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义 | 甘于恩:词汇的熟语系统(上)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10







讲义 | 甘于恩:词汇的熟语系统(上)

//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化的固定语言片段,这个语言片段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短句,但是熟语一旦定型化之后,它就不是原来的语言片段,也就是说,定型化会造成“词化”现象,即使是一个句子的熟语,它起的是相当于一个词或短语的作用。这点语言学界注意得不够。

    对于熟语的范围,学界的意见还有分歧,主要集中在格言、谚语要不要归入熟语,刘叔新认为熟语不应包括格言,许威汉(2008)认为谚语不在熟语之列,而胡裕树(1981)则将格言、谚语视为熟语的一部分(“熟语的范围相当广,包括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258页)。我们根据定义中具有“词化”这一特点,主张熟语不含格言。

/.

远方的人属于远方

远方属于远方的人


第一节  成语

一、成语的定义:

    成语与惯用语的界限不是很清楚,邵敬敏(2001)认为:“成语是指历史上沿用下来或群众中长期流传的见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义的固定短语。”《辞源》对成语的定义是“习用的古语,以及表示完整意思的定型词组或短句”(1980,1186页),按照这一定义,有些俗语或惯用语也可能被包括进来。

    刘叔新(2005)认为成语具有表意的双层性,“表意的双层性是汉语成语的区别性特征”,所谓表意的双层性,就是指成语具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具有这两种意义的固定语便是成语。他说:“一个固定语,如果有一层字面上(表面上)的意义,同时透过它又有一层隐而不露的意义,而且这隐含着的才是真实的意义,那么就会被大家看做成语。”(139页)也就是说,一个语言片段是不是成语,跟形式怎样没有太大的联系,“纯从音节(字)的多少来确定固定语的不同类别,是不成的,至少也毫无意义。”(138页)


二、成语的特点:

    与其他语言片段相比,成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历史的习用性:大部分成语皆系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使用和流传,广为人知,已经成为汉语词汇宝库中的一份子。成语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①历史故事。例如:

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

指鹿为马《史记·秦始皇本纪》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

浇瓜之惠(刘向《新序杂事》)

孟母三迁(《列女传·卷一·母仪》)

②神话传说寓言。例如:

夸父追日(《山海经·海外北经》)

黔驴技穷(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八仙过海(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

紫气东来(刘向《列仙传》)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dù)》)

③诗文语句。例如:

岁寒松柏(《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文质彬彬(《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息尚存(《朱子全书·论语》“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百花齐放(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立地成佛(《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飏下屠刀,立地成佛”)

④口头俗语。例如:

七嘴八舌

半斤八两

鸡毛蒜皮

寻死觅活(元《延安府》:“你这般寻死觅活的,有什么冤屈的事,你和我说者。”)

⑤汉语方言。例如:

亲力亲为(粤语)                   

一头雾水(粤语)                   

人头涌涌(粤语)

 

    当然,成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汉语的成语也是不断变动、成长的,尤其是当代汉语中出现不少新成语,如“优胜劣汰”、“擦枪走火”、“抱团取暖”、“腾笼换鸟”、“文山会海”等。这些新成语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亦需要一定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较之固有的成语,显得非常的短暂。如:

    广州应下决心彻底腾笼换鸟(羊城晚报2009年5月22日A5版)

    “腾笼换鸟”助推广东突围(羊城晚报2009年8月7日A17版)

    然而,“文山会海”就像一根使惯了的拐杖,偶尔弃之尚无大碍,时间一长,又不自觉地回到了工作之中。(羊城晚报2009年6月9日A2版)


    2)意义的完整性:

    理解成语的意思,切不可望文生义,因为成语的意义往往有一定的出典,在表层意义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意义。所以像“胸有成竹”、“刻舟求剑”、“杯弓蛇影”、“守株待兔”这类成语,初学者即使每个字都认得,也未必能够深刻地理解其真实含义,故对于成语的意义,我们要做整体的理解。此外,为了帮助正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还要注意两点:

    第一,由于相当多的成语中包含有现代汉语已不用的古汉语语素,这些语素的意义有的已经变得很生僻,我们必须借助词典的帮助才能够弄清它们的准确意义,否则就无法全面而透彻地了解成语的意蕴。例如:

