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景点(音频)| 李娟: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山西洪洞话)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承载着诸多关于明初移民与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元朝末年,朝廷失政,兵燹战乱,水旱蝗疫,民不聊生,中原地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而山西东有太行之险,西有吕梁之阻,南有大河之堑,北有大漠、雁门之蔽,山川形便,兵乱和灾疫鲜有波及,因此山西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
明朝为巩固政权、增强国力,制定了“移民屯田,开垦荒地”之策。山西人口稠密,其中平阳府居首位,而洪洞县是平阳府人口大县。洪洞县地处晋南,地理条件优越,为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官府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登记造册,组编列队,发放川资。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散之地。
据《明太祖实录》等史书记载,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官方大规模移民多达18次,人数近百万,迁民地域分布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18个省(市)500余县,涉及1230余姓,包括汉、蒙、回、满四大民族,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迁移行动。
当年,移民临行之时,正逢百草凋敝的秋冬时节,大槐树也叶落几尽,惟余满眼的老鹳窝。移民依依惜别,三步一驻足,五步一回首地寻望家乡故里,缓缓而行,渐行渐远,最后只能看得到大槐树上的老鹳窝。于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御灾捍患,荫庇九洲”。辛亥革命时,袁世凯派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不余一家,不遗一物。待义师继续南下,抵达洪洞大槐树时,军中士卒停步不前,纷纷下马罗拜,原来他们多为冀、鲁、豫籍,互相传言:“回到故乡洪洞大槐树了”,非但没抢掠,还将钱财供施于大槐树。由此,承蒙大槐树的功德,洪洞百姓得以免遭浩劫,槐树也便成为神树的象征,受到人们虔诚的崇拜。
正所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民国二年,洪洞贾村人景大启与同乡刘子林积极倡议在明代大槐树遗址旁兴建碑亭,之后募集经费,建起碑亭、茶室、牌坊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雕梁画栋,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古大槐树遗址的建设,既作明初移民壮举之纪念,又可供广大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瞻仰膜拜。
大槐树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同源渠、千年槐根、祭祀广场、洪崖古洞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
“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第一代大槐树早已连同寺院被汾水冲毁,现在景区中存有与古大槐树同根孳生的二、三代大槐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了。大槐树生生不息,以其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根祖文化,凝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往期回顾
本文作者:李 娟
本期审读:刘 凡
责任编辑:老 甘
图片来源:网 络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希望各位点进广告或通过打赏来支持我们的事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