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论 | 甘于恩、宋雨薇:安徽肥东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安徽肥东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甘于恩 宋雨薇
一、亲属称谓词语
1.1血亲
1.1.1直系宗亲
1.1.2旁系宗亲
1.2外亲
1.3姻亲
1.3.1夫系
1.3.2妻系
二、亲属称谓特点
2.1语音特点
2.2词法特点
三、结论
正文
肥东县居皖中腹地,属合肥市辖县。东连巢湖市、滁州市南谯区、全椒县,西融合肥市瑶海区、包河区、长丰县、肥西县毗邻,北和定远县接壤,南濒巢湖。肥东县内主要分布江淮官话,地域上包括12个镇(店埠镇、陈集镇、撮镇镇、梁园镇、桥头集镇、长临河镇、石塘镇、古城镇、八斗镇、元疃镇、白龙镇、包公镇)、5个乡(众兴乡、张集乡、马湖乡、响导乡、杨店乡)和1个民族乡(牌坊回族满族乡,以回族、满族为主),331个村(居、社区)。各乡镇基本通行肥东方言。
王雨丛、吴先文(2008)对合肥方言的词语做了调查,包含亲属称谓词语;郝凝(1982)对安庆方言词汇进行调查,其中也包含亲属称谓词语,吕延、杨军(2014)对皖西南安庆市区方言亲属称谓进行了调查;徐红梅博士论文《皖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2003)选取皖北地区七个方言点进行词语调查,附录部分展示了皖北4点以上常用方言词语,其中单列亲属称谓词语。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肥东方言的亲属称谓词为例,按血亲和姻亲这两大类亲属关系对肥东方言的亲属称谓进行共时层面的描写分析。另为了方便比较,将合肥方言、皖西南安庆市区方言、淮北中原官话的亲属称谓词一并列出。
一、亲属称谓词语
肥东方言的亲属称谓词语以店埠镇为例。为便于比较,将合肥方言、皖西南安庆市区方言、淮北中原官话的亲属称谓词一并列出1,皖西南指的是安庆市及其所辖各县市。皖西南方言处在江淮官话和赣语的过渡区,其亲属称谓自成系统,安庆市区方言还是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片区;皖北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包围之中,在词汇上有向江淮官话过渡的特点。因安庆紧邻合肥,皖北区域北部的蚌埠邻近肥东县,故本文选取安庆市区方言和皖北官话方言蚌埠片为例。
1.1 血亲
1.1.1 直系宗亲
表1:直系宗亲称谓
肥东称“高祖父”和“高祖母”为“老祖宗/老百代/太祖”,合肥称其为“老百代”,都不分男女。其中“老百代[lɔ²¹ pəʔ⁵ tᴇ⁵³]”为肥东方言、合肥方言所特有,一般称呼家里高寿的祖辈,多为背称,寄托家里老人长命百岁、儿孙满堂的愿望。
肥东称“高祖父”和“高祖母”为“老祖宗/老百代/太祖”,合肥称其为“老百代”,都不分男女,肥东称“曾祖父”和“曾祖母”为“太太”,合肥称“曾祖父”和“曾祖母”为“太太”和“太母”,蚌埠分别称为“(男)老太”和“(女)老太”,有背称和面称的区别包含尊敬的意味。安庆比较特殊,称“太公”“太婆”和“公公”“婆婆”,可能受安庆境内赣语的影响,而“太”作为前缀,语义虚化,表示辈分比较高。
“祖母”称谓在肥东县内部具有一致性,大都称“奶奶”,蚌埠称“阿奶”是附加式。“祖父”称谓肥东、合肥大多称“爹爹[ti²¹ ti‧]”,蚌埠称“爹”,而肥东长临河四顶村较特殊,称“祖父”为“爷[i⁴⁵]”和“□爷[iəʔ³ i⁴⁵]”。岩田礼(1995)指出“‘祖父’称谓早期只有‘爷’和‘公’两种,而‘爹’是江淮地区晚期产生的新形式”,而祖称的“爷”主要分布在北方官话区,也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南方方言地区(广东省珠三角一带),进一步推测,“北方指‘祖父’的‘爷’越过‘淮河线’”,侵入江淮地区,竟到达了长江流域”。关于“爷”的音形,胡士云(1994)认为“‘爷’“同‘爹’字一样,也是一个借用字,即从‘邪、耶’借用而来;古代‘邪、耶’相通……‘邪耶’在上古属鱼部余母,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构拟为iɑ。《玉篇》‘爷’作“以遮切”,《广韵》‘耶’与此相同(余母麻韵,平声开口三等)。现代方言中基本上为零声母或半元音声母j。”肥东方言“□爷[iəʔ³ i⁴⁵]”中的□[iəʔ³]发音短促,中心语素应为“爷[꜁i]”。