一筹莫展(计策)

始终不渝(变更)

一蹴而就(踏)

大放厥词(他/她的)

风流倜傥(卓越豪迈)

不过尔尔(如此)

成语中还有相当多的语素,现在也常用,但意义并不相同,成语用的是古义,倘若不加区分,就容易用今义去替代古义。例如:

走马观花(跑)

短兵相接(兵器)

求全责备(苛求完备)

功败垂成(接近)

登峰造极(达到)

屡试不爽(差错)

文过饰非(掩饰)

    第二,要注意成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古汉语有些语法现象,现代汉语已经少用,但在成语中依然可见其痕迹,如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用法: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沐猴而冠(戴帽)

不胫而走(用小腿)

②使动用法

高枕无忧

安民告示

③意动用法

文人相轻

草菅人命

鱼肉百姓

④名词充当状语

日积月累

风驰电掣

口诛笔伐

道听途说

⑤定中结构省略中心语

救死扶伤

送往迎来

为人作嫁

⑥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一以当十(也作“以一当十”)


    3)结构的凝固性:结构的凝固性是指成语中的构件大多是固定的,不可以用同义成分去代替,如“半斤八两”不宜说成“半斤五两”,“投笔从戎”不宜说成“投笔从军”,“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可以说成“城门失火,殃及河鱼”。

汉语成语多为四个字的,又称“四字格”,不过并非所有的成语皆为四字格,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字格的成语,这些成语都不能随意改动,如:

破天荒(三字)

物以稀为贵(五字)

水火不相容

风马牛不相及(六字)

五十步笑百步                   迅雷不及掩耳

无事不登三宝殿(七字)

胜败乃兵家常事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八字)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汉语中的一些成语,在初始之时可能是惯用语或俗语,如“破天荒”、“五十步笑百步”,经过凝固后成为成语。


三、成语的形式类别:我们可以从语法结构对成语进行分析,常见的类型有以下这些:

1)主谓结构:

精卫填海  意气风发  德才兼备  叶公好龙

襟怀坦白  游人如织  器宇轩昂  春心荡漾

得不偿失  愚公移山  四面楚歌  义愤填膺

百花齐放  妙笔生花  死灰复燃  怒发冲冠

泪如泉涌 一目十行(非并列,“十行”是谓语)                                  

2)述宾结构:

梦笔生花  别具一格  误人子弟

支吾其词  含糊其辞  鱼肉百姓

大开方便之门

3)述补结构

逍遥法外(省略介词“于”)               

无补于事  忧形于色  喜形于色

忧心忡忡

4)述宾补结构

问道于盲  高人一等

5)兼语结构

引狼入室  指鹿为马  利令智昏

6)偏正结构

天方夜谭  无稽之谈  不经之谈         

康庄大道  一狐之腋  黄粱一梦

性情中人  始作俑者  莘莘学子

喋喋不休  以一当十  百步穿杨         

雾里看花  白手起家  冷眼旁观          

陌路相逢  始终不渝  翩翩起舞          

惨淡经营

7)并列结构

朝三暮四  人山人海  万紫千红

残花败柳  三言两语  三心两意                 

片言只语  粗心大意  千秋万代

家喻户晓  不伦不类  无法无天            

患得患失  高山流水  高山景行     

风起云涌  苦思冥想  轻描淡写              

伤天害理

8)连谓结构:

刻舟求剑  缘木求鱼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成语中有些实际上是紧缩复句,体现出特定的逻辑关系,例如:

不破不立(假设关系)                   

不进则退(假设关系)

打草惊蛇(因果关系)                   

水落石出(条件关系)

见利忘义(连贯关系)                  

手起刀落(连贯关系)

求之不得(转折关系)


四、成语的意义类别:分析构成成语的语素意义,可以得出以下三类:

    1)语素义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常用义的,如“粗枝大叶”、“三言两语”、“卖友求荣”、“马不停蹄”等;

    2)语素带有古语词的,但现代汉语仍然作为构词成分,如“目不转睛”、“走马观花”、“行之有效”等;

