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美食(音频)| 赵晨希:奶奶的四季豆腊肉孔干饭(四川南充话)
北方的冬天很冷,树枝都光秃秃的,没有生机,有点想家。
坐在学校食堂里,看着我周围的山东朋友们手拿馒头,就着素炒的小菜,不由得想起从前在家的时候,奶奶最爱做的四季豆腊肉孔干饭。
我家有一个据说年龄比我还大的电饭锅,和现在的电饭煲不一样的是,除了最下面那个有内胆的锅,锅和盖子的中间还能放几格铝制的蒸笼。这几格蒸笼让它的功能变得异常强大。
每天早上,奶奶会在最下面的锅里加适量的水,在蒸笼里蒸包子和鸡蛋;过年的时候,下面的锅里放入腊肉、豇豆和水,在上面的蒸格里蒸切好的香肠、腊猪舌、猪耳朵等,也是十分的方便。
而奶奶最爱做的四季豆腊肉孔干饭,也离不开这个神奇的电饭锅。
首先在最下面的电饭锅里掺入大量的水和适量的大米,煮至半熟。
然后把米分离出来,留下米汤。奶奶收集了很多白色的棉纱布,每次孔干饭的时候,就把纱布铺在蒸格里,四个角拉出来,垂在蒸格外面。分离出来的米饭倒在上面,沥尽尚在流动着的米汤。
最后,将切成丁的腊肉和四季豆铺在米饭上,重新加入少量的水,蒸十至十五分钟,直到液态的水完全蒸发。这时,贴在锅底的米饭会起一层金黄焦香的锅巴。打开锅盖,白色的锅气四溢开来,驱散了冬季的寒冷。
这样做出来的孔干饭,颗颗米粒软糯香甜,饭和菜的香气充分融合在一起。咸香的腊肉和青翠的四季豆给人以清新的味觉享受。四川人并非无辣不欢,这样一碗简简单单的腊肉四季豆孔干饭,也同样令人快乐和满足。再喝上一口米香浓郁的米汤,粘稠的汤汁在舌尖裹挟开来,带着口中的饭粒一起滑入喉中。
早在西汉年间,成都人扬雄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卷七中记载:“凡有汁而干……谓之巩”;另据民国三十六年《新繁县志》卷四礼俗方言篇:“今饭不蒸而煎熟者曰巩,音如孔”。
关于孔干饭,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肴。
某家新娶儿媳,正值寒冬腊月。某氏下厨房做饭,因为家里困顿,灶屋器具不全,仅一口锅,炒菜煮饭诸有不便。
某氏聪慧,想到一个办法,先将锅中大米煮至伸展,筲箕捞起沥水备用,再将菜肉切丁佐料于锅中炒制,半熟后以米饭覆之,加水少许,再以竹筷插孔通气,继续文火小烹,待汁干而成。如此,一道菜的工序,便同时解决饭和菜的问题。
起锅时,米香、菜香融为一体,香味深厚,锅气四溢。
某氏仍迟疑,恐公婆不喜。请小姑先品尝,小姑吃后赞不绝口。后来该做法流传至今。
“吃干饭不,今天给你孔。”孔干饭作为一种四川方言,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饮食技艺,和祖辈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的其它形式一起,构成了四川的民间风俗文化。
传统的孔干饭制作方法,与奶奶的做法不同。传统的做法需要炒制好菜品,而奶奶则直接选择了原本已经制作好的腊肉,肥瘦相间,别具风味。传统的孔干饭所用的也定然不是我家的这种电饭锅,而是土灶和大铁锅。
然而时代在进步,传统的炊具随着电气炊具的普及逐渐消失,很多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也逐渐消亡。幸而我们的祖辈们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改进做法,让旧时袅袅炊烟中的孔干饭,流传至今,成为新一代孩子们的童年回忆。
本期编辑 | 罗兰姣
审读人员 | 赵艺云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投稿邮箱 :jnufyzx@163.com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语言资源快讯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有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块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