“父亲”和“母亲”称谓在肥东方言存在多种称呼,其中“父亲”主要是“伯、爷、大[꜀ta]”,有的单用,有的重叠,有的按照排行前加词缀“大、二、老”,“母亲”主要有“妈、娘、妈爷 [꜁i]”,还有表示亲昵意味的称呼,加前缀词“老”为“老头”“老娘”。肥东店埠镇比较特殊,称“母亲”为“排行+母(姆)[mə‧]”,最小的叫“老婶”,胡士云(2001)考证“‘母’早见于甲骨文时代,并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写作‘姆’”,《广韵》:“姆,莫补切”,《说文》:“姆,女师也。读若母”,“母姆”同属流摄侯母开口一等明母字,王力拟音为“mə”。店埠“母”的读音为[mə‧],读轻声,并且店埠人戏称母亲为“老保姆(过于操心)”。也有学者用“嫫”字,属遇摄模母合口一等明母字,上古多拟音为“ma”,且解释为古时的丑女,皇帝的第四妃子。故从音韵、语义上考虑,这里用“母(姆)”字较为合适。
这里还存在新老派的差异,老派(包括中年人)称“祖父”“祖母”多为“爹爹”“奶奶”,称“父亲”“母亲”多为“伯伯/大爷/大”和“娘/妈爷/二母(姆)”,但新派受普通话影响,一般称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在肥东方言中,“儿子”按照家中排行,老大叫大呆、老二叫二呆瓜、最小的叫三犟子等,“女儿”称“死丫头”。还有较为特别的是称“家里小孩”为“小赤佬[ɕiɔ²¹ ʦʰəʔ⁵ lɔ‧]”,这应是吴语特征词汇,安徽紧邻上海,显然是受到吴语的接触与影响。吴地方言中,“赤佬”一词,基本义是指坏人、坏东西,后来抗战时期,把日本侵略者斥其为“东洋赤佬”“赤佬”,后来词义泛化,将顽皮淘气、不听话或者闯了祸的小孩戏称为“小赤佬”。这些都属于方言的“贱称”用法,本质上就是父母给子女取一个不雅的称谓,通常夹杂牲畜名称,类似的有北方地区,贱称子女为“狗蛋”、“铁蛋”等,其实似恨而实爱,是寄托了父辈希望子女健康、顺利成长的愿望。
肥东方言中称最小的孩子为“小窝子/(小)老窝子/老巴子(窝、巴为俗字,用同音字代替)”,称“最小的儿子”为“老汉/小老汉/老汉儿子”,最小的女儿为“老姐/小老姐/小老巴/老丫头/老汉丫头”比较特殊,用“小”“老”前缀表示最小可以理解,在方言中,以老言小的现象非常普遍,常用以表示小、少、幼、嫩、新。那么“窝、巴、汉”表示什么?《洪武正韵·麻韵》:“巴,尾也”,“老巴”的“巴”也指尾,意为最后一个生的,偏指女孩,如“小老巴”,这与“巴”黏附之义相关,“巴”有“向着、卫护”之义,如“巴家(形容人顾家)”。《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方言大词典》)》有“老巴子,指最小的一个孩子,江淮官话和吴语都有此用法,如‘这个是你家~啊?’”。
肥东方言和安庆方言都有“老窝子”,安庆一带还流行一首《赌博戒》歌谣:
杨大的卤菜姚狗儿的烟,大桌子一摆就赌上之天。
哪管娘老子病之在床上嘶,哪管烧锅的伤心泪涟涟。
就怕天不昏来地不暗,就怕凑不上桌子沾不上边。
徐老大老谋深算专坐庄便宜两边沾,
汪少华一晚上大九斗输掉之半半边。
李老窝子输之钱火球砸成之八大块,
吴矮子输之钱一场大病上之西天。
用“窝”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用“窝”可以用作量词,比如生了一窝狗/猪/猫。以前,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家里子女众多,母亲生了几个孩子之后,便将最后生的这一个叫做“老窝子”,把人的生育比作牲畜的生养,一般用于口语。
