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探论 | 陈燕辉:广东客方言亲属称谓“姐”“姊”探析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10

 广东客方言亲属称谓“姐”“姊”探析

陈燕辉


引言

亲属称谓词是基本词汇中的核心词汇,具有较强的稳固性。所谓“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胡士云 2007),它能够反映一种语言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析客方言的亲属称谓词,有利于深入观察客方言内部的差异。客方言是广东省三大方言之一,亦唯一一个用民系来命名的方言。本文探讨广东省内客方言亲属称谓中“姐”和“姊”的用法。为方便观察,本文只列举含“姐”和“姊”的亲属称谓,该称谓若有其他说法的,在此也一并省略。除涉及到有区别意义的声调之外,不标调类或具体调值。关于本文的语料来源,粤西各方言点语料参照李如龙《粤西客方言调查报告》(1999);河源市语料参照练春招、侯小英、刘立恒《客家古邑方言·河源》(2010);粤北韶关始兴县语料参照郑蕾《始兴县客方言亲属称谓研究》(2011),翁源县语料参照吴碧珊、甘于恩《广东翁源客家话亲属称谓研究》(2016);部分参照其他已发表成果的语料已注明出处,其余语料由笔者调查获得。

No.2

二、“姐”和“姊”的历史演变

从诸多文献来看,“姐”是一个带有浓郁方言色彩的词。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和最早的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方言》中均未收录“姐”,直至东汉许慎的《说文·女部》才有了记载:“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杜。从女,且声,读若左。”三国魏张揖所作的《广雅》对《尔雅》进行补充,其《尔雅·释亲》:“姐,母也”,不过此处未说明使用地域。宋本《广韵》又提到:“姐,羌人呼母”。明代方以智《通雅》:“江南呼母为姐”。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有学者质疑,“姐”字的方言义作为其本义值得商榷,本文认为这是可取的。其一,既然“姐”字最初为蜀人所用其用意是用于称呼“母亲”,那么将“母亲”作为“姐”的本义是可取的。其二,从能掌握的中土文献来看,“姐”有女兄“姐姐”之义大约在唐宋,最迟在宋代。隋唐五代出现最多的是“弥姐”,“弥姐”是西羌人的复姓,《周书·卷一》“都督弥姐元进规欲应悦,密图太祖。”到了李白《寄东鲁二稚子》:“小儿名伯禽,与姐亦同肩。”,“姐”有了“女兄”义,再到北宋苏东坡笔下有“成伯席上赠所出妓川人杨姐”,宋代话本中大量出现“姐”,如:“二姐却与一个后生名唤崔宁一同逃走,被人追捉到来。”,可以肯定的是,最迟在宋代,“姐”字在中原地区,已经有了其他义项,可以用来称呼同辈年长的女性或者妓女 。

跟“姐”关系相当密切的一个词“姊”,它的义项和用法相对固定,《尔雅·释亲》:“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里记载:“近世多以女兄为姐,盖尊之也。“姐”从宋代开始,表“女兄”义越来越普遍,但“姊”仍广泛使用。例如,宋代的《东坡文集》、《全宋词》、《资治通鉴》、元明两代的《金史》、《辽史》、民初的《清史稿》等文献里“姊”是常见的一个词。另一方面,在能够反映当时口语情况的话本、小说、戏剧里,“姊”比比皆是。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文学小说盛行,仍然能够在这些新文学作品中看到“姊”表“女兄”义。到了五十年代,“姊”在书面材料中很鲜见,而这时恰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姐”这才在普通话中替代了“姊”。


No.3

三.“姐”的使用概况及探讨

(一)“姐”的使用概况

一个词产生了新的词义并不意味着本义会完全消失, “姐”和“姊”都可以用来称呼比自己年长的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在客家方言里,就能看到“姐”和“姊”其他词义。从辈分来看,“姐”的使用跨度较大,覆盖祖辈、父辈、平辈。我们先看跟仍保留“姐”的本义的父辈亲属称谓。

1.以“姐”称父辈年长女性

“姐”的本义是“母亲”。李小平、曹瑞芳《汉语亲属称谓词“姐”的历史演变》(2012)中对“姐”在各方言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其发现,“姐”表“母亲”义主要分布在南方,“客家方言是所有汉语方言中以‘姐’表母亲义分布区域最广的方言区”,此外,湘语、赣语、闽语、平话等方言均可以找到不同程度上的例证。就广东省内所收集到的预料来看,以“姐”称母亲主要出现在粤北的韶关市地区。始兴县马市镇澄江镇称“母亲”为“姐老”,称“干妈”为契姐、马市镇称“继母”为继父姐。

