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美食(音频)| 朱渝湘:北海的"籺”(北海白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是公众号的管理者,原作者将在文末标明,敬请谅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北海当地的一种传统小吃---籺

北海人爱吃籺,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籺出现在餐桌之上。这种由米类制成的小吃,在很多菜市的摊位上都有卖。但我们一般能看到的书写是“米乙”,当地人们普遍发音为[e⁵⁵],或者相当于英文中/æ/这个发音。当然,“米乙”这个字不是一个规范的汉字,正确的书写,应该是“籺”,拼音读为hé音,[xɤ³⁵]。

总体来说,北海的籺价廉物美。籺的口味一般分为两种,甜和咸。而籺的主要原料,是以大米为主,辅之以糯米混合其中,再蒸熟。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吃到不同的籺。比如说:凉草籺糖水一般夏天才能吃到。北海的籺种类繁多,特别是北海市周边不同的县镇所做的籺还不太相同。目前北海当地市面上能经常吃到的籺就有多大十几种,蒸着吃的籺有:水籺、盖籺、粟米籺、杯仔籺、稍叶籺、叶麻籺、大笼籺、饭籺、发籺等,油炸或煎着吃的籺有:三角籺、煎堆籺、虾仔籺、菜头籺等。接下来我就介绍北海的一些经典的籺。


‍南康的水籺

     水籺作为北海传统小吃,以北海市东部南康镇的水籺特别出名。有着“到南康不吃南康水籺,不算到过南康”的说法。特别是南康的叶氏水籺,历史悠久,始产于清乾隆年间,传到现在已是第八代传人了。传说北海吃水籺的习俗起源于七月十四(盂兰节)鬼节,这是北海地区的风俗。水籺是将大米加水打浆,把打好的米浆倒入蒸jen屉,铺满一层蒸熟,再倒入米浆,铺满与上次相同厚度的一层蒸熟,一般要蒸5层。

到了冬天,水籺就会变成炒水籺。菜市里有卖水籺的地方,都配上了炒水籺,配以酱油和葱花炒制,又让水籺多了种独特的味道。来一份3元的炒水籺,基本上就可以能当我的一顿午饭了。

公馆的盖籺

有“心”(馅儿)的水籺被称之为盖籺。在北海,以公馆盖籺最为有名。猪肉,木耳,干笋,再加上干虾米,大蒜拍碎,淋上醋汁儿,酸甜咸,软软糯糯,各种味道层次格外分明。不过这种盖籺,各家的风味也不尽相同哦。

叶麻籺

在北海四季都能买到叶麻籺,上了年龄的老人也会把这种籺称为元麻籺。分为有“心”(馅儿)和无“心”(馅儿)两种。口味偏甜。叶麻籺是用叶麻这种植物的叶,经过捣碎后,拌入大米糯米混合的粉里做成皮,馅料一般包芝麻糖或者椰丝,一咬下去叶麻和芝麻的味道香溢满口,用两片叶子包着是象征着成双成对。有心版的一般都是两个粘在一起出售,往往也叫“对籺”。


梢叶籺

北海农村的妇女大多数会做稍叶籺,这是逢年过节婚嫁必备食品。梢叶就是木菠萝树的叶子。稍叶籺和叶麻籺的区别在于,稍叶籺的皮是用糯米加上红糖或黄糖做成的,这种籺很少包馅料。

艾籺

有些地方叫艾糍,江浙地区或许叫青团吧。北海的艾籺就是把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芝麻馅,或是椰丝馅儿。艾叶是一种中草药,可以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但从外表看上去,蒸熟好的艾籺与叶麻籺相差不大,如果不是老板告诉,或许很难分清哪个是艾籺,哪个是叶麻籺。如今在北海已经很少能见到做艾籺的小摊了。而我一年里还是有几次机会能够在家门口的菜市上买到艾籺。

杯仔籺

北海人叫杯仔籺,碗籺,合浦人叫鸡窝籺,杯仔籺就是水籺装在一个碗里,很方便食用。味道有咸味儿和甜味儿两种,味道的不同主要取决于汁的不同。甜味儿的杯仔籺一般由红糖或者白糖制成。