第二种可能是过去随子女长大,年长的儿子一个个分门别户单过,最小的儿子往往居住在老屋里,所以称作“老窝子”。
第三种可能是“窝子”的本意是指“窝单”,即明清时期两淮盐商向官府请领的卖盐的专利证书。过去盐商是很富的,这个“窝子”是个摇钱树。由此引申,父母善意地将儿子称作讨债鬼,儿子的身份,等于是手凭“窝子”,可以无条件或低成本地向父母索取。我们发现,“窝子”只在两淮地区使用,“老窝子”的方言也只在两淮地区流行。
我们猜测“窝”的本字应是“末”。根据钱大昕“古无轻唇音”,上古时期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皖北地区有“老末儿”,《方言大词典》有“老末”,指小儿子,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均有此用法。“末”保留了上古音,而到合肥和安庆地区演变为“窝[o²¹]”。如《方言大词典》有“窝子班”,意为招收儿童由幼年开始培养演员的戏班。中原官话,《歧路灯》第七七回:“宝剑道:那也是山东大乡绅养的~”。
称最小的儿子为“老汉/小老汉/老汉儿子”,最小的女儿为“老姐/小老姐/小老巴/老丫头/老汉丫头”《方言大词典》“老汉,指小儿子,也泛指排行最小的儿女”,为江淮官话所特有,《阜宁县新志》:‘最后所生子女多以此名之’”,故有“老汉儿子,老汉丫头”称呼。另外,“老姐/小老姐/老丫头”在肥东方言中除指“最小的女儿”,暗含“老处女、年龄已大且尚未出嫁的姑娘”,吴语也有此用法,为“老小姐”,与江淮官话词语相似。
1.1.2 旁系宗亲
表2:旁系宗亲称谓
“伯父”称谓和“父亲”相同,称为“伯伯、爷”, 不同于其他官话方言,肥东、合肥地区称“伯母”比较特殊为“大大[ta⁵³ ta‧]、(排行,二)+大[ta⁵³]”。而肥东、合肥、安庆和蚌埠地区“父亲”称谓里也有“大”。胡士云(1994)指出各方言中“大”系称谓既可以用作祖父称谓,也可以用作父亲称谓,后者主要分布在北方官话区,“大”也有写作“达、答”,并认为“‘大、达、答’和‘爹’在字形上没有关系,上古和中古时期的读音也不同。他么被用来指称父亲是后来的事情,是在一些地区入声、清浊不再对立的时候。”
这和“伯母”称谓的“大大[ta⁵³ ta‧]”又有何区别?《安徽省志·方言志》区分了皖北亲属称谓词“达达[ta ta]”的三种不同含义,有称呼父亲,如毫县,达[ta]读阴平,阜阳,达[ta]读阳平;有称呼母亲,如霍邱,达[ta]读阳平,凤台,达达[ta ta]后字读轻声。肥东方言中称父亲和称伯母的“大”读音不同。
“伯母”称谓之所以叫“大大”,以前在农村,如果家里父母不在世,则“长子为父,长嫂如母”,“伯母”比较受人尊敬,习惯用父称的“大”来代替。这也只是推测,还需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安徽霍山方言(属江淮官话洪巢片),“伯母”也称“大大[taᵓtaᵓ]”,体现皖中江淮官话亲属称谓词区别于其他官话方言的独特之处。
“叔父”、“姑父”称谓肥东分别称“排行+爷”“排行+姑爷”;安庆市区方言称“排行+佬”,蚌埠称“叔叔”,而安庆、蚌埠地区称“女婿”为“姑爷/(高)客”,这里的“姑爷”词义范围扩大。“叔母”称谓肥东多称为“婶/婶妈”。“姑母”称谓多为“姥姥”,肥东古城龙山乡比较特别,与合肥方言相同为“姑姥”。
晚辈称谓面称时多直呼其名,而“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在面称时通常采用和同胞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样的称谓,或称呼其乳名或直呼其名。需要注意的是,肥东地区“哥哥”“弟弟”存在新老派的差异。“哥哥”和“弟弟”的称谓在新老派中有不同的构词方式,新派多为重叠式,受普通话影响,称为“哥哥”和“弟弟”,但语音上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老派兼有重叠式、附加式和联合式,为“哥哥/大老板”和“小老弟/(小)弟弟/老弟台[tʰᴇ⁴⁵]/(小)兄弟。“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在面称时通常采用和同胞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相同的称谓,或称呼其乳名或直呼其名。