本文还收集到两个特例例,一是粤中地区的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称“姑姑”为“阿姐”,二是韶关南雄称“阿姨”为“姨姐”。该种称呼的缘由尚不明。

2.以“姐”称祖辈

在所见语料中,以“姐”称呼祖辈的长辈现象较多,指称“祖母”多集中在粤北的韶关市;用以称“外祖父/母”为“姐公/婆”在广东省内分布广泛,下文将详细阐述。

3.以“姐”称平辈

“姐”用来称与平辈中比自己年长的女性是后起义,最迟至宋代,“姐”已有“姐姐”的意义了。在现代汉语中, “姐”的义项主要有①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女子(一般不包括可以称作嫂的人)。②称呼年轻的女子。广东省内的客家方言亲属称谓里,称呼“姐姐”时,“姐”“姊”都有,以“姊”称的主要有“阿姊、姊姊、大姊”,集中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姐”称的有“阿姐、姐姐”,集中在粤中地区。如下表:

(二)“姐”的使用特点及探析

1.为何“姐”可以用来称呼不同辈分的女性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解释。

第一,宗法制度下女性的称呼较简略。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卜辞笼统地称任何一辈的祖为祖,到了先秦,汉语称谓系统已经系统化,对祖父的称谓就有“祖父、王父、大父、王考、公”等五类,但不是所有的称谓都分得如此细致,由于宗法制是以男性为中心,男性一方的宗亲亲属可以区分得较详细,而对女性及其亲属就相对简略。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姐”用来指称祖母、外祖母、母亲、姑姑、阿姨、姐姐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姐”的词义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迁移并扩大。张新艳《“姐”“祖”同源考》(2009)认为,“姐”是由“且”发展而来,“姬周语和羌语发生分离后,羌语中的‘且’,也就是‘姐’,进入了亲属称谓系统,成为指称年长女性的称谓词,而汉语中的“祖”却保留古义,与汉语中称年长女性的称谓词不相干。‘姐’重新进入汉语中使用,大概在汉代前后,因为汉魏已有称妇人为姐的现象。”庄初升《释“姐”》(1994)一文认为“在古代,‘姐姐’也用来通称妇女,如元代,‘姊姊’和‘妇女的通称’二义应是“母亲”义的引申扩大。”类似的另一个亲属称谓“娘”,也发生过词义的转移,“娘”在《说文》时代,义项是“烦扰”,《集韵》“奴当切,音囊。又汝两切,音壤。义夶同。又同娘。”至现代,《古今汉语字典》中收录的“娘”的义项中又新增了“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和“年轻妇女”两项。故“姐”可以指称“母亲、祖母、姑姑、阿姨、姐姐”恰好符合汉语词汇的演变特点,而现代方言中又在演变过程中保留了其演变痕迹。

要特别说明的是,以“姐”称母的原因除了承袭本义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为了回避某种意象而使用讳称。甘于恩(2016)指出“将父亲称为“阿叔”(电白羊角粤语有时称“阿叔/阿哥”),母亲称为“阿婶”,都是方言避讳现象(又叫“偏称”)在亲属称谓中的反映。这种避讳现象不独粤、客、闽方言为然,其他南方方言(如赣语)也有这种情况。讳称的使用大多是基于一种传统的认知心理,即家庭成员如果太亲,可能相克,不利于后代的成长,所以要故意将父母称疏远一点。”广西南宁、梅州西河均有地方称呼“父亲”为“阿哥”,称呼“母亲”为“阿姐”。以“姐”称母的这些方言点,该说法的缘由还有待深究。

 

2.关于以“姐公/婆”称“外祖父/母”的设想

在祖辈中,值得注意的是,除梅州大埔县的茶阳镇、湖寮镇、西河镇等镇称外祖母为“娭姐、阿姐”之外,广东省内其他地方的客家话都将称“外祖母”为“姐婆”“外祖父”称为“姐公”,是客家话亲属称谓中统一度最高的一组称谓,且“姐”字可以用来指称男性长辈“外祖父”。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

其一,“姐公/婆”的“姐”实际等于“祖”。首先,“姐”“祖”从“且”发展而来,二者同源。“且”为上古鱼部清母上声,“祖”和“姐”在上古皆属鱼部精母上声字。其次,据罗香林等人考证,五代到宋初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宋末元初,客家人进入粤地,民系最终形成于明初。现有最早提及客家方言的正史是明嘉靖年间编修的《惠州府志》和《兴宁县志》,清代吴任臣的《字汇补》对明万历年间梅膺祚编的《字汇》进行了对其进行增补,多收俗字。《字汇补》其收录的“祖”的读音是“咨邪切”,读音与“姐”一致。所以,“姐公/婆”的“姐”很有可能就是“祖”,现在将其写成“姐公/婆”或是用字习惯。

