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国祚: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新时代创新

思想火炬 2020-09-19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许多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必须清楚,一切都要与时俱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也不能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学术理论界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新时代课题。要回答好这个时代课题,必须明确一个宗旨和一个前提。宗旨是,我们不是为“转化”而转化,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更好地体现其当代价值;前提是,必须鉴别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否则转化和发展将不知所以。因此,首先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认真挖掘、鉴别和梳理,以确定哪些属于真正优秀的、应该弘扬的、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更好地成为当代中国的智慧。我认为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爱人仁民的民本思想


 孔子倡导 “仁者爱人”,“亲亲而仁民”,“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执政者要与民同忧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淮南子·氾论训》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商汤重视民心,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明代张居正强调关心百姓是执政者第一要务:“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则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唐太宗李世民说:“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北宋苏辙主张“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柳宗元甚至倡导“官为民役”。郑板桥的诗抒发了爱民之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万斯大认为“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清代河南内乡县衙的一副对联反映出当时对官民关系的真切认识:“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


《大学》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志成才的逻辑;北宋张载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孟子·梁惠王上》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情怀;《礼记·礼运篇》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念。

  苏武不惧威胁、不贪美色、持节不屈的爱国信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胸襟;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赤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绝笔;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呼吁;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誓言……都堪称爱国精神的典范。



高尚人格的修身引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涉及伦理道德和人格修养。例如,重视人的荣辱观,强调“礼义廉耻”;修身时强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倡导虚心接受批评,“闻过则喜”;论及品德修养时引导人们自省自励,“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倡导“君子慎其独” ;为人处事重诚信, 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待人接物崇尚礼让,倡导“温良恭俭让”;面对严峻考验时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面对得失、利害时,强调应该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矛盾冲突,强调中庸,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尚中贵和”。

  教育学生要善于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者要知行统一,“经世致用”;强调不要拒绝做小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戒骄戒躁,“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满招损,谦受益”;强调自力更生,“君子自强不息”。



治国理政的深刻谋略


 中国历代积累了深刻的治国理政谋略,举其要者有如下诸端。一是强调坚定信仰,决策果断。《荀子·解蔽》指出“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二是强调德治和法治兼行,且以德治为主。孔子在《论语·为政》篇强调“为政以德”,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德治中又特别强调官德,《论语·颜渊》指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其身而天下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郑国大夫子产说:“德,国家之基也。”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强调司法公平时也不忘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商君书·靳令》指出:“法平则吏无奸”。周成王进一步强调“礼法合治”“明德慎罚”“德主刑辅”。三是阐述反腐败要防微杜渐,强调廉洁的重要意义。《商君书·修权》指出微腐不治终成大患:“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提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后世清官的座右铭。 四是倡导借鉴历史经验。《旧唐书·魏徵传》指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五是强调居安思危,《易经·系辞下》指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六是强调创新,《礼记·大学》倡导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七是强调务实。王羲之曾批评魏晋时期的清谈,指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顾炎武则概括为“清谈误国”。八是强调执政者要善于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宋代陈元晋《渔墅类稿》提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此外还有些方面值得重视。如:阐释战与危的辩证关系,《司马法》指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强调国家要坚守正义之道,孟子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治国要善治本,白居易《策林》说,“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重视县治,荀悦《前汉纪》指出:“郡县治,天下安。”强调为官不可骄狂,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意思是官越大越要谦卑,他三次升官,第一次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身受命。敢用善用人才,《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指出:“苟得其人,虽仇必举;苟非其人,虽亲不授。”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各国友好往来,如《尚书·尧典》所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上四个方面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虽然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但也足以看出其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和博大精深的底蕴。如能对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理念、思想、气度、神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今日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品格砥砺,有利于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而且必将丰富当代中国人的智慧。




相关链接:

张国祚: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张国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新

张国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三大支点

张国祚: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好书推荐: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本名《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定价 58.00 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朱继东研究员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部意识形态专著,上一部专著《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出版后已9次印刷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全面总结、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讲话、批示、指示、文章等,是第一本系统研究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学术理论专著,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高校师生、广大党员的很好学习书籍,尤其是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优秀理论书籍。

(特别提示: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可以购买《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