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新研究 | 死亡心理学:当我们谈论「死亡」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赵雪莹 周欣悦ZJU 2022-04-16

不想跟我们走散?点击蓝字关注吧!!!


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生物中,唯有人类,能够意识自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而生命是短暂的。人类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上。


作者 | 赵雪莹


太忙没时间看?音频文章上线!


清明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身处的时点,正是“死亡”与“新生”的交汇。今天,我们无法逃避“死亡”这个话题。

清明时节,我们来谈谈死亡


文化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早在1973年的时候就提出,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生物中,唯有人类,能够意识自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而生命是短暂的[1]。这就导致人类可能是唯一生活在恐惧中的生物。为了逃避这种恐惧,人类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整个现代文明,都是为了逃避这种恐惧而建成的。


人类能够意识到死亡无法避免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行为的首要驱动力。Becker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才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础。人类追求健康、追求性、追求繁衍后代,甚至文化认同和人类优于世间万物的想法,都是在探索一种缓解死亡焦虑的方式。也就是说,整个人类文明,你看到的高楼大厦、文学名著、经典艺术、高科技,都是人类为了逃避死亡恐惧而造就的。这些只是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了刷存在感建造出来的。我们试图让自己不朽,所以我们努力赚钱、买房、生儿育女、拥有信仰、和他人联结在一起。


死亡、文明和遗失


那么人类如何应对死亡恐惧呢?1986年,社会心理学家Jeff Greenberg、 Sheldon Solomon和Tom Pyszczynski提出一个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认为,对自身死亡的恐惧会让人类陷入黑洞里,因此人类会用两类主要的手段来抵御和压抑这种恐惧[2]。

 

对内,人类通过提升自尊水平(self-esteem)来缓解这种焦虑。它能帮助人类控制自己的思想,让人们不再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想要控制整个世界的动物。人类通过学习技能、制造工具和辛苦劳动,获得肉体的强壮和生存的成就,这种心理上的自我价值肯定,能够有效抵御死亡恐惧带来的影响。2003年,Mark Dechesne的研究结果表明,接收到死亡信息的人,给自己积极特质的打分会更加准确,更加愿意维护自己的个人价值 [3]。也就是说,在死亡信息面前,人们会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激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克服和抵御死亡信息带来的痛苦和焦虑。

 

对外,人类在恐惧死亡的时候,更倾向于把自己想象成集体中的一部分,通过集体的延续和存在,人类自己的存在似乎也成了汇入汪洋的一滴水,再也没有真正的消逝和死亡。所以有研究表明,当人们想到死亡的时候,会更加信仰自己的文化,更加排斥异族的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为了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牺牲自己。2008年,Clay Routledge及其合作者发表的研究发现,当人们面对死亡信息的时候,会提高人们为了集体、国家而自我牺牲的意愿,他们这样的行为是受一种信念驱动——为了获得象征意义上的永生和不朽[4]。也就是说,当人们想到死亡的时候,会更愿意通过自我牺牲保护集体的存在。只要集体不消逝,我们也就获得了一种永生不朽的能力。

 

不仅如此,人类的墓葬、祭奠传统也是一种抵御死亡焦虑的形式。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它早已经超越了卫生、安全的需要,墓葬品中囊括的生活用品、金银首饰、华美服装,甚至奴隶仆人,都表达着人类笃信自己可以获得另一个世界的新生。我们祭奠亡灵,寄托哀思的同时也坚信不移的认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同样幸福,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怖。

墓葬也是一种抵御死亡焦虑的方式


更有趣的是,对领袖人物的追随,也可以帮助人们缓解死亡焦虑。当人们的死亡信念被激发的时候,人们会更加愿意追随一个精神式领袖。正如Forsyth (2009) 的研究成果发现,911袭击之后,美国人民对 George W. Bush的支持率飙升,布什承诺要将公平正义贯彻到底,要恐怖组织为这场袭击负责。这种精神领袖不同于实务型领袖和关系型领袖,他的存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这也是为什么乱世更容易产生这类领袖的原因。

911恐怖袭击后,George W. Bush的支持率一路走高


同时,购买和消费也能暂时抚平人们对死亡恐惧。以往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死亡信息面前,会囤积更大量的产品,也会更加喜欢购买享乐型产品。有研究表明,911过后一个月,美国曼哈顿的烟、酒和大麻的销量提升了30.8%,即使在6个月后,这个指数还维持在27.3%。今朝有酒今朝醉,越是恐惧就越会沉迷[5]。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外界的环境,但是有没有一种合理持久的方式,能帮助我们平静的应对死亡信息呢?

