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丨梅之星:连州方言调查游记[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之物语 Author 梅小星

                    阅读全文大概需要9分钟~

(悄悄说一句,文末有精彩小视频哦!)


群山万壑赴连州

       今年的国庆小长假,我有幸跟随中文学院严修鸿老师一行去连州做调查,这幸福来得真是猝不及防。我们三四个人,说是方言调查,其实也不太一样,严老师是在农村做他的地理语言学项目,逸云学妹是在县城收集字音做她的毕业论文,只有我是属于“陪同”性质。当然,这种“陪同”调查虽然于我是第一次,但无论作为实践锻炼还是放松调剂,都是完美的体验。走出校园,见见世面,通过调查了解社会,也是我们接近真实语言状态的最佳方式。


       连州地处广东省北部偏西,是清远的一个县级市,北临湖南,西近广西。地理位置的交界使得连州成为方言复杂区,这里有连州土话、粤语、客家话、瑶语、壮话等等,而连州土话内部又有许多口音,如星子话、连州话(阿B声)、保安话、丰阳话(小蛮声)、西岸话(大蛮声)等10余种,且每种土话之间都基本无法通话。据了解,连州土话现在归属未明,加上其他周边强势方言的影响,大部分人都会操多种方言,可见历史上语言接触带来的方言复杂性至今余威犹在。难怪老师会选择这里进行方言调查!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原生态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让都市的我们沐浴了久违的新鲜。


      10.2(第一天)上午魏慧斌老师带我们驱车四小时,一路伴随着欢快的闲谈。越靠近连州,眼前越是青山连绵,连路边标牌都出现了方言特色的“细饭甑山”(客家话,饭甑是蒸米饭的木桶)。吃罢中饭,在红楼宾馆放下东西,下午我就参观了严老师的工作环境——离连州县城西北面50公里的三水乡云雾村。先在村书记家里小坐,又参观了严老师住的房间,家里虽是三层楼房但物资还是很匮乏。聊天时得知,发音人需要另外由村书记介绍,老师的工作真是需要多人牵线啊。为了每天调查一个点,老师还要从云雾村到丰阳镇新八村,山路崎岖到连司机都不愿意去。回县城后,晚上和魏老师、逸云、廖老师和小廖(县城话阿B声青老男发音人)吃饭,在海拔400多米的龙坪镇紫荆山庄上,星光竞闪烁,野味赛山珍。


来,喝一壶好茶

      正式工作从10.3(第二天)开始,除10.4(第三天)外,到10.6(第五天)总共3天。这期间,我们先进行了连州语保的话语转写,完成之前的遗留任务;后由逸云负责约2000单字的记音和录音。话语部分,这次只需老年男女两位,因此廖老师(65岁)和廖阿姨(57岁)过来宾馆协助,把之前他们录好的土话转述成粤语(对逸云)或普通话(对我),再由我们把普通话内容打字存档。这时候会粤语真的很有优势,因为他们从土话转换到粤语更容易,而转换到普通话更慢,我由于不通粤语只能用普通话交流,因而转写速度有所降低。其实这活本身并不辛苦,但一段10分钟的话语足足要用一个上/下午的时间才能转写成普通话,而对他们来说也是体力上的消耗,中途也就难免经常喝水、休息。廖阿姨讲述的是她的个人经历和传统节日,从她以前在卫校上学、医院工作和参加医学会议宣读论文等往事可以看出,她在当地真的是个优秀人才;她对旧时过春节的形容也是绘声绘色,如做腊肠、分水螺、做糖环、放鞭炮、讨利是等等,让人忍俊不禁又回味无穷。另外还有两个民间故事《老熊婆》《田螺姑娘》这次没有转写,都是流传甚广而又有地方特色的版本,充满传奇色彩。


        单字记音部分,要求更高,不仅要用国际音标记下每个字的声韵调,还要用话筒录入北语录音软件。我们采用的是先记音再录音的办法。字表是逸云设计的,把张双庆的文献和语保、《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字相结合,共2000多,分几次完成。她先做了一天,我跟着在旁边边看边记,但速度总是跟不上。当时偷懒,记完了就放一边,可惜错过了一个校对的好机会。我的错误率很高,如经常分不清33(阳去)和31(阴平),还有11、33、55三个平调;分不出合口呼前是否有/v/,感觉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把舌叶音/ʧ, ʧʻ, ʃ/记成舌尖音/ʦ,ʦʼ, s/或舌面音/ʨ, ʨʻ, ɕ/;把圆唇音/ɵ/记成不圆唇音等等。我觉得,一方面是我对这几个区别对还不敏感;另一方面真实语音也确实状态充满着模糊和变异,音类范畴之间可能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就看确定音系时怎么处理。虽然听不懂,但也开始对阿B声有了感性认识,如它有8个调类、一些入声韵消失、许多阳声韵消失。最后一天,严老师回来帮忙问音记音,他和发音人之间的配合堪称样板。不仅效率高,而且模仿到位,综合采用各种方法诱导;遇上有文白异读的字,总能问出两个音;有时候在发音人想起来前就推出正确的土音,甚至能够纠正其个别发音;当发音人摇摆不定的时候,当机立断,选择一个更符合演变规律的音。短短一上午的演示,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不仅得益于老师的丰富调查经验,还有对音韵学和语音演变的熟稔于心。


