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7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中央明确要求:“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组织制定了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十二年(1956—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同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各省、市、自治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和课程改造,组织编写文科教材,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由此,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基本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和教学体系,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中央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哲学社会科学从十年“文革”的一片荒芜中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同志把科学和教育提到战略高度,强调“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1977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独立建院。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重要论断。胡锦涛同志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4年,党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2017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17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发来贺信,发出了“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号召。2019年1月2日、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发来贺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三次贺信,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日益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7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及时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系统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参与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一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文选。先后成立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院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积极总结党和人民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作出了应有贡献。
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7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立足中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积极投身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政治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价值规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了一批重要成果。1978年,哲学社会科学界率先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推动了全党全国的思想解放,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改革开放以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依法治国方略,到社会改革、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许多重大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都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经过70年来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宗教学、政治学、新闻学、军事学、教育学、艺术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等20多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的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70年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治学、辛勤耕耘,先后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各学科最高研究水平的教材,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史稿》以及《形式逻辑》《文学概论》和《美学概论》等;整理、出版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出版了许多外国理论、文史、艺术著作。改革开放以后,又推出了一批集大成式的奠基之作,如《甲骨文合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研究丛书》《中华大藏经》等。这些成果异彩纷呈,彰显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景象。
人才队伍日益壮大。7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现、培养、集聚起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胡乔木、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马寅初、胡绳、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经过70年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起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网络,形成了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和军队院校等五路大军,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规模发展到60万人。
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70年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目前对外学术交流已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度派出交流量2000余人次,接待来访2200余人次。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7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7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所在、命脉所在、优势所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把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学科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科学研究的能力。
必须坚持以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哲学社会科学是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作出有思想穿透力和理论说服力的科学解答,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贯穿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70年奋斗历程的一条主线,是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懈探索。诚然,期间我们有成功的喜悦和经验,也有曲折的苦涩和教训。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曲折教训,都使我们更加成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朝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迈进。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必须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著述、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的问题。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脱离了人民大众,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须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必须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全面贯彻“双百”方针,必须鼓励大胆探索和创新,允许不同观点、不同学派进行讨论和争鸣,提倡充分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必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把一般性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要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人才是第一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要重视和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完善奖励激励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正确领导,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就会健康发展,反之,削弱甚至放弃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则会导致严重的思想混乱,直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要强化党性原则,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引领,确保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回望过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70年发展征程成就非凡、经验珍贵;展望未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前景光明、使命崇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相关链接: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