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义 | 甘于恩:词汇的来源系统(上)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7


词汇的来源系统(上)

甘于恩


符淮青指出:“人们对现代汉语词汇有不同角度的划分,它反映了指导语言应用的需要和对词汇认识的深度。(1985,156页)比如可以从词在语言中的地位分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从出现时间分出古语词和新词,从交际角度分出口语词和书面语词,从词语的社会功能分出标准语词和方言语词,等等,但是很少就词汇的来源来探讨词语的构成。从汉语词汇的由来,我们可以分出这么几类:古语词、方言语词、社区语词、行业语词、外来词、流行语。

第一节  古语词

古是与今相对而言的。从时间上说,古今只是作为一个大致的分野,没有绝对的古语词,也没有绝对的今语词;某一时点的古语词,若与其之前的朝代相比,则就是今语词;今语词若与当下之后出现的语词相比,那么也不妨视为古语词或旧语词。这里所谓的古语词,则是与现代汉语语词相比较而言的,具体就是上古汉语语词、中古汉语语词、近代汉语语词。当然,我们也可以给这三段的古语词再按朝代的不同做进一步的细分,如先秦汉语语词、唐代汉语语词、宋代汉语语词。


现代汉语语词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历代汉语语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层叠下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是当下汉语的横截面,实际上是历时语料的压缩(当然在压缩过程中会有所淘汰、筛选)。



一、古语词的定义

对于古语词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刘叔新认为:“古词语(即本节的古语词——引注)是产生、流行于古代而只在现代书面语中沿用下来的词语,如‘谒’……‘乎’‘哉’‘毋庸置疑’‘暴戾恣睢’‘白驹过隙’之类。如果词语虽然古老,但也同样在现代口语中使用的话,那就不能算作古词语,因为这表明词语一直活在人们的口头交际中,有着充分的生命力。(2005,280页)也就是说,他是按照词语在口语交际中的活力来定义古语词的:产生于古代但在口语中基本不用的词语,就是古语词;口语中仍然在使用的词语,尽管来自古代,如“天”、“地”、“人”、“牛”、“羊”等,就不被视为古语词。
《辞海》说:古语词是“由于词汇的发展和变化,在现代语言中已经用别的词代替了的古代的词。如‘足’(脚)、‘目’(眼睛)等”。意为古语词只是古代的词。国内颇有影响的两部高校文科教材之一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认为:“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因为它们是从许多文言文中流传下来的,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词。”(1981,246页)这个定义就跟刘叔新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刘氏的定义可能包含古代的口语词(如古白话),而胡氏则明确排除,古语词必须是书面语中的词语。


而《现代汉语通论》则把“传承词”包含在“古代词语”的范畴内,而传承词“会继续使用而延存到现代”,“并且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也就等于说刘氏所不认可的一部分词(现代口语中仍然使用的古语词)在《通论》中是认可的。



二、古语词的类别


由于定义的差异,故对古语词的分类势必产生分歧。
我们相对比较赞同刘氏的定义,但略有修正(我们同样不把“传承词”视为古语词),古语词按范畴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1)文言语词:文言语词是指古汉语中使用过的、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再使用的词语,这些词语所表示的事物、现象或概念,在现实中依然存在,只是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称说。如“卒”(士兵)、“目”(眼睛)、“行”(走)、“曰”(说)、“缄”(封)、“余”(我)、“倘若”(如果)、“觊觎”(心有所图)、“父”(父亲、爸爸)、“获悉”(知道)、“尔后”(以后)、“(勿谓)言之不预”(不预先说明)等。

       

文言语词只是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语体中不再使用,而在特殊语体中是可以使用的,譬如公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技论文等书面语中,依然时时可以见到。适当使用文言语词,将起到言简意赅、增加书卷色彩、配合语境的修辞作用。例如:
获悉埃德加·斯诺先生不幸病逝,我谨向你表示沉痛的哀悼。(毛泽东《致斯诺夫人唁电》)
为造福桑梓献巨款,举凡公益事业,鼎力支持,海涯岭表咸谓先生龄高德重(梁銶琚堂记)
弥天大雾几近封路(羊城晚报2004年2月18日A1版)

2)历史语词(部分):所谓历史语词,是指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事物、现象、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事物、现象、概念已经消失或弃用,汉语用来指称它们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不会有对应的词语。如“鼐”(大鼎)、“天子”、“宰相”、“司马”、“太监”、“采服”、“朕”(皇帝自称)等。


但有一点要明确指出的是,不一定所有的历史语词皆属于古语词,我们只能说大部分历史语词是古语词,但是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不属于古汉语的历史语词,例如:


