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趣谈(音频)| 林伦伦:翁姐原义是父母,阿舅本来是丈人,丈人原来是老者,大人却是称父亲(一,广东澄海话)【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林伦伦方言茶话 Author 林伦伦
本文转自“林伦伦方言茶话”公众号
夫妻,潮汕话叫“ang1 zia2”(氨者),小两口叫“ang1 zia2囝”。
“ang1 zia2” 的本字是“翁姐”。翁,原指父亲,最为人熟知的用例是《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翁即若翁。’”(我阿父就是你阿父)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唐·王梵志《一种同翁儿》诗:“一种同翁儿,一种同母女。”“翁”均指父亲,《广雅·释亲》:“翁,父也。”正合此例。姐,原指母亲,《说文·女部》:“蜀谓母为姐。”《广雅·释亲》:“姐,母也。”《广韵》上声马韵:“姐,羌人呼母。”兹野切。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宪宗不妒忌之行》:“上尝语宪宗曰:‘极知汝相同劳苦,与后进者出,朕甚有愧,俟姐姐归,尔其选已。”姐姐,指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当代,仍有以“姐”称母亲的方言,余心乐《赣西北方言词考释》谓:“今武宁东北部呼母为‘阿姐’。”奇怪的是,潮汕话居然把指父母的称谓用来指夫妻,只能解释为是亲属称谓的移称,潮汕话还以“母”( bhou2)指妻子,也是下移一辈指称的例子。但这种移称何时开始,尚未得知。
“翁”在潮汕话中有三个读音:一音ong1(嗡),指老翁,白头翁、不倒翁的“翁”读此音;一音 êng1(英),姓氏,如:翁万达;一音 ang1(氨),指丈夫;“姐”一音zê2(斋2),指姐妹;一音zia2(者),“小姐”的“姐”读此音,与“翁姐”的“姐”同音。
“翁姐”一词通常做双音节词使用,如夫、妻单称对举,则不用“姐”而用“母”( bhou2)。如俗语云:“爱翁着落工,爱母着刻苦。”“母”字虽是本字,用起来容易产生歧义,故方言写作基本上弃用之,而造方言字“厶”(见明代潮州戏文)、“嬷”(女厶)、“女亩”等使用之。
亲属称谓辈序下移还有一例。“舅”原来指岳父,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南朝·宋·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董承的女儿是汉献帝的贵人,董承即是献帝的岳父。由此可见,在南北朝称岳父为“丈人”之前,是称作“舅”的,而“舅”在潮汕话中指的是母亲的兄弟,,变成舅父了。
其实,“舅”在古代可以是对夫妻双方父母的尊称。也就是说,在秦汉之际,所谓“舅姑”,既可以指岳父岳母,也可以指公公婆婆。《礼记·坊记》:“昏(婚)礼,壻(婿)亲迎,见于舅姑。”汉·郑玄注:“妻之父母也。”同样是《礼记》,其《檀弓》篇下云:“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也是郑玄注:“夫之父曰舅。”这个“舅”就等于“翁”了,“舅姑”等于“翁姑”,指公公婆婆。
那么,“舅”什么时候被用来称母亲的兄弟呢?其实,先秦也已经有文献用例了,如《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汉·毛亨传:“母之昆弟。”这也就是说,先秦的“舅”,只是尊称而已,内外均可,不同辈也可,真的是乱套了哈!专门用于异姓“外家”,可能与另一用法有关,《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侯。”唐·孔颖达注:“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异姓则称舅。”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为了甄别这种称谓的乱像,便加了个“外”字。后来,便从“外舅”(岳父)——舅父(舅舅),都指“外家头”的了。唐后的例子,就多是指舅父的了。
唐·杜甫《近闻》诗:“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唐·薛调《无双传》:“又旬日,仙客遣老妪,以求亲之事闻于舅母。’”
有舅父就有舅母。舅母潮汕话叫做gim6(今6),大概宋代就有这种称谓了。宋·张文潜《明道杂志》云:“经传中无婶与妗字…... 妗字乃舅母二字合呼也。”《集韵》去声沁韵:“俗谓舅母曰妗。”巨禁切。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七:“《辍耕录》言‘婶妗字非古,吴音世母合而为婶,舅母合而为妗耳。’此说良是。”今查《广韵》去声沁韵确无“妗”字,可知“妗”字宋代始有之说是,笔记、小说用例,也都是宋代以后的,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先媒氏请,次姨氏或妗氏请,各斟一杯饮之。”《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儿少受舅妗抚育,尚无寸报。”
其实,潮汕话的“舅”也是两个不同辈序同用的,一指母亲的兄弟,一指妻子的兄弟,而以“母舅”、“妻舅”别之。这大概也是明清时代就有的乱像。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还亏得李将军是武夫粗卤,看不出机关,没甚疑心,只道是当真的哥子,便认做舅舅,亲情(zian5)的念头重起来。” 这个“舅舅”指的是妻子的“哥子”,就是“妻舅”了。《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二回:“吃毕,同狄希陈到了相主事宅内,见了母舅妗子合相主事已毕,你问我对,说了前后始末根由。”这里直接称“母舅”了,与潮汕话一样。
还有一个例子是“新人”。 新娘子,潮汕话叫“新人”,俗语谓人假装规矩听话为:“张三日新人样。”与之相对应的新郎则叫“新人爹”(麻烦了,又把新浪叫“爹”,乱了辈份了)。
“新人”本义是新出现的人物,这个词汉代就有了。东方朔《七谏·自悲》:“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 新人、故人后来也专指新娶的妻子(现任)和前妻,有两首诗的句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即《玉台新咏·古诗》之一:“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杜甫《佳人》诗:“但见新人笑,那闻故人哭。”宋代之后可指新婚之人,包括新郎和新娘。如宋·吴自牧《梦粱录》:“凡嫁娶,两新人并立堂前……”潮汕话“新人”仅指新娘子而言。“新人”专指新娘子,已见有元朝的用例,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请新人出厅行礼。”。此后就多起来了。如明·郎瑛《七修类稿》:“楚人娶妇何喧喧,高堂十日排酒筵。亲戚回头小姑起,传道新人短而喜。”“吴人娶妇长者爱,纱笼前引扶入门。新人长大媒人尊,金马丁东步摇转。”《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新人若向新郎诉,只怨亲夫不怨天。”《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大船两只:一只坐新人,一只媒人共新郎同坐。”《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开眼看时,画烛辉煌,照见上边端端正正坐个新人,不是别人,正是故妻金玉奴。”以上各例的“新人”特指新娘子。
【延伸阅读】
1、糜 之 恋
2、众生有料人无料·诈死抱雁鹅·万年斗概 ——潮汕话与《礼记》词语(名词)
【照片说明】
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摄影:林伦伦
本期编辑丨陈绮琪
本期审读丨万佳乐
责任编辑丨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推荐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语言资源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