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语言学 | 岩田礼:汉语方言地理学——历史、现状与理论课题(一)【转发】

以下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语言地理 ,王曹杰 译


语 言 地 理 



第一部分:历史与现状

01

序言


中国的方言地理学,始于贺登嵩神父(W. Grootaers)1941年7月到山西省大同市教会赴任,而随着神父1948年8月离开中国而一度停滞。关于神父这八年的经历及其主要研究成果,详见Grootaers(1994,2003),岩田(2002)也对其历史意义进行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本文的第一部分,旨在介绍在20世纪的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方言研究——相对于支流的方言地理学——的概要及其近年的研究动向。


02

古音构拟与方言区划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语言学[1]在清代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清代考据学者们所称的“古音”,是指《诗经》时代的汉语音系。他们的研究可以与同一时期欧洲人进行的原始印欧语重建相匹敌,但不同之处在于,清代考据学者们并不关注其与现存语言的比较。原因之一,是由于他们手上拿着一千多年前成形的音韵系统——《切韵》(601年,陆法言撰),而没有认识到参照现代汉语的必要性。他们将这一音系称作“今音”。高本汉(B.Karlgren)《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的意义在于,将《切韵》的地位确立为汉语史研究的一个参照点(reference point)。而为了给这个音韵系统配上音值,他亲自调查了24种方言。然而,他调查的对象不是口语词汇,而是字音,即汉字的发音。也就是说,民众口头语言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承认。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成立)聚集起了赵元任等中国年轻一代的领跑者,对于他们而言,高本汉带来的方法是超越前代所必要的工具。虽然在他们的调查表中包含有一些口语词汇,但主体还是字表。对于这一点,贺登崧神父很早就做了强烈的批判(Grootaers 1994,2003)。然而,不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域,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人们的关注点总是首先集中在对全国方言分布的把握上。字音调查虽然确实有很多应当舍弃的部分,但它具有能够简便地把握各地方言语音特征的优点。在有着广阔领土的这个国家,优先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全国调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温克尔(G. Wenker)和柳田國男的发现不也都是调查通信的产物吗。[2]

由于日中战争[3]的影响,方言调查仅限于长江流域的几个省(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但在各调查报告中刊载了很多地图。地图1引自《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反映的是“家”、“间”、“学”等26字中不发生“腭化”(如“家”ka>tɕia)的字所占的比例。

(地图1:《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第五图,不发生腭化的比率)

综合众多地图(也包括词汇条目的),来表示“方言分区”的结果,这是方言分区学的常规做法。当然,将这种分省的方言分区拓展开来,自然就有了全国范围的方言分区。例如,这里举到的腭化,就是汉语方言南北划分的特征之一(Norman 1988)。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自成立以来,花了整整60年的岁月才基本完成了全国方言的分区工作,于1987年出版了《中国语言地图集》(Language Atlas of China: LAC)。在36页的地图中,正好半数,有18页地图是有关汉语方言的。地图2是其中的一张,反映的是东南地区的方言分布。

(地图2:《中国语言地图集》B8东南方言,引自http://www.rcl.cityu.edu.hk/atlas/B8.html

这张地图中,右上角的淡蓝色区域,是所谓“吴语”方言的分布区域。关于这种方言群,很早就有赵元任(1928)的调查和研究,他将“吴语”定义为“声母具有三种对立(如p、pʰ、b)的方言”。但他同时也指出:这只是“暂定的‘作业假说’”,而这一定义或者“吴语”这个概念能否成立,还有待今后详细的研究。LAC中“吴语”虽然依据的是赵元任的定义,但它是经历了怎样的论证而成为60年后LAC中的定论的,书中没有注明。1949年以后的中国,“推广普通话”这一政治的、社会的要求被优先对待,在开展学习普通话运动的过程当中,方言调查即以此为目的而展开。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由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对河北省昌黎县进行的方言调查。其成果很快地于第二年就出版了(《昌黎方言志》)。其中收录了大量口语词汇,并收入了11页地图。地图3是其中的一张。