保皇派、赤匪、剿共、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儿童团、还乡团(建国前)


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历史事件
三反、五反、反右、黑五类、文革、红卫兵、红小兵、破四旧、大串联、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最高指示、清队、批斗、批林批孔          

——政治运动及用语


困难时期、瓜菜代、上山下乡、知青、插队、故衣店、赤脚医生、工农兵学员   

——社会民生


以及一些已经废止的行政术语、区域名称(人民公社、生产队、察哈尔省、绥远省、东山区、芳村区、花县)、近代以来已废止的译名(爱知学=哲学,德律风=电话)等,这些都已进入不活跃的状态,只有提到特定的历史时,才会使用到,因此,也可以视为现代汉语的历史语词(这些历史语词其实就是各个时期的流行语)。所以,历史语词不可以与古语词划上等号。
历史语词的大致类别包括:
A.古代特殊的称谓:如“朕”(皇帝自称)、“御”(跟皇帝有关的,如“御笔”)、“钦”(皇帝亲自做,如“钦点”)、“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孤”(诸侯谦称,国家有凶时称)、“殿下”(王侯的称谓,唐曾规定只有皇太子和皇后才使用“殿下”)、“足下”(平辈之间的客气称谓)等,以及“貉”(mò,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鲜xīan卑”(古北方一游牧民族,曾在南北朝建立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羌(分布于甘、青、川的古代民族)、“百越”(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南越、闽越、山越、扬越、骆越等)。
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多来自古代,但有些古汉语的称谓现已不用,如先秦的“世父”(伯父)、“舅”(公公)、“姑”(婆婆)、“外舅”(岳父)、“外姑”(岳母)等,现代要么不用,要么意思已经转移,也可以视为广义的历史语词。
B.古器物的名称:埙、觥(兽角做的饮酒器具)、鼎、案(一种托盘)、庭燎(立在地上的大烛)、耒(手耕的曲木)、铚(短小的镰刀)、鬲(lì上古煮饭用具)、甗(yǎn上古蒸饭用具)、箸(筷子)、匜(yí盥洗器,用来浇洗手)


C.动物、植物的古名称:鹜(鸭子,战国称“鹜”)、驽(劣马)、槚(苦荼)、蓂荚(古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的草)


D.古典章制度的名称:比如宫室、教育、职官、行政区划(已废止)、法律、车马、饮食、衣饰、礼仪、天文、历法、音乐、军事、度量衡等等,例如:


 向(朝北的窗口)、榭、牖(yǒu,窗户)、衙门


科举、举人、私塾、进士、状元、解元、秀才、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八股(文)、武举


宦官、太监、太尉、御史、丞相、尚书、大学士、太仆(管皇帝车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以上称“六部”)、嫱(宫中女官)、按察使、县令


郡、道(唐代分10道)、路(宋代分23路)、中书省(元代设)、行省(“行中书省”的简称)、军(宋代的类于州府的单位)、京畿(古称国都附近的地方)


陵迟、大辟、五马分尸、鞭尸、过堂


舆(马车的车厢)、辋(车轮的边框)、毂(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辐(连接辋和毂的木条)、轫(阻止车轮转动的木头)、轭(车辕前端架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服(中间的马)、骖(两旁的马,或曰左马,右马曰“輫”)、驷(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稷(小米)、菽(豆)、餱粮(干粮)、三牲(牛羊猪)、太牢(三牲齐全)、少牢(三牲缺牛)、醢(肉酱)、醯(xi,醋)、齑(ji,细切的瓜菜)、饧(xíng,用饴加糯米粉熬制的硬糖)、醍醐(上等乳酪)


冠(贵族的帽子)、冕(最尊贵的黑色礼冠)、帻(包头发的巾)、裳(下衣,类似裙子)、袗(单衣)、裘(较厚的御寒衣服)、衮(天子和高级官吏的礼服)、龙袍(皇帝的外衣)、袿(妇女的上衣)、褌(有裆的裤子)、邪幅(斜裹在小腿的布)、蹝(草鞋)
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心宿(商星)、参宿(晋星)、飞廉(风师)、丰隆(云师)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合卺(jǐn,婚礼上用作酒器的瓢,夫妻各执一半)、簪(zān)、槨(外棺)、藳葬(草草安葬)、驾崩(皇帝去世)
六吕【偶数】、六律【奇数】、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古音乐名词)
艨艟(古战船)、旆(旗帜末端的饰物)、弓弩
钧(重量单位,30斤)、寻(八尺)、仞(高度单位,七尺,或说八尺)、更(夜间计时单位,相当于2小时)