1.2 外亲
表3:外亲称谓
肥东方言称“外曾祖父”“外曾祖母”为“太太”,与直系的“曾祖父、曾祖母”相同。不分内外、男女。而“外祖父”“外祖母”背称与“祖父”“祖母”有区别,为“外[ue⁵³]爹”“外[ue⁵³]奶”,但面称与“祖父”“祖母”相同,都为“爹爹”“奶奶”;“姑/姨外祖父、外祖母”肥东多为“姑/姨爹、奶”。
“舅父”大多称“排行+舅舅”,安庆市区方言称“姆舅”, “舅母”称谓肥东大多称“舅妈/舅母(姆)[mə‧]”,蚌埠方言较特殊,称“妗子”,普遍认为“妗”为“舅母”二字合音,《集韵》:“俗谓舅母曰妗”。
“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在面称时也通常采用和同胞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样的称谓,或直呼其名。比较特殊的是“表哥”和“表兄弟”都可以称为“老表”。安庆市区、蚌埠方言也都称为“老表”,这也说明官话方言的一致性。
“外孙女”称谓肥东大多称“外孙女/孙女”,蚌埠称“外孙女儿”。店埠比较特殊,叫“外孙□[ʨyəʔ⁵]”,这一称呼区别于其他官话方言。我们认为□的本字应为“妜”,属山摄薛韵影母字,合口四等入声字,《广韵》“于悦切”,《说文》释为“美貌”。通常用于口语,使用也较少,多为老派所用。
1.3 姻亲
1.3.1 夫系
表4:夫系姻亲称谓
肥东、合肥称“公公”“婆婆”有背称、面称的差别,背称多为“(老)公公/(老)婆婆”,面称通常为随夫称谓,称“伯伯/妈妈/妈爷”;“妯娌”称谓肥东、合肥多为“妯娌们/妯娌伙”,是附加式,类似的还有“弟兄伙(兄弟们)”,成都方言和湖北方言也有称“兄弟们”为“兄弟伙”,可见用“伙”作复数词尾主要出现在官话方言中。
1.3.2 妻系
表5:妻系姻亲称谓
肥东方言称岳父、岳母也有背称和面称的区别,背称为“老岳父/老丈人/丈母老头”和“丈母娘/丈母老娘”,面称则随妻子称“伯伯/妈妈”。妻系姻亲的称呼在肥东方言内部也具有一致性,如“大舅子”和“小舅子”通常采取从子称谓的方式为“小孩大舅”“小孩小舅”,“大姨子”“小姨子”采用“排行+姨娘”的方式。
二、亲属称谓特点
2.1 语音特点
肥东方言亲属称谓的语音特点主要是变读现象。所谓变读是指“用变读一个音节的声母、韵母或声调的方式可以构成两个不同的称谓词”(侯精一),肥东方言的变读主要采取变调和重叠的方式。
2.1.1 变调
在肥东方言中,少量老派的亲属称谓存在变调的语音现象。如“大父亲[ta²¹]”的单字调是阴平,“娘母亲[liɔ̃⁴⁵]”的单字调是阳平,但当它们进行重叠构词后,不仅声调发生变化,词义也有改变,“大大伯母[ta⁵³ ta‧]”前字变为去声,后字读轻声,由“父亲”义变为“伯母”义,“娘娘姨母[liɔ̃²¹ liɔ̃⁴⁵]”前字变为阴平,后字不变。
肥东方言 “外孙子/女”和“外甥/外甥女”称谓不分男女,分别称“外孙”和“外甥”,这一用法可能是古汉语遗留。某些吴语区以及客赣地区还有“外甥”和“外孙”同称的现象。
胡士云(2007:365),“‘甥’用来指称外孙见于先秦汉语”,另据甘于恩(2016),“‘甥’的本义是‘出配他男而生,故其制字男傍作生也’”,可见“外甥”和“外孙”都称“外甥”是古代中国延续下来的说法,主要是区分本家人和娘家人。但肥东方言“外孙”和“外甥”有所区分,表示不同的亲属关系。但比较特殊的是在肥东方言中“孙”“甥”同声母、韵母都读[sən],合口介音脱落,通过词汇变调来区分词义。“外孙”中的“孙”读阴平,应是本调,而“外甥”中的“甥”读去声。变调起到区别词汇及辨义的作用。
2.1.2 重叠
表6 :肥东方言亲属称谓重叠变读表