 

2009年,来自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Clay Routledge和Jacob Juhl 发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研究发现,虽然死亡会让我们感到恐惧和焦虑,但是生命的意义(meaning in life)能帮助我们抵御。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的存在即使是短暂的,但也充满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死亡就没有那么可怕了[6]。


增添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事情,能帮助我们抵御死亡焦虑


研究人员通过一个实验验证了这个结论。他们招募了60名心理学导论的学生来参与此次实验。这些学生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死亡信息提示组,一组是控制组。死亡信息组的被试需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请简单描述联想到你自己的死亡时,你的情绪反应是什么”、“尽可能具体地写下一旦你死了,你认为自己的身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控制组的被试需要对应的回答两个关于考试失败的问题。紧接着,他们测试了参与者的生命意义(meaning in life)、情绪(affect)和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


结果发现,死亡信息会提升人们的死亡焦虑,尤其是在感知自己生命意义较低的人群当中,死亡信息组的焦虑感显著高于控制组(B=-0.48, SE=0.57, t=-1.99, p=.05)。但是在高生命意义组,死亡信息组的焦虑和控制组的焦虑感没有显著差异(B=-0.14, SE=0.40, t=-0.57, p=.51)。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那么你面对死亡信息后,产生焦虑感水平会大幅度下降(B=0,41, SE=0.39, t=2.18, p=.03),这种焦虑水平和一般的负面事件带来的反应是相差无几的。


虽然死亡焦虑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但你生命的意义越充盈,在死亡面前就会越从容。


参考文献:


[1] Becker, E. (2007). The denial of death. Simon and Schuster.

 

[2] Greenberg, J., Pyszczynski, T. & Solomon, S. (1986).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 need for self-esteem: A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In R.F. Baumeister (ed.), Public Self and Private Self (pp. 189-212).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3] Dechesne, M., Pyszczynski, T., Arndt, J., Ransom, S., Sheldon, K. M., Van Knippenberg, A., & Janssen, J. (2003). Literal and symbolic immortality: The effect of evidence of literal immortality on self-esteem striving in response to mortality sal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4), 722.

 

[4] Routledge, C., & Arndt, J. (2008). Self‐sacrifice as self‐defence: Mortality salience increases efforts to affirm a symbolic immortal self at the expense of the physical self.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8(3), 531-541.

 

[5] Vlahov, D., Galea, S., Ahern, J., Resnick, H., & Kilpatrick, D. (2004). Sustained increased consumption of cigarettes, alcohol, and marijuana among Manhattan residents after September 11, 2001.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4(2), 253-254.

 

[6] Routledge, C., & Juhl, J. (2010). When death thoughts lead to death fears: Mortality salience increases death anxiety for individuals who lack meaning in life. Cognition and Emotion, 24(5), 848-854.


— End —


延伸阅读

悦读新研究 | 广告会让你产生性别偏见吗?

悦读新研究 | 首先被提到的人,你会觉得TA更厉害吗?

悦读新研究 | 谁决定吃什么?男人还是女人?

悦读新研究 |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你的心理发生什么变化?

悦读新研究 | 为什么人们喜欢指责受害者?

悦读新研究 | 女人最爱和什么样的男人交朋友?

悦读新研究 | 到底穿什么颜色能提高魅力值?

悦读新研究 | 你的性幻想对象比你年轻还是比你老?

悦读新研究 | 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能判断他是不是暖男?

悦读新研究 | 声誉操控:我用语言杀死了她


编辑 | 赵雪莹


不关注的话👇容易错过更多精彩

还可以点一个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