(地图3:《昌黎方言志》第六图,“倒上”与“道上”的声调)这张地图中,比较的是“把水给他倒上”、“把水泼在道上”这两个例句中下划线部分的声调。这虽然是确认语音的规律性特征而列的调查条目,但并不是通过单个汉字,而是通过例句来调查,这一点是划时代的。然而,《昌黎方言志》的11页地图几乎都是表现南北差异的内容,其目的仍是为了方言分区(李荣1985)。1980年代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Zavyalova(1983)同言线的发现。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几条重要的与语音特征相关的同言线,从东边山东半岛的尽头一直延伸到西边的秦岭山脉。地图4是其修订版。这是官话方言南北划分的方言边界线,我们将它称为“淮河线”。

(地图4:官话区南北划分的同言线束(Zavjalova and Astrakhan.1998))



[1] 译者注:原文称“文献语言学”。

[2] 译者注:温克尔(或译文克尔,Georg Wenker,1852-1911),德国语言学家。为了证实语音规律无例外的原理,他通过寄发调查表的方式调查了莱茵河地区的所有小学教师,将调查结果画成了6幅方言地图(《德国语言地图》,1881年)。在地图上,他发现:同一个音变现象在不同词里的变化情况的地理分布不同,也就是说,反映不同词的音变的同言线往往是不重合的。这种现象否定了青年语法学派一种语音变化会以同一方式影响所有的词的理论。(参看曹志耘《地理语言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载《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文萃·方言卷》,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

柳田國男(YANAGITAKunio,1875-1962),日本民俗学家,日本民俗学田野调查第一人,代表作《远野物语》。在《蜗牛考》中,对蜗牛的方言说法进行了全国调查,提出方言周圈论,认为词汇以文化中心地为中心,如同心圆状向周边传播,离中心地越远的地方留存着越古的词语。

[3]译者注:即抗日战争(1937-1945)。

03


近期动向与PHD

《中国语言地图集》以后的研究动向,受到国外理论语言学传入的影响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例如,罗杰瑞(J. Norman)、秋谷裕幸等,抛弃了高本汉以来以《切韵》为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的思想,通过基于口语词汇的纯粹的方言比较,自下而上构拟各地区的原始共同语(Norman 1988: 228-241,秋谷2003)。另外,随着方言语法描写研究的发展,“汉语方言语音差异较大,而语法差异较小”这种偏见也正被打破。过去的两年间,出版了两部以“方言地理学”为题的专着。一部,是项梦冰、曹晖(2005)。书中对“同言线”概念所作的详细讨论,以及很多地方都让我受益匪浅;然而,过于侧重方言分类的观点,关于语言的传播与变异等动态的观点则较为缺乏。另一部,是由史皓元(R. Simmons)、石汝杰、顾黔等三人完成的中美共同调查报告书(史皓元等2006)。调查区域在与上述“淮河线”同样重要的方言边界线“长江线”的附近(方言分类上划分吴语和官话方言的边界线),在同言线密集的地方做了几近彻底的穷尽调查。调查条目以口语词汇为主。地图5是其中的一例(作图使用的是福嶋秩子的SEAL系统[1]),语音地理变迁的实际情况得到了详细的记录和表现。然而,这其中仍然是根深蒂固的方言分区思想。

(地图5:吴语、官话边界线附近的语音变体(史皓元等2006))

最后,谈谈两个正在进行之中的方言地图制作项目。(1)日本:PHD(Projecton Han Dialects)此项目虽然从1989年就已开始(岩田1992,Iwata 1995),但到目前地图集还未能出版,十分遗憾。[2]2004年起开始着手构建基于XML的数据库,方言数据的输入和地图的制作正在网上进行(Iwata 2005,Hayashi2005,岩田编2007)。关于这项研究的成果,本文将在第二部分介绍。(2)中国:《汉语方言地图集》由曹志耘教授主持的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得到众多研究者(包括上述的史皓元(Simmons)和日本的秋谷裕幸)的协助,自2002年至2006年,耗时4年,对930个地点进行了农村方言调查。根据Grootaers(1994,2003)的建议,调查点避开了县城(地方政府所在地)。地图编纂工作进展很快,预定于2008年3月出版《汉语方言地图集》,其中语音2册、词汇2册、语法1册。[3]另外,关于这一大规模项目,2007年度金泽大学合作研究活动“中日两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创造新文化传统的合作研究”得以实现,研讨会的举办等合作活动正在筹备之中(参见岩田编2008)。[4]