上文已提到,“大”和“娘”通过重叠构词的方式,变成了新的亲属称谓词语“大大”和“娘娘”,另外长临河四顶村“爷爷”的老派称谓不变,仍读“爹爹”,受普通话的同化影响,新派称谓通过名词重叠的方式,称“爷爷”, 由“父亲”义变为“祖父”义,这是因为单字“爷”在普通话和肥东方言中指称不同的意义。
2.2 词法特点
2.2.1 肥东方言亲属称谓的中心语素
肥东方言亲属称谓共有34个中心语素,在这些中心语素中,主要用于表长辈称谓的语素是:太、公、伯、爷、爹、大、爸、父、舅、叔、婆、妈、婶、母(姆)、娘、姥、姨、婶、姑;主要用于表平辈称谓的语素是:太、公、哥、弟、表、堂、婿、夫、婆、姐、妹、嫂、伙;主要用于表晚辈称谓的语素是:孙、侄、甥、姐、妹、伢、重。其中,部分中心语素可以表两个辈分的称谓,如表7所示:
表7:肥东方言亲属称谓的中心语素
肥东各地基本通用这些中心语素,其中“大”不仅可以用于男性亲属称谓,指“父亲”,还可用于女性称谓,“大大”指“伯母”;“爷”主要用于称呼父辈男性,如称“父亲”为“排行+爷”,“叔父”“姑父”为“排行+爷”和“排行+姑爷”,还可用于称呼女性称谓,如称“母亲”为“妈爷”。“姐”主要用来称呼平辈的女性称谓,如“表/堂+姐”,但用“老姐”表示“家里最小的女儿”时变成晚辈称谓,相反的是语素“妹”,主要称呼晚辈的女性称谓,但用“弟妹”表示“弟媳妇”,“姊妹”表示“姐妹”时则为平辈称谓。
2.2.2 构词特点
(1)“老”+亲属称谓词
“老”在亲属称谓中通常作为前缀,在肥东方言亲属称谓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并且具有不同的指称意义。“老”主要表示不同的辈分关系。
第一,表示老一辈的亲属关系。如“老百代、老祖宗、老公公、老婆婆、老丈人、老岳父、丈母老头、丈母老娘、老爹爹、老大爷”,同时表达尊敬的意味, 还有诸如“老头(子)、糟老(头)子、老婆娘”用于年纪大的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表示熟悉、亲昵的意味。第二,表示排行最小的亲属关系。如最小的婶母称“老婶/老婶母(姆)”,最小的叔父称“老爷”,最小的儿子称“(小)老弟/(小)老汉/老汉儿子/老巴子”,最小的女儿称“(小)老姐/老汉丫头/老丫头/小老巴”,最小的孩子(不分男女)称“老窝子”,这类表示晚辈的亲属称谓词前加“老”也暗含戏谑、玩笑、亲昵的感情色彩。
(2) 排行+亲属称谓中心语素
在肥东方言亲属称谓中,“排行+中心语素”一般表示长幼有序的意义。
基本都用基数词加“伯、爷、婶、姥、舅”等表示同一亲属称谓中的年龄长幼,表示排行最大,在称谓前加“大”;排行第二的,用“二”,以此类推;排行最小的通常用“老”或“小”或“小老”连缀称呼,如称最小的儿子为“老汉儿子”,最小的孩子为“小窝子”,最小的叔父为“老爷”。
表示夫系姻亲和妻系姻亲的亲属称谓词,其区别年龄长幼的称呼不是增加基数词,而只需以“大、小”区分即可,如称丈夫的哥哥为“大爷”,称丈夫的弟弟为“小叔子”,称丈夫的姐姐为“大姑子”、称丈夫的妹妹为“小姑子”;同样,称妻子的哥哥为“大舅子”,称妻子的弟弟为“小舅子”,称妻子的姐姐为“大姨(娘)”,称妻子的妹妹为“小姨子”。
(3) 重叠式构词
重叠式较多体现北方方言亲属称谓的特色(甘于恩,2016),而名词重叠是肥东方言亲属称谓主要的构词方式。肥东方言亲属称谓中的名词重叠,归类如下:
a.太太、公公、婆婆、爹爹、奶奶、伯伯、大大、舅舅、姥姥、娘娘
b.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c.老公公、老爹爹、老婆婆、大伯伯、小叔叔、大舅舅、小舅舅、大姥姥、小姥姥、小弟弟
a类和b类都是“AA”式重叠构词,主要以两字组为主,两者存在新老派的差异,a类词主要是老派的用法,与之对应的普通话通常为单音节词,b类词主要是新派的用法,为很多年轻一辈的肥东人所使用,例如“祖父”称谓为“爷爷”,“父亲”称谓为“爸爸”,“母亲”称谓为“妈妈”。两字组词后音节字读轻声。
c类重叠构词,主要以三字组为主,往往前加“老、大、小”表示尊敬和年龄长幼的意义。
