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音频)| 吴剑浩:“法酝必从吴浙至”—— 潮州的姑苏香腐及其掌故三则(潮州府城腔)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的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时至今日,在潮州常见的“咸整铺”(贩卖各类腌制、卤制的佐餐小菜摊档)上,仍有一样独特的“杂咸”(佐餐小菜),它置身于案板的一角静候顾客买去“佮配”(搭配饮食)。在那油香、酱香、卤香四溢,各色杂咸琳琅的摊档前,它那清甜香韧的风味却常令尝者难忘。它就是潮州本地小吃——姑苏香腐。
姑苏香腐丁
来源:https://v.qq.com/x/page/y0514yeqm2m.html
顾名思义,姑苏香腐来自古代姑苏,也即是如今的苏州一带。而“香腐”又是何物?其实,香腐是潮州人对茶干、豆腐干等经过一系列再加工,加入其他香料味道的豆制品的统称。在潮州话中,豆腐一类的豆制品根据其形态及口味上的差别,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词语,如:常见的绵软爽滑的豆腐,潮州话中称为“豆干”;一碗连汤带水,咸甜皆宜的豆腐花,潮人多称其为“豆腐”;而稀松平常的豆浆,潮州话叫“豆腐浆”。香腐一名,突出这类食品香气浓郁的特点,令人闻之垂涎,可谓相当传神。
姑苏香腐在制作时选用上等黄豆为原料,经去壳、浸泡、磨浆、去渣、煮浆、点卤、成型等多道工序制成香腐胚,再通过“溜碱”(用碱煮去涩味)、清洗、风干、煮透,在中药香料中三煮三晒制成。姑苏香腐的成品颜色棕赤鲜艳,因在光线之下乌黑发亮,本地又称“乌香腐”。它皮柔肉润,用于佐餐“配糜”(佐粥)时,切成一立方厘米左右的方型香腐丁,入口咸甜香三味俱全,味香质美。嚼之柔韧爽口,齿颊留香,是潮州市井常见的佐餐佳品,深受本地人喜爱。
整块的姑苏香腐
来源:https://www.sohu.com/a/367638656_489797
其实,关于“姑苏香腐”的来历,潮州本地有两则不同的掌故:
姑苏道士传秘方
潮州姑苏香腐以老君堂的最为著名。老君堂是古时潮州府城东边的一处道观,现今在潮州下东堤,还有一段小巷叫老君堂巷。传说清初有一姑苏来的游方道士,到堂寄宿,时长日久(时间久了)把家乡精制香腐的做法传授给老君堂的道士。因为制作精工而爽口够味,这种香腐就流传了下来。老君堂附近有“李财利”号商铺,传说祖上也是堂中道士,因而其售卖的香腐制法得自姑苏道士,故称之为“姑苏香腐”。
潮州有俗语云:老君堂香腐——艾艾,盖因老君堂的姑苏香腐质地柔韧,吃时需细嚼慢咽,比喻坚韧的秉性。上世纪五十年代,以“老君堂”为品牌的潮州姑苏香腐还曾畅销外国,可谓是享誉海内外。
老君堂巷路牌
来源: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g1MzM0NTky.html
寡居姑嫂制佳肴
传说乾隆年间,潮州有一对寡居的姑嫂居于城北的三目井巷中,靠生产这种别具风味的香腐营生。因香腐味美,闻名城中,时人称之为“姑嫂香腐”。姑嫂生产香腐十分保密,外人不知其过程。而其邻居李氏与姑嫂毗邻深交,故知其香腐的制作大概过程,又经自身探究而制成,再到城东老君堂一带开办“李财利”香腐店。后或因风味与苏州豆腐干相似,或因本名“不雅”,姑嫂香腐终另用名“姑苏香腐”,并流传至今。
三目井巷路牌
来源:https://v.qq.com/x/page/y0514yeqm2m.html
光绪二十四年《海阳县志》中老君堂与三目井巷位置(老君堂位于图中偏右方框,三目井巷位于上面方框) (来源:《海阳县志》)
两段传说,孰真孰假如今已经难考查清楚。但两者都与老君堂这一道教庙观息息相关,足见老君堂对于姑苏香腐的产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明代诗人苏秉衡有《豆腐诗》云:“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或许姑苏香腐正是借着老君堂这一面金字招牌,不断发展与改良的。
此外,在潮州文化史上,也少不了姑苏香腐的身影:
饶老佳谜喻美食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感叹历史的变迁。而据国学大师饶宗颐在潮姻亲的回忆,饶老年轻时尝戏制一谜:借用“吴宫花草埋幽径”诗句作谜面,盖因吴宫即是姑苏台,花其本身自有香,草埋幽径是为腐。四字相连,谜底就是“姑苏香腐”。
“吴宫花草埋幽径”
(明 文伯仁《金陵十八景 凤凰台》)
明末清初《苏州市井商业图册》第三十四页,画面右下角有“本作豆腐”店
来源: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65081080/#image
参考文献
①《潮州城街巷志》 蔡绍彬、陈治珍,2004
②《潮州街道掌故》 黄梅岑,1991
③《潮州豆制食品厂产品简介》,1958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