        除了紧张的方言调查,我们还体验到许多当地文化,尤其是躁动的我,怎能错过每一个“放风”的机会?10.3(第二天)早上,魏老师开车带我们去参观元村的首届“外嫁女回娘家”庆典活动。元村离市区不远,是一个有1000多口人的大村,据说办这样的活动也是受邻村影响,大概是由于当地人喜欢热闹的性格吧。无论是刚刚出嫁的少妇,还是久嫁他乡的老阿婆,都喜气洋洋地回家来,这大概是一年中外嫁女地位最高的日子了。庆典在村小举行,隆重的布置、摆满的饭桌和拿着鲜花的小学生,无不彰显着节日的气氛;一路上“欢迎姐姐姑姑们回家”的条幅,让人感受到农村的复兴和活力。随后10.4(第三天)上午,廖阿姨带我们去连山喝喜酒,是她丈夫的姑姑嫁孙女。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车程尽饱眼福,零星的瑶族小屋依山而居。到了饭店以后,围桌而食,我因为一句都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吃得有些拘谨;逸云则可以参与进他们的对话,顺便充当我的翻译。后来她告诉我,一半人说粤语,一半人说客家话,还有两个说壮话,这小小的场合竟有如此多语码!按习俗,宾客们本应该给新郎公(新郎)和媳妇娘(新娘)红包;但由于我们是未婚女孩,不仅免给,还每人得了两包“利是”,虽然只有5元和10元,也很心满意足了!饭后一起去了新娘的家,村里姓“莫”,据说是从刘三姐故事里的莫老爷那支迁过来的呢。


元村10.3“外嫁女回娘家”活动


去连山参加农家婚礼

       最后,要闪亮登场的必须是连州美食了。无论价格高低,样式丰俭,这里的食物从未让人失望;不仅有粤菜普遍的清淡特点,还有接近湘味的好辣重口,总能令你找到心头所爱。地处山区,连州的菜心远近闻名,清爽可口;星子扣肉,白白嫩嫩,入口即化;煎酿三宝,豆腐、苦瓜、香菇酿入猪肉,荤素相融,百吃不厌;大块焖牛蹄,肉质筋道,君子动口更要动手才能啃下;东陂水角,糍皮滑软,马蹄碎肉陷爽脆,配上味碟口感更佳;还有切粉、田螺、白切鸡、腊味等等,不一而足。说到甜品,这里的人们也很懂得享受,钵仔糕、红豆沙、绿豆沙、罗汉果凉茶......这些在广州常见的小食也都能吃到,而且价格更加便宜。逛街时我们还惊奇地发现了——牛杂一条街,每家店都有一个大大的牛杂汤盆,可见当地人对牛杂的钟情。4号晚上,我和逸云两个人出去觅食,虽然在大商场没有找到适合吃饭的地方,但后来才发现小街饭店充满惊喜。其中有一户“连县人家”,是典型的粤式餐厅,络绎不绝的食客围坐在圆木桌前享用,与墙上的“吃得是福”几个字交相辉映,好一派老广情调!在美食之外,这里同样盛行茶文化,不论高低贵贱,家家户户都一定会有茶具。一壶好茶不仅能叫人忘记喧嚣,更能拉近彼此的关系,连外来客久而久之也会领略此中的真意。


午茶、扣肉饭、切粉、牛杂


煲仔饭、焖牛蹄、钵仔糕、东陂水角

        时光悄然流逝,转眼就到了要走的日子。我买了一些特产给爸爸当生日礼物,还有连州明信片寄给远方的朋友。连州的好山好水,孕育了一方美食文化,使这里成为“中国长寿之乡”;当然,闭塞的环境也造成了方言的错综复杂,这里的语言密码还有待解读,风土人情也诉说不尽。老当益壮、德高望重的廖老师,和活泼热情、耿直豪爽的廖阿姨,不仅是配合理想的发音人,更是老年生活家,他们的好心态感染着我们,和他们相处的几天也很轻松自在。这次的方言调查之旅,还是同伴之间互相探讨、与老师近距离接触的好机会,我学到了许多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希望以后还能再来,这个令人流连忘返,而又充满温情的小地方——连州。


文末彩蛋:(

方言调查之——问单字音(调查人:严老师;发音人:廖老师)


图文审读:甘于恩

责任总编:甘于恩


往期推荐

行走田野杂记 | 张屏生:《烈屿方言研究》序

行走田野杂记丨胡松柏:《铅山太源畲话研究》后记

行走田野杂记丨张薇:《浙江方言资源典藏-海盐》后记【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