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四林 康沛竹: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方法

思想火炬 2020-09-19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认为历史是前人留下的百科全书,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国史党史作为必修课。面对各种复杂的历史问题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习近平强调,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切实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地解析和回答。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习近平从历史的视角,深刻回答了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怎样看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非常重视历史,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经常引用历史典故、回顾史实,用宽广的历史视角分析现实问题,总结治国理政之道。在习近平看来,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和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重视历史才能正视现实,只有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才能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高度重视历史和对历史的学习


 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二是指对以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人们不能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使历史重演,也不能凭主观愿望将历史任意改变,但人们可以认识、描述、诠释、领悟、探究历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历史和历史研究,恩格斯在其撰写的《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在这里,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历史是对前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的记述,既记录着成功的经验,也记录着失败的教训。习近平强调,历史科学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是“百科全书”,而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因此,作为科学的历史,必须是客观历史的真实记录。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现实和未来,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贯通的。忘记历史至背叛历史,就不可能更好地理解现实、做好今天的事情,更不可能更好地开辟未来。从历史的经验中,我们得到启示,增长了智慧,我们懂得继承什么,创新什么,我们学会该做什么。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2]

 历史不仅提供经验,还提供教训,不仅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还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治国理政中保持清醒。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指出,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就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如果忘记了初心,丧失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凝聚力,不打自垮。对此,习近平强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要牢牢记住。近些年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复杂而深刻变化,因此,我们党在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这是我们党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习近平看来,“革命理想高于天”,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并形象地将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失理想信念之“钙”,就会得“软骨病”。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盛转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讥笑为“东亚病夫”,受尽西方列强的欺凌。一部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对此,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保持清醒,他说“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3]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形成了许多优良文化传统和精神,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在习近平看来,中国革命的历史还是营养剂。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来到西柏坡,对当地干部群众说:“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4]

 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这是我们党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习近平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昌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在这方面,他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并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国史、党史作为“必修课”。他说:“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多次引用过这句话。他号召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增加历史知识,“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6]


二、掌握解析和回答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晚清时期“开一代新风”的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7],“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8]。在当今世界,能否正确对待、认识和研究历史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和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对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9],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解析和回答历史问题。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路线。从我们党走过的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什么时候贯彻得好,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则会受到损失,甚至挫折。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从历史实际出发,科学分析研究历史材料,从中找出历史固有的规律性。习近平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10],“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人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11]

 实事求是,就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评判历史人物。“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2]历史上的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空条件。“时势造英雄”,只有充分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与“势”,才能透彻地把握历史人物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客观条件,也就可以避免将历史人物盲目神化,又可避免现代人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标准来裁剪历史人物,因而失去评判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此,习近平明确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13]例如,在对待毛泽东的评价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实事求是,功过要分明,不能因其功而全盘肯定,也不能因其过而全面否定。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彪炳史册。但同时,我们也并不回避更不会随意否认毛泽东在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严重错误。对此,习近平指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人虚无主义的泥潭。”[14]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表现在客观评价其功过,还应客观分析其原因。例如,在谈到毛泽东晚年失误及错误的原因时,习近平强调:“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也有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15],“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16]

 研究历史不能被历史上的一些琐碎事件所蒙蔽,而是要关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习近平认为,看待历史,还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研究历史,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也就是要在繁杂的历史事物和现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进而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历史虚无主义所谓“重构历史”“解构历史”“还原历史”惯用的主要手法,就是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用细节否定整体,并以此来歪曲和丑化我们党的历史。因此,要科学把握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就要牢牢把握我们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在习近平看来,“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只有牢牢把握这样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也才能够不断增强人民对我们党的信心和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互学互鉴的交流史。一个国家、民族不可能脱离世界联系而孤立自存。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并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巨大影响。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从万邦来朝的强国沦为备受列强欺凌的弱国,一度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境地,个中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其中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近4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习近平强调,学习我国历史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和借鉴世界文明。2014年,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说:“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17]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8]


三、用历史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国


 毛泽东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9]同样,在习近平看来,“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20]

 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这个问题上,历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和社会主义500年这些历史场景中时,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本质特征,也才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才能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1]

 而没有历史的眼光,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近代以前相当长时间里,中华民族一直居于世界文明发展先进行列,曾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求索民族复兴之路。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承续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为实现这使命而奋斗,一代代革命家和领导人都为逐梦而不断谋划。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22]

 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进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时,能否形成最大程度的改革共识,攻坚克难,事关改革的成效。在这方面,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凝聚广泛的改革共识。他说:“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当时君主专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之统治集团内部盘根错节、相互倾轧,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的变法都遭遇了强大阻力,甚至弄得自己身败名裂。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是有改革观念的一个人。清代末年,社会矛盾积重难返,大局变革势在必行,各种观点沸沸扬扬,各种人物粉墨登场,搞得莫衷一是,张之洞感叹道‘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岐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说的是因把握不好守成和变革的分寸形成共识之难。”[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的。不忘本来,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民族性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只有从独特的历史文化的视角才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的中国内涵和性质。在悠久的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深深植人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展现出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相反,“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4]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治国理政,这对于我们党来说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治理经验和模式,也要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事实也证明,照搬照抄别人的办法都行不通。一个国家的治理方式,总是和它独特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既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又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习近平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25]因此,对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吸收,对形成、发展和完善我国治理体系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之,习近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围绕历史的本质、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认识和对待历史、以史为鉴等问题所做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习近平从历史的角度,深刻回答了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梳理习近平的历史思维和方法,科学把握习近平的历史观,对于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0页。

[2] 《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人民日报》2015年8月24日。

[3]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渎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4]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新华网,2013年7月13日。

[5] 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人学习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党建》2013年第7期。

[6]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7] 康沛竹选注:《尊隐——龚自珍集》,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1页。

[8] 康沛竹选注:《尊隐——龚自珍集》,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0、92页。

[9]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0]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日。

[11]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人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日。

[12]《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5页。

[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3页。

[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3页。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3页。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3页。

[17]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

[1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理论视野》2013年第3期。

[19]《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20]《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人民日报》2015年8月24日。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页。

[22]《习近平淡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9页。

[2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5-46页。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25]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参考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年。

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李君如:《习近平的历史思维、大历史观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李捷:《怎样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求是》2013年第24期。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艾四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康沛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


艾四林: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与时俱进

艾四林、康沛竹:守正出新,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艾四林:打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