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都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吃汤圆,台州却是正月十四过元宵,吃糟羹。究其原因,那可就有一番故事了。
(制作材料)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常把情感寄托在美食里,糟羹自然也是。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浙东一带抗敌。正月十四那晚天寒地冻,戚家军食不果腹,台州的民众们很想好好款待一下他们的英雄,无奈家境贫寒拿不出什么来。于是就有人提议各家东拼西凑一些蔬菜放在粉糊里一起烧,不仅管饱味道竟也意外地美味,这也成了现在的糟羹。戚家军最后打败了倭寇,还台州一方太平,百姓们一直感念英雄们的奋勇抗敌,就一直保留下了吃糟羹的习俗。
因着糟羹的食材多种多样,每样来一点就很多了,煮糟羹自然就需要用到柴火灶。每年元宵我最喜欢的就是坐在柴火灶前帮着烧火,看妈妈在灶台前忙活。木柴噼里啪啦地在锅下燃着,锅里的菜和粉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蒸汽氤氲了灶台,整个冬日都被这份温暖给治愈了。糟羹里的食材种类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除了那个季节挨过霜、美味又便宜的芥菜是大家通常都会放的。每一样食材都切成了小小的颗粒状,胡萝卜的橙、芥菜的绿都被白色的粉糊裹在一起,色彩诱人,营养健康。各种食材同时入口,猪肉的香、芋艿的软、笋的鲜、芥菜的甜,给味蕾带来极大的满足。而粉糊糯糯软软的,入口即化,又融合了每一种食材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还老少皆宜。
(制成后)
虽然糟羹是美味的,吃的时候却不能心急。最好是盛在碗里放置一会,先聊聊天,拉拉家常,等表面有一层紧致感的膜,有点冻起来了再吃。这时表面和边缘的糟羹温度刚刚好,可以用勺子沿着碗边缘一圈一圈刮着吃。一边吃,大家就一边围着桌子磕叨打趣,好不热闹。饭桌上,我还听说了过去“讨糟羹”的习俗。无论男女老少,亦或是外乡人和乞丐,都可以挨家挨户随便讨。吃到的糟羹越多寓意财运越好,所以糟羹也称发财羹。现在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然没有了讨羹的人。但我相信一家人围在一起聊天吃羹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传统。(蒋芳芳,就读于宁波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