E.古代专名:包含人名和地名、书名、年号等,如:


司马迁、庄子、曹操、张飞、精卫、共工、嫦娥、李白、杜甫、晋文公、卫灵公、李清照、李自成、(人名);
中山国、邾(周时国名)、楼兰、鞌(古地名,今济南附近,《左传》有“齐晋鞌之战”)、绛(晋国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滁州(今安徽滁县);
史记、左传、说文解字、孙子兵法、西厢记、红楼梦、本草纲目等。
建元(汉武帝刘彻年号)、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永初(南朝宋武帝刘裕年号)、开皇(隋文帝杨坚)、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顺治(清世祖福临年号)、宣统(溥仪年号)


F.特殊的历史事件:陈桥兵变(系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焚书坑儒、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


G.已经过去的朝代名称:先秦、两汉(西汉、东汉)、北宋、元朝、清朝、中华民国(社区词)
有些历史词语尚有活力,那是因为所指称的事物还未完全失传(但通行范围甚小),如“编钟”、“竹简”等,我们可以将这些词称为“准历史语词”,另有一些词语属于旧制,但民间仍在使用,如“公尺”(米)、“里”(半公里)、“斤”(半公斤)、“刻”(15分钟),也不妨视为准历史语词。
由于历史语词带有特殊的陈旧色彩甚至感情色彩,所以在使用时必须坚持“对人(历史人物)对事(历史事件)”的原则,今人今事最好少用、慎用。以下的历史语词皆为误用:
昨日上午,从化市鳌头镇原人大代表、西塘村原党支部书记、原村委会主任陈醒巢与妻子邱焕桃均因涉嫌犯‘制造毒品罪’在从化法院过堂,广州中院法官亲赴从化主持庭审。(新快报2004年12月14日A8版《村支书家中搜出500斤“摇头丸”》)
布什钦点压迫性国家(新快报2003年7月20日Al版提示标题) “希拉克夫人”策反布什御厨(新快报2003年8月30日B8版)
AIG老板国会过堂(羊城晚报2009年3月19日A16版)
凌迟之痛父皮送子(新快报2003年5月16日A7版)
有一点必须强调,历史语词不等于死词,只是其应用范围受到局限,在某些特定的语境,是可以使用的,如:
最终,董其武的军队溃败,撤回归绥(绥远省省会,今呼和浩特)城。(羊城晚报2009年6月6日A8版)

但要注意历史语词的使用条件和色彩;另外,少数历史语词也可能出现“翻新”的情形(如“文革”时使用“复辟”一词)。



3)古口语词:历史语词中有一部分往往被人所忽视,这就是古口语词。古口语词虽然现在已经不用,但是其身份应归入古语词,同时又与文言语词有所不同,文言语词主要见于古代雅言(即规范的书面语),而古口语词则多见于古白话文,比如口头文学(山歌、童谣等)、地方文学、佛经中的某些典籍,刘叔新说:“古词语除了许多都是古代文言文所使用的词语,还包含一些在古代白话著作或白话作品里出现过而后来一直用在白话文书面语当中的单位”(2005,281页),例如:
阿谁、休(谓语动词之后)、恁地(这么)、怎生、老大(很)、把(拿)、将(拿、取)、厮(相)


这类词语从历时范畴而言,亦属古语词,只是它们不具有书面语的色彩,往往被人所忽略。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形式上对古语词进行分类,比如可按音节是否多个分为:
A)单音词:就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据大多数,如“天”“手”“足”“虎”“羊”“石”“阅”“己”“汝”“吾”“忧”“友”等等,而且古汉语的声调比较简单(只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古汉语有无声调还有争论,不过从构词的角度看,古汉语语义区别的显性手段(或词汇手段)远不如现代汉语来得丰富,因此,由此推测,古汉语的音节结构势必比现代汉语复杂,也有人认为上古汉语有复辅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B)复音词:就是由两个或多个音节构成的词。在古汉语中,双音词或多音词并不多,有时在现代汉语中似乎属于词的语言片段,在古汉语中其实是短语,如“兄弟”、“日月”等,都是并列式的联合短语。
复音词还可分出连绵词和复合词,连绵词是单纯词,包括双声连绵词、叠韵连绵词、叠音连绵词(如“迢迢”、“夭夭”等)、其他连绵词(如“浩荡”、“滂沱”)。古汉语的复合词数量少于现代汉语,多数为专名,如“南郑”、“郑伯”、“魏策”(战国策中的一篇),普通语词相对较少,如“恭敬”(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传·宣公二年】)、“车服”(泛指官职)、“上帝”、“天子”、“太子”、“皇后”、“将军”、“先生”、“执事”等,普通的复合词中有一类叫做“偏义复词”的,值得注意,如: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种树处为园,种菜处为圃)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得”字无义)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文帝纪,“缓”字无义)



