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生有料人无料·诈死抱雁鹅·万年斗概 ——潮汕话与《礼记》词语(名词)

林伦伦 林伦伦方言茶话 2021-12-03

  恩师李新魁教授在其《潮音证古·声母部分》中指出:“潮语说话音与读书音所反映的古音时代层次,起码分为三个:即先秦至汉末三国时期为第一个时代层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第二个时代层次;唐宋时期为第三个时代层次。”(载《潮学研究》创刊号,汕大出版社,1994,并收入《李新魁音韵学论集》,汕大出版社,1999)

  上面的几篇文章,我们连续推出了潮汕话与《诗经》《论语》《左传》和《战国策》等先秦经典著作的几篇推文,感谢读者的跟踪阅读。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将推出潮汕话与汉代文史名著或工具书的系列推文,希望大家能喜欢并耐心读下去。这些推文里的词语是从李新魁老师和我的著作《潮汕方言词考释》和我的《潮汕方言词续考》等数篇文章挑选出来的,我想尽量把它们改写得通俗一些,但还是免不了带有学术化的印记。也许,这也是林伦伦方言茶话的特色吧,我也就不改了。

  这一篇写的是潮汕话与《礼记》的词语(名词)。《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一部中国古代重要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和两汉过渡时期汉语词语的重要语料文献,因为是西汉人写先秦的礼制故事。 

众生,潮音zêng2 sên1(肿生),指牲畜,潮汕话俗语有“众生有料人无料”,意谓家禽家畜的生长是可以预期的,但人的发展变化,是难以预料的。家里养家禽家畜,也叫“饲众生”。

众生,原指人和动物,如“芸芸众生”然。《礼记·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清·孙希旦集解:“众生,兼人、物而言。”佛家指一切有情欲、生命的人和物。《法华经·序品》:“六道众生,生死所趣。”这个词义潮汕话读zêng3 sên1(种生)。后词义缩小,只指畜生,《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吴语也以“众生”指牲畜,《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我夜间配了公主,怎生显赫!却今日来弄这个买卖,伴这个众生。”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二十回:“那猫已一跳窜去。漱芳切齿骂道:‘短命众生,敲杀俚!’”清·梁同书《直语补证》也曰:“俗骂人曰众生。”说与潮汕话同。看来,这是吴语和闽语对上古汉语“众生”一词的比较奇葩的引申词义。

  三牲,潮语有俗语云:“三牲敢食,钉球敢拌。”“三牲”也是秦汉时代语词。《礼记·祭统》:“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又《礼记·宰夫》:“凡朝觐合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汉·郑玄注:“三牲牛羊豕为一牢。”《孝经·纪孝行》:“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为孝也。”三牲,古礼多用牛、羊、猪,今多以“小三牲”(猪、鱼、鸡)代之。“三牲”与前文的“五牲”应是同时代词语(《礼记》记录的就是先秦制度),只不过祭祀的“牺牲”少了两种而已。

  雁鹅,大雁,也叫“海鹅”,俗语有“诈死抱雁鹅/海鹅”(诈,潮音 dên3,假装。此俗语指人在海边沙滩上装死,静待大雁走过来而突然起身抱住它。引申指人有目的性装怂)。过番歌谣《天顶飞雁鹅》唱道:“天顶飞雁鹅,阿弟有嬷阿兄无;阿弟生囝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收起衫包过暹罗……”雁鹅,指的是大雁。

  秦汉时雁、鹅不分,指的是家禽——鹅。《尔雅·释鸟》:“舒雁,鹅。”晋· 郭璞注:“《礼记》曰:‘出如舒雁。’”清· 郝懿行疏:“《说文》:‘雁,鹅也。’《方言》云:‘雁,……南楚之外谓之鹅。’”《一切经音义》卷二引孙炎:“鹅,一名舒雁。”《庄子·山木》:“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杀雁而烹之。”此皆以雁指鹅。潮汕话保留了古代这种雁、鹅不分的叫法而合称大雁为“雁鹅”,家禽则只单称“鹅”。

  脢肉,里脊肉,潮汕话叫脢肉,如:“脢肉贵过普通精(腈)肉(里脊比一般瘦肉贵)。” 《礼记·内则》:“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脄。”唐·陆德明释文:“脄,夹脊肉。”《楚辞·招魂》:“敦脄血拇。”王逸注:“脄,背也……一作脢。”洪兴祖补注:“脄,脊侧之肉。” 脄,字亦作“脢”,《易·咸》:“咸其脢。”《说文·肉部》:“脢,背肉也。”段玉裁注:“子夏《易》传云:‘在脊曰脢’。”《广韵》平声灰韵:“脢,脊侧之肉。”

   霤母槽,屋檐下承水、排水的长槽。如:“条霤母槽无用去,雨水四散流(承水槽坏了,雨水四处乱流)。” 《礼记·檀弓上》:“池视重霤。”汉·郑玄注:“承霤以木为之,用行水。”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之二:“丰注溢修霤,黄潦浸阶除。”

  斗概,潮音gai3(盖),括平斗面的木方条。如:“支斗概过久无用了,唔知放在底块(这把平斗概很久没用了,不知道放到哪儿去了)。”引申指年代久远为“万年斗概”。《礼记·月令》:“正权概。”汉·郑玄注:“概,平斗者。”《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汉·袁康《越绝书·请籴内传》:“胥闻越王勾践……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适饥不费。”《新唐书·梁崇义传》:“以概量业于市,力能舒钩。”又“概”《集韵》去声代韵音“居代切”,潮音正切gai3(盖)。今读“大概”之“概”音kai3 (),反与古音不合。

 ,大竹席,旧时用以晒萝卜干等东西,也用以围成圆柱体以囤粮,称“粟簟”。民谣谓水稻丰收云“大簟锥来细簟涨”。《礼记·内则》:“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说文·竹部》:“簟,竹席也。”《广韵》上声忝韵:“簟,竹席;”徒玷切。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按,秦汉时代的“簟”是睡觉用的,《诗· 小雅· 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簟”用以晒东西或囤谷物,是较后代的事。清·梁同书《直语补证》:“俗以晒谷竹簟曰廪皮。”又“村人晒谷燥后,以圆竹器为底簟,四周之上加盖,如高廪也。”所云大致与潮汕旧俗相同。

,潮音bin6(辫6),衣服的一种缘饰。《礼记·玉藻》:“缟冠素纰。”汉·郑玄注:“纰,缘边也。”《仪礼·既夕礼》:“縓綼緆。”郑玄注:“饰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胡培翚正义:“谓饰裳之幅边为綼也。”字亦作“纰”,《尔雅·释言》:“纰,饰也。”晋·郭璞注:“谓缘饰,见《诗》。” 今按,纰/綼,依《玉篇》“必二切”一音,潮音应切bi6(婢),今读鼻化音bin6,乃受类化而成。又,潮汕话称给衣物镶上边儿为“绲綼”,绲,《广韵》一音“古本切”。章太炎《新方言·释器》:“凡织带皆可以为衣服缘边,故今称缘边曰绲边。俗误书(为)滚。”

【延伸阅读】

1、潮汕人一开口,说的就是《诗经》

2、后生可畏·早眢晏起·倨傲鲜腆——潮汕话与《论语》词语

3、猪铺狗窦·眠起日昼·爇朥咕薰·汰米洗潘 ——潮汕话与《左传》词语

4、丈夫人·据拐杖·缀人行 ——潮汕话与《战国策》词语


【花语】

这种漂亮的黄花跟飘香藤一样也属于夹竹桃科,名字很好听:软枝黄婵。(摄于南澳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