异化、劣质化、泛化、神圣化、宗教化、教条化、工具化、功利化、标签化、碎片化等民主乱象。因此,克服西式民主弊端、打破民主化悖论、跨越西式政治陷阱、推动政治议程转向迫在眉睫。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政治频频遭遇“红灯”,政治对立加剧,政府运行停摆。西式民主“一元论”饱受质疑。另一方面,近年来西方大国对外输出民主,煽动“颜色革命”,实际上是输出“动乱”,激发难民危机,导致人道主义灾难。反思西式民主,必须突破西方政治思维中的民主—不民主的单一、线性、两极化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澄清围绕在“民主”问题上的种种迷思。民主是成长的、多样的、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民主进程要统一于政治发展的总目标,要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等进程相协调。与单一的民主概念相比,政治发展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具体、更为多彩,也更为广泛。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冲破了西方固有的“民主—专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和双重标准,抵制住了西方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的文化霸权的侵扰,排除了“激进民主主义”和“自由民主一元论”的干扰,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开放的发展视野,顺应人民的意愿,秉承全面、协调、包容的发展理念,开辟了世界政治中一条独具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发展道路。
坚持全面而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坚持民主、稳定、效能等统一的治理理念,是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冲破了西方的政治围堵和舆论绞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中国奇迹”“中国道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有着特殊的国际影响和历史意义。
坚持全面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全面的政治发展道路体现出以下几个特性:全面协调性、动态发展性、主权历史性。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秉持全面性、稳定性、发展性、协调性、包容性等价值理念,是民主、秩序、效能等政治价值的有机统一。全面的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政治自由、政治稳定、政治秩序、政治绩效、政治能力、政治廉洁等政治效能的协调发展和辩证统一。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很好地体现了发展目的的人民性、发展价值的包容性和发展方式的兼容性。全面的政治发展观力求以全面、务实的政治发展方略提高政治发展力,以实现更真实、更广泛的人民民主。而持续、稳定的政治发展力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竞争力和政治影响力。
四是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声,彰显和平、合作、共赢、公正、民主等政治价值。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毫无疑问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为何仍未能彻底改变被动“挨骂”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的“骂”是有目的且有惯性的。他们手持着无往而不利的“民主”、“自由”、“人权”的尺子丈量着我们。我们应当利用一些关键事件、重要事件、敏感事件,积极发声和表态,揭示西方政治价值观的“非普世性”和“非普适性”,同时宣传平等、公正、公平、和平、民主、法治、和谐、包容、共赢等政治价值观,让全世界听见并了解中国的声音。
五是争夺政治制高点与评价权,提升国际话语权。当今国际上思想政治领域的较量与“暗战”十分激烈。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大国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和思想攻势。它们或赤裸裸地策动“颜色革命”、制造动乱,或通过智库、学术机构或非政府组织等隐性地对外输出民主、进行思想渗透。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各类排行榜正是西方输出软实力、维护话语霸权的重要手段。与经济社会领域排行榜和教育文化评估一样,政治排行榜是反映了话语权的较量,已经成为国家间争夺软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战场。
改变国际政治评价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突出政治发展的综合性和全面性,研究发布中国版的“世界政治发展(力)评价报告”,提出评估世界政治的“中国标准”。要以世界政治评估为突破口,借以打破西方在民主人权等问题上的垄断,揭露西方政治立场的对抗性的双重标准,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弘扬全面、包容的政治发展观,提供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 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国外社会科学》主编)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