    3)成语中语素是生僻的古词,其意义现不通用,如“汗流浃背”,“浃”是“湿透”的意思,“旅进旅退”中“旅”是“共同”的意思。


五、成语的应用:成语是经过长期演化后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以简练的形式蕴含丰富的内容,生动形象, 富于联想。在书面语中正确使用成语, 会使语言凝练古雅, 更好地传递信息。不过由于成语的定型化,其形、音、义一般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 不可随意更改。成语使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结构相似导致误用:汉语成语多为四字格, 且数量繁多。有些成语不仅结构类似, 而且意思也相近。这类成语最易出现误读误用的情况,“临危受命”与“临危授命”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临危受命”、“临危授命”两个成语结构相同, 但具体含义有别。“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临危授命”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在全国面临非典疫情之际, 这两个词频频见报:

    (1)其中黄子通也在3 天后倒下, 广东的医疗精英临危受命, 在同行一批批倒下的残酷现实面前, 依然舍生忘死冲锋在第一线 , 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羊城晚报2003年6月19日)

    以上属正确运用成语的例子, 不过由于“临危授命”一词与“临危受命”形似意近,一般人不太注意其间的区别,如:

    (2)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 从1月临危授命到现在, 就像变了一个人 , 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瘦了多少斤。(羊城晚报2003年6月16日)

    (3)正是在这里, 她临危授命, 并且没日没夜直接和毒性最强的病人标本打了快三个月的交道!(羊城晚报2003年5月7日)

    “临危授命”与“临危受命”都有表示在危急的时候一种勇于接受、勇于付出的精神, 在古汉语里,“受”指接受,“授”则指给予、付出,就两个成语而言,差别在于:“临危受命”是指危难中接受任务,但不一定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临危授命”则指接受任务后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完成。如果描述“非典”期间医护人员的英雄事迹, 用两个词都可以, 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例(2)、(3) 似用“临危受命”更确切些。


    (二)望文生义导致误用:成语是汉语浓缩的精华,几个字往往蕴含固定的内涵,切不可望文生义,否则容易导致误用。报上常见的成语如“惨淡经营”、“美轮美奂”、“首当其冲”、“差强人意”等往往就是因为望文生义而出现错用。如:

    (4)经商多年的李老板, 曾经吃过不少苦头, 但从未遇过“非典”这样的袭击。

    在“非典”疫情突发时, 生意惨淡经营。(羊城晚报2003年5月31日)

    “惨淡经营”的意思是:“煞费心思, 着意布置、谋划和管理某项事业。”(《新华词典》)并不是指“生意凄凉难做”, 同样的错误亦见于“美轮美奂”,例如:

    “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 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 其中“轮”指“高大”,“奂”指“众多”, 一般用来“形容房屋高大华丽”,可是报上所见多把“美轮美奂”按字面错误理解为“非常美丽豪华”。

望文生义引致成语误用的还有“首当其冲”和“差强人意”,例如:

    (5)如果说这次能够给我们留下一些教训, 那么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理性, 理性地生活。(羊城晚报2003年6月12日)

    (6)手机电池的待机时间是在理想状态下实验室中测算的, 这种说法实在差强人意, 难道人们只能在家里使用手机的多种功能吗?(羊城晚报2003年5月9日)

    以上两例皆属成语误用, 其实,“首当其冲”是指“首先受到攻击,首先遭遇灾难”;“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致使人满意”, 语出《后汉书·吴汉传》。这两个成语在《羊城晚报》中的错用率都很高。再如:

    不过他可不是这里的莘莘学子,而是随陕西队借用清华跳水馆训练。(南方都市报2005年3月10日A29版)


    (三)混淆褒贬色彩导致误用:在词汇中, 有些词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语言学家把带有褒扬感情色彩的词称为“褒义词”,如“牺牲、成功、高风亮节”等;把带贬斥感情色彩的词称为“贬义词”,如“送命、得逞、假仁假义”等。当然, 也有部分词是不带褒贬色彩的, 我们称之为“中性词”。

    成语也是如此。该用褒义词时却用贬义词, 或该用贬义词时却用了褒义词, 皆属修辞失当, 报上类似的成语误用并不鲜见,如:

