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汕文化 | 谢若秋:潮汕俗语中的俗与雅例谈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10





潮汕俗语中的俗与雅例谈




    俗语是民间口头语言,通俗易懂,亦俗亦雅,曾经广为使用。但世易时移,随着通语的遍行天下,不少方言中的俗语逐渐消隐难闻,湮沉于历史词语的海洋里。这里就潮汕方言来一次语海钩沉,选取几个或许已经谢幕的俗语,浅谈其俗与雅。



////

///

//




    这里的“俗”,特指粗俗。首先“上镜”的是俗语“趭去狗卵山炙日花”,相传它源自唐高宗年间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奉旨入闽平土著之乱的史事,其时官军在闽粤交界处的九连山受困数月一事,颇为难堪。因为九连山山高林密,林下几乎不见天日,且多瘴气,人居其中难以生存。此俗语本作“趭去九龙山炙日花”,“趭”,潮汕话读[riao3(饶3)],词义为赶走。“炙”,潮汕话读[zioh4(质3)],词义为晒、曝。“日花”即日华,指日光。这一俗语本来就是一个詈语——驱赶人到暗无天日的九连山林里去送死,因为潮汕话中“九连”与“狗卵”谐音(“狗卵”潮汕话指雄狗的生殖器。“卵”潮汕话读同“浪”),后来就演化为“趭去狗卵山炙日花”。既然是骂人的话,又有“脏”可循就尽量趋俗趋脏了,这样后者使用起来似乎显得更加痛快淋漓。同样的,俗语“卵事㩼过招商书局”(“㩼”,词义为多,潮音读[zoi3])是由“难事㩼过招商局”谐音相讹而成的,常人一恼怒,容易“无好嘴”(潮汕话指说气话脏话),“难事”就变成粗俗的“卵事”。很明显,这些俗语中字词的谐音“变脸”(改换)使其感情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是一种趋俗(粗俗)的语用现象。这样的语用心理并不少见,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又如俗语“𠀾泅溪,怨卵枷䔮。”则更是一句语带责难的粗话。“𠀾”是潮汕话中“不”与“会”的合音字,是一个俗字,读[bhoi6(卖6)]。“泅溪”,指在河中游泳。“枷䔮”,指被“䔮”(潮音读[soi1])这种水草卡住。詈语中带上与“性”有关的字词,似乎更显得俗而给力——粗俗又解气。旧时榕城有一街道以经营珠宝等贵重饰品出名,名为“珠宝巷”,算是雅致之地,而别有用心者却戏称其为“猪母巷”,一言既出,由雅转俗,后来居上取而代之。榕城有一地方名为“德礼旧家”,过去门前临街常有一摊贩摆卖㼦、簟等竹制品,精美实用,故德礼旧家门前卖㼦等竹制品成为当地人常识而有歇后语“德礼旧家——卖㼦”,但因谐音而变为“德里舅——𠀾讲”, “𠀾讲”即“𠀾呾”,常指人临困境难受而失语,其演变也耐人寻味。榕城某知名日馆“X X 美日馆”,当地人一提起它就会联想到“在看日个(做帮人择日赚钱的)”。于是产生俗语“X X 美日馆——卖好日”,但后来却演变成为“X X 美日馆——𠀾好日”。“𠀾好日”是一句诅咒别人倒霉晦气的潮汕詈语,这里利用“𠀾”与“卖”潮汕话读音相近而串用,巧妙组合在一起,使俗语“变脸”成为一个诅咒别人的詈语。这一俗语由中性叙述说明转为贬义的诅咒詈骂,体现了俗语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求俗求巧的建构方式和俚俗心理。正如孔子所说:“情欲达,辞欲巧。”这些因谐音而趋俗的语用现象,“取巧”是为“趋俗”,这样俗不可耐又有何妨?



////

///

//




    当然,俗语也不乏旨趣趋雅,审美高尚者。清代末期榕城有俗语“陈泰兴老婶——会㩼”则彰显着文明礼仪之风。清代陈氏泰兴商行自清代道光年间发达之后,子孙亦商亦官,更加重视诗礼传家。泰兴商行发财祖陈秋启之妾翁氏教子义方,族邻咸称“钱塘阃范”(“钱塘”乃翁姓郡望族号),翁氏这位陈㤗兴老婶不但教育子孙要为陈秋启(乳名中有“家”字)“恪名”——避讳,自己碰到与“家”同音的字也多用“㩼”字代替,故有此俗语。“恪”,潮音读[kion3(腔3)],此处词义为避免、回避。避用读发音为“家”的字而改为“㩼”,因为潮汕话中“加减”的“加”的白读音同“家”,而“加”与“㩼”同义。“加”,潮汕话读[gê1(架1)],词义为多。虽然“会㩼”在潮汕话中也有“过犹不及”之义,但这一俗语本意反映的事件背后却是传统礼仪——为亲者讳。这可追溯到《春秋》所倡“三讳”(为尊者讳 、为贤者讳和为亲者讳)文化遗风,旧时司空见惯。如以前小孩“相骂”(吵架),多见互骂对方父祖之名以解气的现象,则是此俗的反例。如今这一礼仪文化已越发淡化,难道在当代就不再需要这种“会㩼”了吗?另有潮汕俗语“担梯摘力(落)苏”已极少见用,而俗语“放屁脱裤”则是很常用,其实两者的语义指向同为“多此一举”。“力(落)苏”是潮汕地区对茄子的旧称。这种植物一般高不过一米,担梯采摘茄子自然就是多此一举了。这两个俗语的表达都形象生动,前者文雅,后者粗俗,但雅者却渐隐,而俗者却常用。潮汕俗语“近山烧㴷柴,近水水缸灱。”“㴷”,潮音读[dam5(耽5)],词义湿。“灱”,潮音读[da1(禾1)],词义干燥。这个俗语描写两个生活画面,意思表达朴素平实,警示作用却不言而喻,旨趣雅致。前些年潮汕民间个别村落旧名换新称亦趋于化俗为雅,在此特附以一谈。如榕城东部一村落旧名“鸟林”改为“凤林”,揭阳市空港区地都镇的“绞砻桥”村改称“”蛟龙桥”村,前者的“林”字潮汕话白读同“篮”,“鸟林”即鸟巢之意,以鸟王之“凤”代“鸟”而为“凤林”,美甚!后者则以谐音为用,易“绞砻”为“蛟龙”,妙极!概言之,各具攀龙附凤之美,是亦为雅!



////

///

//


    俗语等民间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地方人文,语用风格或雅或俗,有的沉隐不现很是可惜。如果进行语海钩沉,将一些历史词语“激活”,重新使用,再现于方言文化的舞台上,扮演适当的角色,使其雅俗各得其所,未尝不是积极传承地方文化的一种好举措!


(谢若秋,任教于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原载《揭阳日报》2019年10月30日】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导读  

广府文化 | 陈卫强:广州话“多谢”与“唔该”辨析

川渝文化(音频) | 小朱:点赞重庆江北机场——发现“重庆言子”(重庆话)

讲义 | 甘于恩:粤语避讳文化漫谈

潮汕文化 | 林伦伦:潮汕方言是潮汕文化自觉的重要手段【转发】

广府文化 | 这些粤语顺口溜,超!押!韵!



本期编辑丨戴玉敏

审读人员丨王晓珊

责任编辑丨老   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