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民俗(音频) | 戴玉敏:南雄话亲属称谓研究(南雄雄州话)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此音频内容在文末“词目”处)
Life is always sweet.
July 13
2019
南雄话亲属称谓研究
>>> 地理概况 <<<
南雄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湖南,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一狭长盆地,地质学称之为“南雄盆地”。全市总面积2326.18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南雄市辖1个街道、17个镇:雄州街道、乌迳镇、界址镇、坪田镇、黄坑镇、邓坊镇、油山镇、南亩镇、水口镇、江头镇、湖口镇、珠玑镇、主田镇、古市镇、全安镇、百顺镇、澜河镇、帽子峰镇。各乡镇有不同的次方言。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Summer
>>> 语音特点 <<<
在语音上,南雄话方言亲属称谓词存在较大的共性。不过各镇语音有差异,在亲属称谓的语音表现上也有差别,但不影响人们的相互交流。
从语音的形式来看,亲属称谓词主要是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体。这里着重想强调的是南雄话亲属称谓中叠词的语音特点。
在叠词的语音特点中,“变调”主要有三种:一是阳平变调为上声、阳平;二是入声变调为上声、阳平、入声;三是阴平变调为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存在“类化”。如“姐姐”,可称为“大大”,“大”的本调是阳去调,而在称谓词中却完全丢失了,是“11+24”,即(阳平+上声)调。又如“舅舅”(爷爷),老年人读“11+11”(阳平+阳平)调,而青年人读“11+24”(阳平+上声)调。即无论本调为何调,在称谓词中均会读成“24”(上声)调。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年轻人受到粤方言的影响,从而形成“类化”。
>>> 词汇特点 <<<
●中心语素
南雄话亲属称谓的中心语素一共有30种。其中,有部分中心语素可以表示两个辈分的亲属称谓,主要是长辈和平辈称谓。
主要用来表示长辈称谓的语素有:公、婆、伯、爷、爸、姐、妈、娘、叔、姑、爹、舅、姨、官、丈人、孃;主要用于表示平辈称谓的语素是:娘、公、哥、兄、弟、姊、妹、郎、伯、姑、叔、嫂;主要用于表示晚辈称谓的语素是:仔、女、孙、息、侄、甥、妇、婿。其中,有部分中心语素可以表示两个辈分的亲属称谓,主要是长辈和平辈称谓。
●构词词缀
南雄话的亲属称谓的主要词缀有“哩”“佬”。
▶“哩”在南雄话中有部分是小称,表示一种喜爱、娇小的感觉。如:“仔哩”“女哩”“孙哩”等。也存在特殊情况,即“妹郎哩”无小称用法。
▶“哩”在南雄话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姨爹哩”和“姨爹”,“姑爷哩”和“姑爷”,前者既可以表示两个姨父或姑父之间的关系,起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也可以表示单人的亲属称谓。而后者只能表示单人的亲属称谓。
●构词方式
南雄话亲属称谓绝大多数是合成词。此外,在调查的84条亲属称谓词目中,所有的前缀和后缀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分别是“哩”和“佬”这两个后缀,“哩”占了12个,“佬”占了9个。
●双音节词可简化为单音节词
主要是受经济性原则、交际关系和年龄大小三方面的影响。
●“两子+X/XX”
一般情况下,南雄话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两子+X/XX”的结构来表示。这里的“两子”表示“两个”之义。
如:两子爷、两子娘、两子嫂、两子老表、两子姨爹、两子公佬、两子公婆、两子亲家、两子姨娘、两子姑娘……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归纳出,“两子”后面加的成分是较年长者。
当然,也存在一些例外,如:两公婆、堂姐妹、表兄弟、爷佬姐佬等少部分平辈关系。
经资料搜集发现,南雄话中“两子”后面所加的成分均是表人的,而不会表现在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上,即不会说“两子猪”、“两子蘑菇”、“两子细胞”等。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因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间没有尊卑之分和辈分之别,所以不存在“两子”这一说法。这也说明,“子”在南雄话中可能是一个表人的量词。
●内在意义
南雄话的亲属称谓语中,内在意义的主要体现是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如“爷”“姐”“郎”“娘”“孃”“息”“妇”“丈人”等。其中,“爷”“姐”和“郎”不仅是保留古汉语成分的体现,还能反映出该词的渊源和发展。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作用,小一辈的青少年在亲属称谓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有很多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亲属称谓已不再使用,这也体现了南雄话方言目前所面临的态势是严峻的。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Summer
>>> 词目 <<<
(此部分在开头附有音频)
(节选自《南雄话的亲属称谓研究》)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导读
方言与民俗(音频)| 姜迎春:永远的怀念--打糍粑(湖北武穴市)
文字来源丨戴玉敏
音频来源丨戴玉敏
方言点丨广东南雄雄州话
本期编辑丨戴玉敏
审读人员丨陈燕辉
责任编辑丨老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