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趣谈(音频) | 林伦伦:茶郎送茶丈,送到日头上——潮语亲属称谓趣谈之三[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林伦伦方言茶话 Author 林伦伦
转自“林伦伦方言茶话”公众号
“茶郎送茶丈,送到日头上”是个潮汕口语俗语。我们先用它对40岁以下的微友做一个调查看看:
1、你知道这个俗语吗?
2、知道这个俗语但知道它的意思吗?
3、知道它的意思但知道“郎”和“丈”是指什么亲戚吗?
我猜有一半以上的人不知道这个俗语的存在,有不多的人知道这个俗语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郎”和“丈”是指什么亲戚。
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这种你送来我送去、“客情好过吊颔鬼”的淳朴风俗已经逐渐消失,而“郎”这个称谓也基本消失,“丈” 也是个模糊概念。我自己下面说的也不一定对(不一定跟你家乡一样)。
茶郎与茶丈
另外,我和太太的澄海话都说成“郑郎送郑丈,送到日头上”,经过请教潮州文化大佬之一的李英群老师,他又“问了三位来坐的人……相同的说法是:这俗语是茶郎送茶丈,送到日头上。这就可解释为郎与丈这种同级亲戚在这里只是戏称”。林朝虹教授也帮我问了一位80多岁、一位60多岁的两位长者,也都称是 “茶郎送茶丈”。也许,澄海话传歪了,韵母多了鼻化音,并且演绎成为了姓氏。“茶”与“郑”原本声调也不同,但连读变调之后,差异也被抹去了,调值几乎相同。其他地区的口音,你们是“茶郎送茶丈”,还是“郑郎送郑丈”呢?
其实,这个俗语说的是送客人的热情过分,把客人送回到他家;客人到家后不好意思,又把送他回来的亲戚当客人,又得把他送回家。这样你送我回来,我送你回去,送到第二天天亮都没完没了。这只是一种灰色幽默,只是很形象、很善意地说明过分的热情反而耽误双方的事情而已。
三国赤壁周郎(周瑜)
“郎”潮汕话可以指“小郎”,即小叔子,也可能是姐夫。“丈”可能指妻姨之丈夫,即小孩子的“姨丈”,与“郎”是同辈人,但我也不敢确定,或指“姨丈”(姨妈的丈夫)或者“姑丈”(姑妈的丈夫)。大家可以讨论。也不知道标题里的这句俗语为什么会冒出来个“郎、丈”来。也可能是为了与“日头上”的“上”字与“丈”(-ion6)押韵吧。“郎”与“丈”指谁,真的无所谓,泛指茶客而已。
小郎之称,古已有之。南朝·梁·沈约《宋书·孙棘传》:“棘妻又寄语嘱棘:‘君当门户,岂有委罪小郎?且大家临亡,以小郎嘱君,竟未取妻,家道不立。’”这段话中的“小郎”指孙棘的弟弟、棘妻的小叔子。“大家”即潮汕话的da2 gê1,揭阳话的dua3 gê1,指孙棘的母亲、棘妻的婆婆。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王平子年十四五,见王夷甫妻郭氏贪欲,令婢路上儋粪。平子谏之,并言不可。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这也是嫂子郭氏对小叔子王平子说的话。《太平御览》六一七引《晋中兴书》:“谢奕女道韫,王凝之妻也。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辞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这是嫂子谢道韫称小叔子王献之为“小郎”。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二年》:“岂有小郎病,不与省视,乃观戏乎?”胡三省注:“自晋以来,嫂谓叔为小郎,至唐犹然。”其实,至明清亦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王》“嫂怒曰:‘小郎若个好男儿……到不得代哥子降伏老媪!’ ”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其中带有当时的口语成分,很多词语与现在的潮汕话相同,尤其是潮汕话的旧式亲属称谓系统,基本上都可以在该书中找到例证。
“小郎”的“小”潮语文读为siao2(肖2),如“小学” “小班” “小丑”等;白读为sio2(烧2),如“小姐” “小郎” “小生” “小娘囝” “大小姆”(妯娌,详见下文)等旧式称谓均读白读。
小郎,古代也成“叔郎”,南朝·梁·任昉《奏弹刘整》:“……刘寅妻范,诣台诉,列称:出适刘氏二十许年,刘氏丧妻,抚养孤弱。叔郎整,常欲伤害……”
由此可见,“郎”在汉魏六朝是对青少年的美好称呼,如三国周郎(周瑜)、王家诸郎等。其实,潮汕话口语中“郎”多数是与“舅”(妻舅,小舅子)相配:是姐夫(郎)与妻弟(舅)等。如说:“亻因郎舅两人相好死,好常来往。” “称妻子的兄弟为舅的叫法应是近代汉语才有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还亏得李将军是武夫粗卤,看不出机关,没甚疑心,只道是当真的哥子,便认做舅舅,亲情(zian5)的念头重起来。”
看吴游兄的朋友圈(2020-10-08),则称夫弟为“叔弟”:“蔡乐先生,广东潮州人,民国潮州才女冯素秋之叔弟(小叔子)。冯素秋系左翼女作家冯铿之胞姐,潮州籍文化名人蔡梦香先生夫人。”“叔弟”的叫法,也许是古汉语的雅称吧。我在《汉语大辞典》上查不到“叔弟”的叫法,但有称小姑子为“叔妹”的,可为佐证。《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
《尔雅》是辞书之祖。《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秦汉时期的汉语词汇。
与丈夫、妻子相关的亲属称谓还有两个有趣的称谓:一个是称连襟为同门/同婿;一个是称妯娌为“大小姆”。
上一篇称谓词语趣谈的文章里,有微友留言说,他的家乡话称连襟为“同私(sai)”,另有微友纠正说,应是“同婿”,他们家乡也有。我的家乡澄海则叫“同门”(不是同个师门,而是同个岳家之门)。这也是古汉语称谓的保存。《尔雅·释亲》:“两婿相谓为亚。”晋·郭璞注:“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婿。”《广雅·释亲》:“同门谓之婿。” 清·王念孙疏证:“婿上盖脱‘友’字……”《汉书·严助传》:‘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 颜师古注云:‘友婿,同门之婿。’”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宋时人谓之连袂,又呼连襟,闽人谓之同门。”“同门”看来是“同门之婿”的省称,而“同婿”则是其“缩略”。
潮汕方言各地,或者其他方言关于连襟,一定还有不少有趣的称谓,请大家无私分享(请注明贵乡何处)。
《广雅》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词典,共收词汇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清·王念孙疏证本比较流行。
“大小姆”之称,则比较地方化。本来,兄之妻,弟媳及其子女称为姆;弟之妻,大姆及其子女称为婶,此之谓“叔伯婶姆”,但婶婶也被称为“小姆”,不做面称,只做背称,我想,应该是一种敬称吧,因为“姆”为大呢!
本期编辑 / 朱晓璨
本期审读/ 钟运渔
责任编辑/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亲属称谓趣谈(音频)| 林伦伦:翁姐原义是父母,阿舅本来是丈人,丈人原来是老者,大人却是称父亲(一,广东澄海话)【转发】
学术探论 | 陈顺成:亲属称谓词“耶”、“爺”的历时考察——附论“孃”、“娘”【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