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 | 邵敬敏:《汉语动量结构补位与状位句位选择机制及跨语言比较》序
由于公众号开发了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署名显示的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我们将在大标题和文末标示,请各位注意!
《汉语动量结构补位与状位句位选择机制及跨语言比较》
序
邵 敬 敏
周娟的新著打印稿《汉语动量结构补位与状位句位选择机制及跨语言比较》静悄悄地躺在我的书桌上,散发出淡淡的学术著作特有的光彩与芳香。
今天是2018年的元宵佳节,六年前,也就是2012年的元宵节,我兴奋地为周娟的第一本处女作《现代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组合研究》写序,那是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动词与动量词组合规律的专著。这以后,周娟并没有停住脚步,而是继续在动量词研究的领域里辛勤地耕耘,又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对动量结构的句法表现及其语义解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正是:六年磨一剑,出鞘寒光闪。谁知其中苦?苦尽才透甜。
周娟不是那种才气逼人的“才女”,更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侠女”,她淡淡的,缓缓的,悠悠的,实实的,比较的内敛,比较的含蓄,比较的细腻,比较的厚重。然而在不经意处,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难忘的记忆。当年(1995)我第一次接触动词与动量词的选择研究时,就觉得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所以2004年我郑重建议周娟把这一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她不负众望,把这一难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眼下这部新著则更是在句法与语义的接口处迈出了扎实的可喜的一步。
大量鲜活的语言事实告诉我们:汉语动量结构主要是出现在补语位置或者状语位置,而且两者往往可以互换。以至于有人觉得不如就叫做“前置补语”或者“后置补语”,似乎两者应该是一码事。问题就在于,这两个句法位置各有什么特点?其表义功能和语用条件是否完全相同?世界上很多语言(包括英语)是没有补语的,因此在有些人眼里,动量结构的补语和状语其实是一回事。当然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周娟的专著就是要科学而准确的解答这一问题。
该书以语义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语言类型学理论为三个基本理论依据,采用双向选择的研究方法,从句法特征、语义选择、表义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有关机制进行分析,而且在认知上做出某些解释,结论比较可靠,有自己的独创性,并结合其他汉藏语进行了比较,因而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
关于语义语法,我想借此机会稍微多说几句。在中国语法学界,通常认为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是目前占据主流位置的两大流派。其他如传统语法、描写语法、格语法等,则多数看作是过时的,或者比较陈旧的流派。至于认知语法,乃至于构式语法,往往看作是新起的补充性的理论,或者看作是功能语法的一种。当然,这些语法理论各有所长,也各有各的特点和贡献,但是,坦率地说,这些研究理论并非如他们自吹的那样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换言之,无法包打天下,特别是无数的语言事实一再说明,这些理论主要是在印欧语的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运用于其他语系,常常水土不服,比如在汉语面前,就显得捉襟见肘。中国的语法学家,一直在探索创立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但是在所谓“普遍语法”的“气场”里,显得似乎软弱乏力,底气不足。持“普遍语法”的学者觉得,我们只要有普遍语法,那就拥有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必也不可能再去探索别的语法理论了,其他的语言只要发现一些不同的“参数”就可以全部解释了,似乎那就是“终极理论”。我们认为普遍语法当然是有的,也可以去研究,但是世界上那么多种语言,五花八门,能够用几条杠杠就能够合理全面解释清楚了?那可能是太天真了。我们在同意“普遍语法”存在的前提下,还是需要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
此外,普遍语法指的是什么?是一种语法研究的理论?还是总结出来的规则和解释?其实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希望一种理论能够包打天下,那本身就是一种幼稚。至于仅仅指结论,这从本质上讲,正是“英文沙文主义”的具体表现。我们主张多元观,主张特色论,主张多种研究理论的互补和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宣传,或者致力于“语义语法”理论。
所谓语义语法,就是以语法意义的分析和解释为出发点和重点并寻求形式多角度验证的语法研究。它的理论核心是:强调形式与意义的双向研究,特别是强化语法意义的分析与验证,这将是区别于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的特点。任何忽视语义或者放弃语义的研究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且事实上对人类和社会也没有太大的用处。重视语法意义的研究,并且把它置于语言研究,乃至语法研究的最重要的位置,既是继承中国优秀的语言学传统,也是对其他各种语法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创新。语义语法核心研究的内容应该包括: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角色、语义范畴、语义层次、语义关联、语义的解释力、语义的主观化、语义的认知度、语义的形式验证、语义与功能的互动、歧义分化的方法、语义的双向选择,等等。语义语法的创立将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视野。
我认为,周娟所做的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这是迄今为止对“数词+动量词”结构在句法位置中的功能和语义分析最新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是一部角度新颖、方法独特、分析细腻、有独创见解的力作。动量结构位居补位和状位,都既可用于计量,也可用于表现情状。但是,比较起来,二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异,那就是:居补位时大多用于计量,居状位时大多用于表现情状。当动量结构用于计量时,补位只计量动作量;状位则既可计量动作量,也可计量事件量。当动量结构用于计量动作量时,补位只是单纯计量,没有其他的语义功用;状位则不只是单纯计量,还有其他的语义功用。当动量结构用于表现情状时,补位侧重于表现主观情状;状位侧重于表现客观情状。这样的层层解剖,指出共性和个性,不仅条理分明,而且言之有理。
从具体操作和研究内容来看,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A.从“数词+动量词+VP”与“VP+数词+动量词”的比较中,抽取各要素的制约性,分别对动量词的选择、数词的选择、补位动量结构对VP的语义选择、状位动量结构的语义功能以及对VP的语义选择、动量结构对补位与状位这两种句位的选择,多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思路新颖、独到。
B.能够结合语言的认知机制进行解释,得出一些很有见解的结论。比如:从新的角度对动量词进行分类,第一次提出了“计量动量词”与“情态动量词”两大类型;指出了数词“一”与其他数词的功能差异;分析了动词语义特征(无界、有界,前界、后界)的制约因素;指出了“数词+动量词”在补位主要表示计量,在状位主要表示情态;发现了许多交叉和纠葛的现象,提出了“动量”与“事量”的区别、“主观情状”与“客观情状”的差异等。
C.使用大型语料库,语料真实可靠;论证时采取正反对比,运用合格句与谬误句的比较,显示论证对象的特征或属性。观察细腻,描写准确,方法对头,分析到位,结论可靠。
D.对汉语和汉藏语系语言进行比较,指出对于汉藏语系其他量词型语言来说,虽然动量结构在状位一般不具有表情状的功用,只具有计量的功用,但是,在“补位计量动量,状位计量事量和动量;补位计量独立动量,状位计量非独立动量”方面,它们跟汉语的规律基本一致。可见,在动量结构的计量功能及其句位分化上,整个汉藏语系具有类型学规律。
汉语动量结构的使用是国际汉语教学中的难题,许多教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该文显然对国际汉语教学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当然,这一研究还有可改进之处。比如这一课题如果能够结合方言的特点,可能也很有意义;由于汉藏语还缺少第一手资料,因而相应的语言类型学的分析还有进一步充实的空间。
这一研究还只是个开局,以后的延伸,我盼望周娟能够继续在这一研究领域深耕细作,挖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规律。我相信,她一定可以做到。
邵致敏 2018-3-2于暨南大学新明湖苑
邵敬敏教授,任职于暨南大学文学院
编辑:林歆蓓
审读:曾 怡
责编: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热文:
学人 | 周娟: 《汉语动量结构补位与状位句位选择机制及跨语言比较》后记
苹果用户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