2.2.3.“同形异指”现象
不同关系的亲属用同一种称谓方式。如“伯伯,排行+爷”可以指父亲,也可指父亲的兄弟“伯伯、叔父”,“婶母(姆),排行+婶(姆)”可以指母亲,也可指“伯母、叔母”,这是改称用法。特定时期,肥东农村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家往往儿女成群,由于经济水平低下,医疗条件差,子女的生养成为心头大患,当时家庭条件不好的,就将子女托给家里亲戚抚养,因此孩子长大后改叫亲生父母为“伯伯”、“爷”和“婶母(姆)”,还有一种说法,让孩子不直接称呼自己的父母,而是用其他称谓来代替,是因为忌讳,如果不这样做对父母的健康不利,这种解释具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用宗亲称谓称呼外亲称谓。这主要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据了解,1982年“四普”时4—5人规模的家庭户所占比重最大,因此亲属称谓在父母那一代比较完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称呼有别。从1978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在政策影响下,有不少家庭只有1个孩子,肥东方言中,这个孩子往往称“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都为“爹爹、奶奶”,而不称呼“外爹、外奶”;又如,称“表/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与同胞关系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样。传统的血亲观念,是重内不重外,肥东方言用宗亲称谓称呼外亲称谓,无疑体现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与进步。
男性亲属和女性亲属用同一种称谓方式。
“孙”可以同指男孙和女孙,“侄(儿)”可以同指侄子和侄女,“甥”可以同指外甥和外甥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性别倾向。
肥东方言“同形异指”的语言现象反映了方言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学者将“称谓民俗”列为语言民俗之列,而称谓就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交际方式,尤其注重亲族、亲属关系的称谓,一个地方的反映了特定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与文化活动,与社会经济、家庭结构、民风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结论
肥东方言亲属称谓内部具有一致性。肥东各调查点亲属称谓词语基本一致,内部一致性较强,显示出江淮官话词汇的共同特征,一脉相传。
肥东方言亲属称谓带有明显的交叉性。外部范围来讲,它的交叉性主要表现在肥东方言亲属称谓中既有一些官话方言比较典型的词语,如称“曾祖母”为“太太”,尊称老年男子为“老爷子”,还借用北部吴语的词语,如称淘气的孩子为“小赤佬”,最小的孩子为“老巴子”,又有一些南方方言亲属称谓比较典型的词语,如称父亲为“爷”,小孩为“伢(子)”。从内部范围讲,肥东方言亲属称谓既包含南片皖西南方言(安庆市及其所辖各县市方言)的特征,如“爹”用于祖称和“爷”用于(叔)父称”也包含北片中原官话的特征,如“奶”和“太”用于祖称,称玄孙为“万辣(点)子”。这与肥东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作为皖中江淮官话的代表点,形成南北交融的方言,表现在词汇上带有交叉性。