    (7)广州煮妇, 于烹药膳、褒凉茶、选蔬果等等食疗方面, 谁人不是长袖善舞 ? 她们在目下抗击非典之中, 构筑家庭第一道防线、严控“病从口入”,可算是抗击非典的隐形战士了。( 《师奶手记:广州煮妇, 食医也》,2003-05-12)

    “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 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 善于钻营, 会走门路。语出《韩非子·五蠢》:“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长袖善舞”的字面给人的一种翩翩起舞的意象, 但实际上这个成语还是作为一个贬义词存在的。细而言之, 这类误用有两种情况,即:

    A.误用贬词 , 也就是把贬义词当成褒义词来使用。除上述例子外, 还有:

    (8)蓄谋已久  一举成功 (羊城晚报2001年10月2日第一版《“双博会”访谈》)

    “蓄谋已久”指的是很早就有这种坏的念头,带有贬义,用来报道花卉博会这样的新闻属于用词不当。

    二是有传闻中国乒乓球女队的教练班子将要调整,现在的女队教练将要易人?始作俑者是蔡振华等等。(羊城晚报2004年12月12日A9版《“新官”蔡振华》)

    “始作俑者”的原意是“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语见《孟子• 梁惠王》,原形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首先开始用俑做陪葬的人,他会没有后代的”,是孔子指责那些创制人形俑来殉葬这种风气的人,因为那样会引起不忍。孔子的这句话后来就被用来形容恶劣风气的开创者、一件坏事的起始人,人们就责骂他为“始作俑者”,对于他的作为,也可以用“作俑”来表示。很明显,“始作俑者”是作为贬义词来使用的,《羊晚》的上述例句是把“始作俑者”当作一个褒义词来用了,是误解了该词的感情色彩。


    B.误用褒词, 也就是把褒义词当成贬义词来使用。例如“黄埔军校……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炸为平地,此后草长莺飞,再难见昔日雄姿。”这是某报描写黄埔军校颓败的句子,可是“草长莺飞”是描写江南三月明媚春色的用语,是个褒义词,却被作者误用成贬义词。再如:

    工作人员发现,“受害人”虽然义愤填膺,却不愿报警,而是急着索取巨额赔偿。(羊城晚报2007年10月17日A10)

    “义愤填膺”是指“对违反正义的事情产生愤怒”,只能用在好的人物身上,不可以用于报道中的境外人士(骗子),如果一定要用,可以为成语加上引号,表明这是反义的用法,以免引起读者的误解。

     有时比较复杂的句子成分,其中一个可能适合成语的褒义或贬义的色彩,但另一个(或另两个)则不一定适合,这时也应该注意,不能一概而论,如:

    最后,警察只能让公共汽车载着乘客和还在车上的小偷扬长而去。(2007年10月18日A8)

    “扬长而去”也是个贬义词,形容“满不在乎地离开的样子”,我们可以说小偷扬长而去,但不可以说公共汽车的司机和乘客扬长而去,作者把贬义词用到了无辜市民的身上,问题就在于作者没有区别对待主语中的不同身份的人。改正的办法可以采用分述的手法,对小偷与乘客分别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


    (四)同音近音导致误用:成语的同音误用说白了就是写别字, 具体说来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普通话的同音引起的误用, 如:

    这31人大名单中,给人最大的感觉是高洪波并不任人为亲。(羊城晚报2009年5月22日A14版)

    “任人为亲”当作“任人唯亲”。

    另一种则是方言的影响导致的误用, 像“游人如鲫” 误作“游人如鲗”即是, 因为“鲫鱼”粤语多写成“鲗鱼”, 例见《羊城晚报》2001年6月8 日A9版报道:“这里每天游人如鲗,热热闹闹。”(《动物王国中的法国女孩》),其中“鲗” 字便是不规范的用字。

    不过, 报上所见的还是第一种情况最多。如“别出心裁”误为“别出新裁”(《羊城晚报》2002年1月21日;5月19日),“委曲求全”误为“委屈求全”(2002年4月1日财经新闻),等等, 皆属此类误用。

