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现象一席谈 | 温育霖:萝白茶粿趣谈
2017年9月30日摄于香港三栋屋,注意两幅图之间的文字差异。
“(萝)卜”的繁体字写法为“蔔”,该字在广州话中读为[pak2],与“白”同音,故有一幅图把“蔔”误写为同音字“白”。
“茶果”原是客家人的小吃,习惯上写为“茶果”,其本字写法待考。“粿”则是潮汕民间的食品,念为[kue53],据说某些地方的客家话把这种“粿”称为“粄[pan31]”。“茶果”与“粿”本为两种不同的食品,图中的“粿”,盖取其形旁“米”之义耳。毕竟无论是“茶果”是“粿”,均为米制品,其原料为粘米粉或糯米粉等!加个“米”旁,其本意是为了突出其“米制”的特点,那当然是很好的啰!不过,这却似是掩盖了该字背后所反映的文化。
与糕点有关的还有“菓”字,请看“和菓子”图。“菓”是日本汉字,“菓子”是点心、糕点之类的意思。那中国字的意思呢?再看“菓然系茶”图。“菓”即是“果”,是“果”的繁化写法。“菓”字并非主流写法,有无“艹”,本义实无变化。不加是正轨,加了则是为了营销:找一个音同义同而形cute的古字,自然能够博取消费者的眼球了!另还有“系”、“係”同音之妙,菓然系果然係醒目!
与糕点在商品中加形旁标识事物特点的还有“蕃”。番茄,即所谓的西红柿,原产南美洲,明朝传入中国。既然是来自番邦的,那么冠之以“番”,称为“番茄”,没毛病!“番薯”不也是外来的吗?不过,请看“珮氏小蕃茄”。“蕃”的本义是草木繁茂,与“番”之不相及,如风牛马。笔者猜想,写为“蕃”,本来是为了标识西红柿这玩意儿是植物,故有“草花头”,也没毛病。口耳相传则无妨,书诸纸上,就露馅儿了。当然啰!“番茄”与“蕃茄”怎么写,怎么叫,没关系,符号具有任意性嘛!这些符号所指的事物,还是西红柿,不会是西蓝花也不会是东瓜。不过,从这些写法中可以观察到人们对西红柿的认知,那便有趣得很了。
注释:
1.“菓”亦为日本汉字,这一线索承吴少媚同学告知,谨致谢忱。
2.除了前2张图为本人拍摄,其余图片均转载自网络。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温育霖
往期热文
图文排版:竹仔鱼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 方言保护 我们一直在路上 /
欢迎关注
| 语言资源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