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继东:文化自信的底色是红色 反对“去价值化”“去中国化”

思想火炬 2021-10-12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采访嘉宾:朱继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9年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的表现有哪些,不自信的结果是什么?就这些问题,“求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继东。

没有文化自信,国家无法真正强大,民族也无法真正受人尊敬

求知:文化自信的提出,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朱继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华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有不少阻碍中华民族更好前进的封建礼教文化。如何对中华文化去其槽粕、取其精华,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前困扰中国人的一大难题。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又让中华文化遭受到极大冲击。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让接受了西方文化冲击特别是经受了马克思主义洗礼的中国人更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愚昧、落后的一面,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对封建礼教文化展开批判。

由于没有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华文化,再加上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让当时的不少中国人一度失去文化自信。

求知:文化不自信有哪些表现,会产生什么后果?

  朱继东:一是很容易崇洋媚外,盲目效仿甚至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文化内容、发展道路等,甚至沦为别国的精神殖民地;二是缺乏甚至没有建设好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无法真正建设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也自然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最后,文化不自信必然会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无法真正建设先进的政治、强大的经济、和谐的社会,无法让自己的国家真正强大,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民族。

求知: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自信”的依据何在、底气何来?

  朱继东:今天,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基础就是日益富强的国家和日益繁荣昌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不仅准确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内涵,也让越来越多人深刻认识到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基础所在。

文化自信所讲的“文化”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必须反对“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

求知:文化自信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继东:今天,我们对文化的自信,首先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行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党的十九大再次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文化自信必然会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更加凸显。

  其次是体现在价值自信上,也就是核心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的这一重大任务,更要求我们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最后,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我们面对国内外复杂局面、重大风险挑战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心、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一再强调斗争,告诫全党要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就是针对新时代面临的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挑战提出的。

求知:“四个自信”中,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朱继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不仅是从基础性、广泛性、深入性等方面来凸显文化自信,更是从本质上剖析了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极端重要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自信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根”和“魂”。

  文化自信所讲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源流形态、现实形态、发展形态分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只能是、必须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其底色必须是“红色”,必须坚决反对“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错误思潮或倾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搞不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守住“根”和“魂”,杜绝“以儒化马”“以儒代马”等错误思潮

求知:文化自信,是否意味着对自己的一切文化都持肯定?

  朱继东:文化自信,决不意味着简单地提倡、继承传统文化,而是要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到批判继承、发掘创新而获得了新生,不仅在几十年血与火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和发展了革命文化,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今天,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准确理解、科学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

求知: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朱继东:在全球化时代,只有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底色鲜明、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繁荣兴盛。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以儒化马”“以儒代马”“全盘儒化”等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思潮。新时代,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光大、焕发绚丽光彩,真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来源:长江日报;作者:朱继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长聘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秘书长)




相关链接:

朱继东:应高度警惕“赛义夫”式人物的巨大危害性

朱继东:以增强“四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者本领

朱继东:领导干部如何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朱继东:共产主义是一块重要的试金石

朱继东: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新时代的前列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