其二,“姐”作为标志以与“阿公阿婆”有区别意义。王玲玲(2014)利用北京大学 CCL语料库及各类称谓词典归纳得出,“现代汉语中“祖母”的称谓方式主要有四类。其中,“婆”类称谓是历史最悠久的祖母称谓……“婆”指祖母及祖母一辈的亲属妇女。”书面材料“外婆”最早见于唐代。“公”指称“祖父”则出现于先秦。亲属称谓按血缘亲疏关系可分宗亲和外亲,广东客家人多称宗亲系里祖父祖母为“阿公阿婆”,称伯祖父母为“伯公伯婆”,称叔祖父母为“叔公叔婆”,外亲则会用“外”以区别,如“外家、外公外婆、外甥”等等。“公/婆”表明是祖辈,“姐”本义就为“母亲”,这里的“姐”作为标志,功能和“外”字一样,用来区分宗亲和外亲,指的是非宗亲亲属。这样,“姐公姐婆”就能与“阿公阿婆”有区别意义了。邓晓华、李小芬(2005)在《论客家话》中论及客闽方言同源词以及历史层次问题时认为,客闽语有一批相同的口语常用语词汇与苗瑶、壮侗语同源。客家话“外祖母”的说法来源于畲语的“ʦia3phɯ4”(外祖母)。客家话称“外祖父母”为“姐公姐婆”可能是早期与畲族语言密切联系的结果,同时也避免了与“阿公阿婆”语义混淆。


No.4

四.“姊”的使用概况及探析

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如上文所述,“姐”和“姊”指称比自己年长的女性的说法并存,但“姊”占绝大多数,且读音上有三种读法,分列如下:

据吴碧珊、甘于恩(2016)韶关翁源县东北部仙南、江尾、坝仔三镇称“祖母”为“阿姊”,读如[ʦi]/[tsɿ],与这三个方言点交界的全南、始兴,“祖母”都称为“姐姐”(“毑”是“姐”的异体字)”, “翁源客家话中指称“祖母”的‘阿姊’究竟是用‘姐姐”来称呼‘祖母’,抑或是表‘母亲’义的‘姐’的音变?” 吴尚未得出较确定的结论。

关于这几个方言点的材料,本文认为称“祖母”和“姐姐”的三种读音[tsi 、ʦɿ、tsei]对应的汉字均应是“姊”(本字为“姉”),而不是“姐”的音变。

首先,这三个方言点中的止摄一般读i,精组字一般读 [ ɿ ],从发音上看,[tsi 、ʦɿ]应该是“姊”在客方言里的读音,这种读法也出现在梅县,如:“姊姊[tsi tsi]”,再如揭西县的“姊妹[ʦi moi]”。“姐”是假摄麻韵开口三等字,而是“姊” 是止摄开口三等脂韵字,假摄的主元音是a,而止摄的主元音是i,假摄的主元音要高化向止摄的主元音靠拢较难实现。《说文》:“姊,將几切,女兄也。从女𠂔聲。” 《字汇》里记载“姊”是“姉”的俗字。东晋郭璞记“江东、山越间呼姊声如市”,据郑伟考证(2018),“长江中下游的早期侗台语(即古越语)在秦汉以后发生清化,很可能在魏晋时期,山越先民口中的“姊”义语素已经是清化的[phəi ]或者[pəi ],故而此类读音在郭璞的耳中听起来跟汉语的“市”字读音无疑相同或非常近似,于是便有了“江东、山越间呼姊声如市”的文献记录。” 将“姊”读成[ʦɿ],或是止摄细音脂韵之韵合流的表现。根据王力先生对唐宋两代韵部的分类,资思部的主元音ɿ与止摄开口三等的“姊”和“姉”的音韵地位是吻合的。

再看[tsei]的读法。跟止摄一样主元音是i的是蟹摄开口三四等字,客家话止摄开口三等有部分字跟蟹摄开口三四等中合流,读如[ei]。例如,止摄开口三等的“筛[tshei]、舐[ʃei]、 蚁[ŋei]”。从这两个摄的语音演变规律来看,这三个方言点中都为[tsei]应该是“姊”而不是“姐”。所以,称“姐姐”和“祖母”为[a tsei],写法应该也是“阿姊”。

那么,就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姊”是否有“祖母”的义项?