白糍籺

白滋籺一般则是用糯米粉包芝麻糖而成,拿起来会觉得很软,吃起来糯糯的,不过很容易觉得腻呢。

粟米籺

粟米,在北海指的就是小米。这种用小米和糯米制作的籺,配上红糖油和芝麻粉一起吃,味道特别好!小的时候还很少见粟米籺,但现在我基本上能在好几个摊位都能见到有粟米籺卖。每次来份5元或7元的粟米籺,芝麻的香、红糖油的甜、加上粟米籺的软糯清淡,使人吃个不停。

竹壳籺

  这种竹壳籺在北海已经很少见了。竹壳籺是用大米和红糖做成的,用竹叶包裹,吃起来有淡淡的清香。虽然是薄薄一片,但还蛮有韧性的!我也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这种竹壳籺了。

鸡屎藤籺 &“三月三”

没错了!这是种带有味道的籺。鸡屎藤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主要是与它的叶子有关,当它的叶子被揉碎之后,就会散发出一种鸡屎的臭味,这个就是鸡屎藤的名字的由来。而实际上,鸡屎藤是一种中药材,关于鸡屎藤的疗效,许多中草药书都有记载,中医认为鸡屎藤有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的功效。

关于每年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糖水的风俗习惯,北海、合浦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时候,合浦突然发生了疫病,很多人都被感染了,当地大夫怎么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后来在农历三月三的这一天,有一个人突发奇想,拿着鸡屎藤这种植物捣碎做成了一种食物,大家吃了之后,身体就慢慢痊愈了。这就是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籺的来源。

     每当在“三月三”的假期里,喝上一碗浓浓的香甜可口的鸡屎藤籺糖水,祈祷着一切风调雨顺,身体健康,的确有种幸福的满足感。

大笼籺 & 年味

农历新年前,北海当地的人们便开始做大笼籺,市面上都能买到各式的大笼籺。实际上,大笼籺就是北海的年糕,红糖和大米做的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籺上面放上红枣、芝麻,象征着甜蜜、团圆、红火。因此,大笼籺往往作为拜年时走亲访友的小礼物。有了“大笼籺”,北海当地人家庭的年味才算完整。大龙籺一般都是切片煎着吃,还有的人用来煲糖水。

“籺”是粤西地区(广东省西部地区)特有的方言词,也是一个古语词。“籺”的起源有很多。相传很久以前,由于战乱发生,一群群躲避战乱的人迁到粤西,并在此处开荒耕种。起初他们借薯类等杂粮来充饥,后来他们用木槌把杂粮捣成粉并加水搅成糊状,然后用锅来蒸煮。人们发现蒸熟后糊状的体积可增加好几倍。随着人们的开发,粤西地区种上了稻谷并取得了好收成。为了庆祝大丰收,人们把蔬菜作为馅料,做成有一定形状并带有味道的食物。后来,这种食物在粤西一带被称为“籺”。[1]

有的人认为籺类食物主要来源于客家的小吃粄,还有的人认为籺和潮汕的粿很相似。如今,籺做为一种传统小吃,虽然形式称呼不完全相同,但在整个岭南地区得以流行。  

籺,作为北海当地的一种有特色的民间传统美食,不单只是平常日子,逢年过节都要吃籺,用籺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在北海当地人们之间代代相传。籺,是家乡的味道,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凝结着浓浓的乡土之情,世代相传。

 

参考资料:

梁赟.粤西方言“籺”类词与粤西民俗[J].南方论刊,2016,5:94-95


往期热文:

方言与美食(视频)|詹晓悦:探寻潮汕古法甜品的传承与创新

方言与美食(音频)|林晓玲:潮汕手捶牛肉丸(汕头鮀浦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余裕:“红红旺旺”的兴宁萝卜粄(梅州兴宁话)‍


文案及诵读:朱渝湘

图片:朱渝湘&网络

方言点:北海白话

    审读 | 王文婷

责编 | 老甘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