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论 | 尼德罗:方言的价值【转发】

尼德罗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1996年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那一年,我从乡村小学转到县城的实验小学。对当年的我来说,那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要找出两所学校的区别,实在太多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虽然是在同一个县,但是因为身处山区地带,我们达到了不同乡镇也有不同方言的地步。在老家的小学里,不但平时和父母、老师、同学用方言来沟通,即便是上课,老师的提问和我们的回答也是用方言。但到了实验小学,身边同学清一色说普通话,老师上课就更不必说了。我普通话很差,差到有时候说话老师根本听不懂,所以好几次,老师都让我重复自己的回答,搞得我十分难堪。有一次,在“猴子”这个词语的发音上,我发成了“haozi”,老师一直纠正我“houzi”,尽管我觉得自己已经改过来了,但同学们的笑声还是刺激了我。那天放学回家后,因为受不了这种嘲弄,我在自己房间里哭了。

  要找出两所学校的区别,实在太多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虽然是在同一个县,但是因为身处山区地带,我们达到了不同乡镇也有不同方言的地步。在老家的小学里,不但平时和父母、老师、同学用方言来沟通,即便是上课,老师的提问和我们的回答也是用方言。但到了实验小学,身边同学清一色说普通话,老师上课就更不必说了。我普通话很差,差到有时候说话老师根本听不懂,所以好几次,老师都让我重复自己的回答,搞得我十分难堪。有一次,在“猴子”这个词语的发音上,我发成了“haozi”,老师一直纠正我“houzi”,尽管我觉得自己已经改过来了,但同学们的笑声还是刺激了我。那天放学回家后,因为受不了这种嘲弄,我在自己房间里哭了。

   “邓巴数”已经变成今天社交媒体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邓巴表示,人类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为了维持熟人规模,也就是为了维持150人规模,需要在人口不断膨胀、社会不断交流的前提下,筛选新认识的人。于是,方言就登场了。什么意思呢?当你遇见一个不认识的人,你可以通过说话的口音来判断他是否处于你的社交圈。方言背后是一套具体的知识,有习俗、器物、特指、节气等等,即使他操持了口音相近的语言,但如果他并不懂得方言中的某些俚语、特指,那么你就需要警惕。

  人类本身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向全球迁徙和扩张的进程中,先后衍生了6000多种语言,每种语言又出现了数量不一的方言。方言的形成,只要一代人的时间就足矣,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方言的数量会极其繁多。我老家是典型的山区,我们跟隔壁镇的人口音都不一样,甚至跟邻村的人在个别词句上也会有不一致。

  普通话是统一语言,语言的统一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力。所以,当年的我从乡村迁徙到了县城,一时半会改不掉方言的口音,显示的恐怕是一种地方性文化面对全球性文化的自卑。就像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其实就是觉得他们是先进的,我们是落后的。当年,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但在今天,情况似乎又要改变了。正如方言是一套文化的载体,方言消失了,地方文化也就消失了。所以,很多留恋家乡的人,特别希望自己的方言能保存。一些家长甚至给自己的孩子主动学习方言的机会。面对普通话,方言的地位似乎不像当年那么低了。或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大背景,普通话已经不再稀奇,甚至英语都不再稀奇,人人都会普通话,越来越多的人都会英语,但会方言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因为稀缺,因为流逝,所以整个态势开始转变。但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方言注定不可能留存下来,因为真的用不到,仅仅是一种情怀没办法拯救。不过,作为一种兴趣,方言完全可以发展起来。方言是一个文化体系的入口,真正深入进去,会发现背后有许多神话、民谣、传说和特定的知识,方言和家乡的那片土地也是融为一体的。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18.01.14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精彩回顾】

专论 | 孙玉卿、麦涛:晋语总括副词“全”和“都”的类型研究

专论 | 甘于恩:潮汕方言与潮汕文化

方言配音秀 | 汕尾话版《中国人一日三餐》

方言与美食(音频)|佛山盲公饼



图文编辑:可可

责任编辑: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