从文献上看,“姊”只有表“姐姐(女兄)”的含义,没有表长辈女性“母亲”或者“祖母”的含义,但马丽(2006)《“姊”之流变考 》提到“‘姊’甚至可以忽视年龄差异,称呼上了年纪的妇女‘老母’。”但是马只是对“姊”这一用法有所提及,并未给出确切的历史资料或现实语料的支持。

 既然“姊”都分别可以用来指称同辈和长辈,是否会出现语义混淆的现象。答案是否定的,可以通过语音手段或语法手段来区别意义,如下表所示:

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着亲属称谓词的变读现象。为了区别意义,变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构词方式的差异,属于语法手段。翁源仙南镇、江尾镇、坝仔镇三个方言点称“祖母”为“阿姊”,称“姐姐”时,通过添加前缀,用排行来区别(“大姊、二姊、三姊”),这是通过语法手段来实现区别意义。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变读某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来区别不同的称谓义,属于语音手段。如潮州的“阿妈"通过改变声调,读[a23 ma53] 时是“祖母”,读[a23 ma55]时是“母亲”;再如翁源县“阿姨”,读本调阳平调[ a22 i41]时是亲属称谓里的“阿姨”,读去声调[a22 i45] 时是非亲属称谓“阿姨”。河源和平镇热水村、龙川县登云镇的“阿姊”读为[a ʦei]时指称“祖母”,改变韵母读为“阿姊[a  ʦi]”时指称“姐姐”。

小结

在广东省客方言亲属称谓中,“姐”和“姊”的用法都非常普遍。从历时角度看,“姐”沿袭了其本义“母亲”,还可以用以指称祖辈、父辈年长女性、同辈年长女性;“姊”沿袭本义指称“姐姐”,也可用于指称祖辈女性。从共时的地理分布来看,“姐”的本义“母亲”只在极少地区保留,用于指称“母亲”和“祖母”多分布在粤北的韶关市内,指称父辈其他女性长辈偶见于粤中的惠州和河源地区,指称“外祖父母”则在全省分布广泛,指称“姐姐”多集中在粤中的河源市惠州市。“姊”指称同辈年长女性“姐姐”,在全省范围内除粤中河源惠州之外的地区分布较广;“姊”指称祖辈女性集中在粤北的韶关地区。

亲属称谓词能够反映一种语言的特点及文化内涵,考察“姐”和“姊”在广东省内的使用状况,有利于挖掘客家方言亲属称谓的说法,同时有利于深入观察其内部演变情况。



参考文献

[1]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7.

[2]庄初升.释“姐”.汉字文化,1994(1).

[3]郑伟. 释古越语“市(姊)”及相关音韵现象— 兼论《颜氏家训》“南染吴越”的词汇表现.中国语文2018年第2 期(总第3 8 3期)

[4]胡士云.说“爷”和“爹.语 言 研 究 ,1994年 第 1 期

[5]张新艳.“姐”“祖”同源考.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1月

[6]岩田礼 . 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方言地理学在历时语言学研究上的作用,中国语文,1995 年第 3 期:203-210

[7]林清书.湘方言的“娭毑”和客家方言的“  姐”. 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 2 月,第24卷第1期

[8]王玲玲.“祖母”称谓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3期

[9]李小平、曹瑞芳 汉语亲属称谓词“姐”的历时演变 , 2012年第二期

哈斯巴特尔.蒙古语“母亲”、“姐姐”、“妻子”、“女儿”等称谓词探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10]吴碧珊、甘于恩.广东翁源客家话亲属称谓研究.南方语言学,2016.第11辑.

[11]甘于恩. 广东茂名地区方言亲属称谓研究.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6第31卷第3期.

[12]郑蕾.始兴客家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3]葛本仪、杨振兰 .词义演变规律述略.文史哲,1990年第6期.

[14]马丽 .“姊”之流变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5月 ,第3期 .



陈燕辉,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文学院研究生(原载《南方语言学》15辑,2019)


往期精彩链接

学术探论丨帕特里克·Ó. 雷根:人口普查中语言水平数据的测定问题[转发]

学术探论 | 徐英:从罗田方言语法特征看江淮官话黄孝片与赣语的关系[转发]

学术探论 | 孙玉卿、何传勇:成都客家话中的“哥”与“姐”




本期编辑|博雅

本期审读|李泳思

责任编辑|老甘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