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汪怡波:歙县——方言田野调查笔记【转发】





2018年4月22日,一行人在朝光未明之际匆匆起身,背上早已收拾妥当的行李,揣着憧憬前路的激动心情,踏上了由栗华益老师组织领导的田野调查活动——安徽歙县方言田野调查。万分有幸,我也成为了此次调查团队中的一员。


作为一名临近毕业的大四学子,我因种种原因曾与田野调查遗憾擦肩,只能在书本中领略方言的理论魅力。此前,面对毕业论文的择题,我选择家乡方言的语音研究作为自己的论文主题,经过几个月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一次外出独立进行田野调查。实践和理论,总是息息相关,却又大相径庭,在自主调查的过程中,我遇到许多瓶颈。此次随队调查,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力求通过向调查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成员们学习,再与自己粗浅的调查过程进行比较的方式,来找准自己的不足,弥补缺失。


近6天的调查过程看似平静而融洽:在山水相映的歙州小城,远眺窗外与自然交融的古朴建筑,聆听软糯呢喃的徽州乡音。在门外人看来,这大概是一件悠然惬意的事吧。但只有亲身经历其中的辛苦,才能体悟方言田野调查的不易——方言调查是一次远离课堂的实践学习,摆脱了校园中枯燥简单的知识灌输,立足于理论依托,帮助参与田野调查的我们更好地领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若对此行做一个总结,是“劳累,但却学有所值”。



(进行调查)


“方言田野调查”,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包含了一系列的工作准备、工作开展和工作总结。首先是工作的准备,早在此次旅程之前,栗老师便已披着暮色的寒露,提前踏上这座徽州小城进行调查场地的踩点和发音人的遴选,为我们的后续调查创造可能和便捷。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则应做好己身,不可松懈地扩充方言学、音韵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以期在调查过程中达到更多的理论串联与知识共鸣,否则调查之行不过走马观花,一场热闹罢了。其次是工作的开展,一本厚厚的方言调查字表,近4000个单字,需要在4天的时间内完成调查,工作强度不可谓不大。白天听音记音、晚上摄录和整理材料,每分每秒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哪怕一个声调的错误,都可能给后续工作造成隐患,不可谓不是一场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抗压之旅。


在调查过程中,老师向我们反复强调“细致、认真”的重要。方言田野调查是一项环环相扣的工作,一个细微之处的错误,便会造成多骨诺牌效应般的后果。就如同摄录现场一块布置平整的幕布,哪怕只是一道细微的折痕,也会使得摄录效果不尽如意,最终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无端浪费。因此,调查工作的第一环——音系确定成为了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音系确立的环节中,声调的确定对我而言困难重重,很多时候,发音人的调值是游移在基本的五度调值之间的,非熟练的听音能力和专业的知识把控不能区分。对此,老师传授的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发音人进行第一遍例字顺读后,据此确定基本调型,再通过纵列例字的比读,确定最低音和最高音,由此,调值的确定便有了基准和比照,也就相对变得容易了许多。谈及例字的比读,比字的选取对于音系的确定也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徽语这样底层丰富的方言。许多字音仅凭人耳确定是不够精准的,只有随时将单字字音放在字音系统中进行检验,才能在调查过程中及时对方言的演变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有利于后期对方言语音对应规律的整理和深入研究。


声韵调的记录看似简单,却耗费了团队一下午的时间。对于每个字音的推敲,我们都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通过发音人不厌其烦的重复,我们灵活调动理论知识,对不同字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反复比对,连细微的差异也不放过。形成的音系看似“过分详细”,却十分必要。在后续的单字调查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字音音韵地位以及近似原则对音系进行一定的分流或合并,在这个过程中,声韵的合并显然比分流要简单许多。音系的细化与否看似无伤大雅,却彰显了方言调查“细节至上”的原则,只有细节把控处处过关,才能使繁重的调查工作效益最大化。

 



(歙县美景)


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调查后的整理和总结。调查所得的材料,虽说对调查者而言是一方“宝库”,但最初却也不过一团“乱麻”。唯有经过细细地梳理与分析,才能以整易乱,使无序的材料成为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这同样考察整合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在进行材料录入工作时,有意识地将老师的调查结果与自己的记录进行比对,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理论,考究每个字音及其音韵地位的关系,枯燥的录入过程也会成为学习的大好机会。相辅相成,以学习的心态进行材料的整合,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录入错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语言学素养。


方言学的本核,并非通过一朝一夕的浅尝即能碰触。就像老师教导我们的,方言学的研究无他法,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路迢迢,纷乱的可能随时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唯有知道自己追求的目标,一直在路上,却又不失落,不彷徨,才是一个合格的“方言人”。

 


-长按关注-


-长按关注-



作者:汪怡波

责任编辑:杨芮

执行编辑:梅晓璇

审稿:刘丽

 本期编辑:郑嘉琳

 审读人员:老甘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回顾:

绘乡情 | 细说昆曲《牡丹亭》中的临川方言[转发]

方言诵读经典(音频)│朱自清:冬天(诵读:陈怡君,湛江雷州市区雷州话)

新书推介 | 董相仪:初识漳州闽南语 回首已是故乡情【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