三、古语词的应用

前面指出,历史语词并不是死词,古语词更不是死词(有的在自由运用上有限制,但可以作为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如成语存在大量的历史语词,如“冠冕堂皇”中的“冠”和“冕”),古语词(包括历史语词)在现代的语言应用中,是有其重要的、独特价值的。


1)表达庄重、严肃或隆重的气氛,如喜庆宴席上的用语“阖府统请”、“弥月宴席”、往来信函用语“大札收悉,因杂务繁多,不克抽身,敬请谅解”、“匆此”、“即颂研安(春祺)”等。


2)表达诙谐、幽默、讽刺等意味,例如:

甲鄙人有一事不明,要在您台前领教一下,不知肯赐教否?
乙说着说着转上了,有话请讲当面,何言领教二字。(相声《牵牛记》)

3)达到语言精炼匀称的效果,如:

他一路上愁病交加困顿风尘,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4)在描述、展示历史事件时,运用历史语词可以增强现场感,例如:


秦王吞并了天下,命令丞相御史说:“……”丞相王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盘起来打个结)、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都说:“从前五帝只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在这范围以外的侯服夷服等地的诸侯有的来臣服朝贡,有的根本不来,天子也无法控制。如今陛下您统帅义军,讨伐残贼,平定了天下,在全国设置了县,统一了法令,这是从上古以来没有过的创举,连五帝也及不上。……我们冒死提议,大王称作‘泰王’,下指示叫做‘’,发号令叫做‘’,天子称自己叫‘’。”秦王说:“去掉‘泰’,留下‘皇’,采用上古‘帝’的称号,号称‘皇帝’。其他的同意你们的提议。”(史记纪传选译[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9-110页)


5)表达特定的含义,例如:

张春桥癌症病亡(新快报2005年5月11日A1版)


“亡”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单用,单用时相当于“逝(世)”,但“逝”表达比较庄重、正规的意味,而“亡”则趋向平实,实际上是对负面性人物的特别用法。


当然,古语词的应用,要讲究场合,分清语境,确实必要时才使用。否则可能对文意的主旨造成干扰,或者出现不必要的误解。例如:


广东今年头十个月


19名厅处座渎职被查办(羊城晚报2007年11月24日A5版)


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警察李·纽比尔当即被这名枪手击中,随后毙命。(新快报2007年5月22日A30版)

事关人命,不可小窥。(羊城晚报2007年4月19日A13版)
邓先生在环市西路“越秀北站”候车时,发现6名二三十岁操东北口音的男子不停逡巡,似乎在物色目标。(新快报2004年4月14日A8版)


望文生义也容易用错,如“侧目”不是“侧着眼睛看”,“赤膊”不是“光着胳膊”(《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肩膀;胳膊。亦泛指身体的上部”,1360页),下面是较为典型的误用:


《羊城晚报》2004年11月16日有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专版,用了非常醒目的《“玻璃钱柜”国人侧目“透明广东”几多首创》作为标题,可惜“侧目”也用错了,“玻璃钱柜”是财政制度的透明化的形象比喻,乃是好事,国人怎么会“侧目”呢?此处仍应用“瞩目”才对。《广州日报》的这个例子也错用了“侧目”:“在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压力的背景下,这个基础学科专业的‘抢手’景况实在让人侧目。”(2004年9月23日A12)


“赤膊”的准确含义是“光着上身”,但是《羊城晚报》的以下报道显然对此理解错误:


女记者脱外衣短袖赤膊上阵


为获得一个提问机会,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有女记者竟脱掉外衣,穿着短袖赤膊上阵。(羊城晚报2009年3月7日A2版)

跳舞游戏机前,商家请来的模特干脆赤膊上阵,卖力表演。(羊城晚报2009年3月11日A8版)


从上述两个例句的语境来看,几位女士明显并未“赤膊”,记者将“赤膊”理解为“光着上肢”,是一种望文生义的做法,难怪有网友评论说:“穿着短袖也叫赤膊上阵?这记者的语法水平也太‘高’了!


往期讲义

讲义 | 甘于恩:从起点出发——方言与文化研究中若干方法问题

讲义 | 甘于恩:词汇的本体系统(上)

讲义 | 甘于恩:词汇的本体系统(中)

讲义 | 甘于恩:词汇的本体系统(下)

本期编辑:赖冠洲本期审读:王雅茜责任编辑: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