总之,可能造成交流困难的亲属称谓词语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表现在读音的差异上,例如,老汉,安庆等地是对老年男人的尊称,读[lɔ213 21 xæ̃⁵³],而合肥、肥东地区多读[lɔ213 21 xæ̃‧],用字相同,后一个读轻声。另一类表现在同形异义词上,“排行+姥”或“姥姥”,在肥东通指称姑母,而淮北、蚌埠地区用来指称“外婆”。
另外,受共同语的推广与渗透,肥东方言亲属称谓存在新旧称谓并存,旧称谓逐渐被弃用的状况。按照目前的方言发展态势,未来新老派之间的亲属称谓词差异将会越来越大。
[1]合肥方言语料参考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合肥市志》(1999)和王雨丛,吴先文(2008);安庆方言语料参考郝凝(1983)和吕延、杨军(2014);皖北方言语料参考徐红梅(2003)。
参考文献
[1] 米青.亲属称谓词的变读[J].中国语文,1984(5).
[2] 刘丹青.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J].语文研究,1983(4):16-22.
[3] 胡士云.说“爷”和“爹”[J].语言研究,1994(1).
[4] 岩田礼.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方言地理学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上的作用[J].中国语文,1995(3).
[5] 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6]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 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 孙玉卿.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8] 万久富.试论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变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
[9] 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2005(3).
[10]胡士元.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07.
[11]孙琳.安庆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
[12]李慧敏.试论方言与民俗的互动关系—以合肥方言与民俗为例[J].江淮论坛,2013.
[13]吕延,杨军.皖西南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与文化内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5).
[14]甘于恩.广东茂名地区方言亲属称谓研究[J].河南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
(原载《南方语言学》第1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本期编辑|阿晴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专论 | 甘于恩:方言与亲属称谓
方言与美食(音频)|许婷婷:庐州烤鸭和赤豆糊(安徽合肥肥东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希望各位通过打赏来支持我们的事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