[1]译者注:SEAL(System of Exhibition and Analysis of Linguistic Data),语言地图制作软件,1983年由福嶋秩子(FUKUSHIMA Chitsuko,现为日本新泻县立大学国际地域学科教授)开发。有日、英、中、韩各国语言版,最新版本为version 7.0J和6.3E(参见http://www.unii.ac.jp/~chitsuko/inet/index.html)。

[2]译者注:2009年出版《汉语方言解释地图》(东京:白帝社),又2012年出版《汉语方言解释地图(续集)》(东京:好文出版)。

[3]译者注:2008年11月出版《汉语方言地图集》(北京:商务印书馆),语音、词汇、语法各一卷。

[4]译者注:2010年11月21-22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和日本金泽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未完待续/该文刊载于《中国语言地理》第一辑)




参考文献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Australian AcademyofHumanities. 1987.Language Atlas of China.(中国语言地图集). Longman(朗文), Hong Kong.

Dauzat, Albert. 1922.La géographie linguistique. Librairie Ernest Flammarion,Paris.[松原橫山1958《フランス言語地理学》東京大學書林].

Gilliéron, Jules and MarioRoques. 1912.Etudes du GéographieLinguistique d’après I’Atlas Linguistique de la France.Paris, Librairie HonoréChampion.[大川グロータース佐々木1991-1997ALFによる言語地理学的研究日本方言研究会予稿集52-5761-64].

Hayashi, Tomo (林智). 2005.Introduction to the PHD System.Progressive Report, Vol.1, Grant-in-Aid forScientific Research (B), 2004-2006, Director: Ray Iwata, Linguistic geographyof Chinese Dialects by Use of a Newly Developed Computer SystemPHD, 8-24.

Iwata, Ray (岩田礼). 1995.Linguistic Geography of Chinese Dialects -Project on Han Dialects (PHD)-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Orientale,Vol.24-2, EHESS-CRLAO, Paris,195-227.

Iwata, Ray. 2000.The Jianghuai Area as a Core of LinguisticInnovationand Diffusion: A Case of theKinship Term "ye"In Memory ofProfessor Li Fang-Kuei: Essays of Linguistic Changeand the Chinese Dialect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Academia Sinica, 179-196.

Iwata, Ray. 2005.Linguistic Geography of Chinese Dialects by Use ofa Newly Developed Computer SystemPHD- History, aim and somecontroversial issues -, Progressive Report, Vol.1, Grant-in-Aid forScientific Research (B) , 2004-2006.

Iwata, Ray. 2006.Homonymic and Synonymic Collisions in theNortheastern Jiangsu Dialect - On the 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ly complementarydistributions -Linguistic Studies in Chinese and its NeighboringLanguage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Pang-hsin Ting on His SeventiethBirthday, 1035-1058.

Li, Rong (李荣). 1994. A Tabu Word in Chinese.Current Issues inSino-Tibetan Linguistics, 421-427.

Normam, Jerry.1988.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简介


岩田礼(IWATA Ray),1952年生,日本金泽大学历史言语文化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地理学、汉语语音学。著有《中国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境内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好文出版,1989),译著《汉语方言地理学》(贺登嵩(W.Grootaers)原著,与石汝杰合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修订版,2012),主编《汉语方言解释地图》(白帝社,2009)、《汉语方言解释地图(续集)》(好文出版,2012)


本期编辑 | 赵艺云

本期审读 | 郑莎珊

本期责编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回顾

学术探论丨沈明:汉语地理语言学研究70年(一)[转发]

学术探论丨沈明:汉语地理语言学研究70年(二)【转发】

学术探论丨张双庆、庄初升:廣東方言的地理格局與自然地理及歷史地理的關係

地理语言学|甘于恩:声调的梯级过渡:一种方言接触的模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