有的误用既与同音有关, 又纠缠着语义的因素, 这种误用不太容易发现, 以下这例较典型:

    源流可溯苍海桑田千秋万代、胜迹何寻荔湾巷陌半爪一麟。(《羊城晚报》2002年5月24 日广州新闻)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指青绿色,“苍”指青色或灰白色,两个字音同而义不同, 不应用“苍”代“沧”, 但一般人不易察觉其间的差别。


    (五)误解典故导致误用:有些成语有固定的出典,了解了典故才不会出错。但不少人写作时不愿意翻查工具书, 结果曲解了成语, 也误导了读者。最常见的典故误用是“炙手可热”当成褒义词使用,如:

    由于地价的不断上涨, 特别在一些炙手可热的地段, 公寓为很多人提供了一种居住形式。(《羊城晚报》2003 年6月6日)

    “炙手可热”语出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指的是专横跋雇的意思, 但现在不少人用来形容“热门、受欢迎”的程度。类似的语误还有将“明日黄花”改作“昨日黄花”也是应该纠正的。以下是对成语“盖棺论定”的误用:

    此前沸沸扬扬的泰国免签证费一事盖棺论定……(广州日报2005年7月5日A6)


    (六)字形近似导致误用:有些成语用字属于古语词,意义比较偏僻,一般人容易用常用的汉字来代替,如“不胫而走”误为“不径而走”(《羊城晚报》)、“趋之若骛”误作“趋之若鹭”(《新快报》),还有“床笫之欢”也常常误用为“床第之欢”,如《羊城晚报》2004年3月28日A10版有“享受床第之欢”一句即是。

    另外,汉语成语极为丰富,有些虽然具有同义、近义关系,但可能会有意义的轻重差异,使用时必须注意其间的微妙差别,例如同样是褒义词,“赞美”、“赞扬”、“表扬”就体现出词义从重到轻的差异,并不是可以随意替换的,要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来选用。在传媒上经常见到“重词轻用”的现象,即把程度较重的词语,用在程度较轻的状态上,也就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词义的轻重把握不当。例如《羊城晚报》2005年6月23日B2版的娱乐新闻《邵美琪删除记忆重拾形象》提到:“后来感情变了,郑(指郑伊健)违背了承诺,受千夫所指。”作者的原意是想说郑受到了众人的指责。但没有注意到“千夫所指”是一个程度颇重的贬义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千夫所指”的含义为:“被众多的人所指责。形容极不得人心。”一般用在负面人物身上,尤其用来形容罪大恶极的坏人罪行累累,受到社会的唾弃。郑伊健与邵美琪发生情变,只是属于道义上的问题,受到邵氏影迷的批评,但不能说明他已经被整个社会所否定。用“千夫所指”来形容此事,作者在词义的轻重方面把握得不够准确。

    再如下例也是用了重词:

    父亲大义灭亲

    儿子已经自首

    交代同伙行踪(羊城晚报2009年4月15日A13版)

    “大义灭亲”是个程度颇重的成语,并非仅仅“铁面无私”的意思,该成语典出《左传·隐公四年》,原文是:“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晋书·宣王传》:“赵王凶逆,天下当讨之,大义灭亲,古之明典。”《旧唐书·李建成传》:“周公圣人,岂忌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第一版)“灭”是“灭除”的意思,即“肉体上使之消亡”。现在多数词典的释义是:“对犯罪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国法制裁。”并未将“灭”的内涵准确地揭示出来。而上述新闻只是说到父亲不徇私情,动员儿子投案自首,但尚未到达“大义灭亲”的程度(可考虑改为“深明大义”之类的表述)。


    六、方言成语:按照成语的定义,方言自然亦存在成语,尤其是书面语比较发达的粤语,方言成语甚多,如“百上加斤”、“十五十六”、“一头雾水”等。限于篇幅,此处从简。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导读  

讲义 | 甘于恩:谈谈中文专业研究生的语言文字素养

讲义丨甘于恩:第五章 词汇的来源系统(中)

讲义 | 甘于恩:词汇的来源系统(上)



本期编辑丨戴玉敏

审读人员丨王晓珊

责任编辑丨老   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