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客家新年假期一般从腊月二十五日开始(各地有不同)。是日,客家人称之为“入年暇”,读作nyìp nyián gà。稍微说文解字一下,“暇”即“假”,这两个字在古汉语中是互通的。东汉“建安七子”、文学家王粲在其作品《登楼赋》中曾写下这么一句话说:“登此楼以西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古人对这个“暇”的注解是:“古雅反。或作‘假’”。
对于一般的假期,客家话把“假”读作第三声,过春节时,则把“假”读作第四声,和普通话“假期”的“假”一样。为了更好地区分意思,我们把nyìp nyián gà写作“入年暇”。虽说是“暇”,实际不过是放下本职工作,转向忙活家里的事儿罢了,以此来促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凝聚家族的向心力。
“入年暇”以后,到除夕前的这几天时间,客家话叫做“年三夜四”,读作nyián sām yà xì。“年三”指的是为过年“敬祖公”而准备的“三牲”。客家人的“三牲”通常都是“小三牲”,即“猪、鱼、鸡”,其中猪取其精华部位装盘即可,鱼和鸡的话则一定要整条整只的。
“夜四”指的是为除夕夜而准备的“四喜”,即“吃、喝、玩、乐”,也就是吃得有和平时完全不同档次的“硬菜”;喝得有好酒好茶;玩得有烟花爆仗;乐得有红包和民俗娱乐等。过年前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在为“年三夜四”而忙得不可开交。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现在这个词的本义已经为人们所淡忘了,只知道是“年关将近”的意思。
过年时,最让小孩子和老人家欢喜的,莫过于收到一个又一个大红包了。过年发的红包,客家话有专门的说法,叫做“笮年钱”,俗作“砸年钱”,读音zǎk nyián qién。
传说“年”是一种凶恶的怪兽,客家人将红包称为“砸年钱”,本意就是用钱砸、压住年兽,含有“退财折灾(tuì cói zǎt zāi,花钱买平安)”的意味在里头。“砸年”和北方的“压岁”是一对同义词。“笮”是古语词,压的意思,年就是岁。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钱可不是纸币,更不是电子货币、虚拟货币,而是实实在在的硬货,给的越多,重量就越大,年被砸得也就越厉害、被压得也就越久,至少可保一年平安无虞。
大年初一,不能打扫卫生。大年初二,“转妹家”(“转外家”的讹変,即回娘家)。以前的人到了大年初三、初四,就应该张罗新一年的工作了。正所谓“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到初七八,餐餐哷粥钵。哷(lǒt),同“捋”,表示顺着一个方向啃、舔过去,直到吃得一干二净为止。“粥钵”即盛粥用的大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到了大年初七、初八还在家里待着,那只能受苦挨饿,顿顿“哷粥钵”了。
以前人均家庭经济条件不比现在优厚、人口又多,一般家庭到了初七、初八,过年吃的东西便所剩无几了;客家人特别不爱喝粥,不仅因为粥不扛饿,更在潜意识里觉得粥是老弱病穷者的食物,所以常常将“粥”看成是贫苦生活的象征。至今常以“食粥”“食饭”来分别比喻贫困和富裕的生活水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现代客家人新春开工的日子大都选择在大年初八的早上。初八开门即“发”,预示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如意吉祥。
往期回顾
客家文化|罗鑫:畲礼畲谢【转发】
饮食文化 | 罗新焕:陆河年俗:炊甜粄【转发】
潮汕文化(视频)丨潮州歌册《点戏歌》【转发】
编辑:张璐、司徒梁希
审读:陈敏华
责编: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