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周清海:《语言学与华语教学:始于本体、学以致用、与时俱进》序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的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语言学与华语教学:始于本体、学以致用、与时俱进》序周清海

01



吴伟平、冯胜利二位教授编著的《语言学与华语教学:始于本体、学以致用、与时俱进》一书,将语言学和语言教学联系起来,涵盖了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一些相关的、重要的问题。对语音、语义、语法、语体、文字、语用等方面的认识,应该怎样和华文教学联系起来,提出了建议和看法。这是很好的尝试。

我通读了全书,觉得书里所讨论的都是一些重要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还可以再深入研究。

书中说:“对外汉语教学主干课程的设置至少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缺乏基于汉语汉字及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特点的考量,缺乏与当今中国社会语言交际常态形式的关联。”如果我们考虑二三十年之后,汉语的运用将不只在中国,也包括广大的华语区,尤其是东南亚的华语区,那么关于“语言交际常态形式”、“国别化”教材的讨论,需要进一步扩展。


“不开设地方普通话教学的课程,同样既是我们的教学观念还比较保守的体现,也是缺乏主动利用汉语语言环境资源意识和行动的表现。”“以熟悉和听得懂地方普通话为教学目标,增强来华留学生用普通话或地方普通话与当地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提升和拓展来华生汉语适应和交际能力。” 这个论述,充分说明了作者了解利用汉语语言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和我们所提倡的“大华语”概念,是相符合的。在这个论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思考:将来学汉语的人,要在广大的华语区活动,就必须注意华语区的语言环境资源,更需要调动华语区的语言教学人员。我们考虑问题不能只以中国为中心。除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之外,新马更是独特的双语社会,提供了运用普通话的社会环境,也有足够的普通话教学人员。普通话成为国际语言,其中一个显着的标志就是参与教学的不一定是说普通话的中国人。我们应该进一步考虑,让在中国大陆、香港特区或者新马学习普通话的人,能到不同的华语进行交流、浸濡,这对于扩大华语的运用,增进学习者对这些地区的了解,将有更大的作用。

在语用的讨论方面,以语用为纲对华文教学的测试、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重要课题,论述得相当全面。书中说“既然可以接受在教学中的语法点和词彚只是语言结构的取样,那为什么不能接受语用点和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运用的取样呢?”“汉语书面语知识教学的内容与书面语能力训练的方式,很值得研究。”在教学中,语用的取样,尤其重要。过去,我们对语用问题关心得不够。台湾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信是亲笔写的,称呼根据关系,也和大陆以及其他的华语区不同。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称呼等等,都是语用问题。如果将这些有用的信息编成参考资料,就可以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学习和掌握应用这些资料。
“最后要强调的是,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并非对立的两端,而是一条线上的两点。”结合地区和场合语用的需要、对词汇和语法点进行选择,还需要深入讨论。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将语言教材集中在某一类型上,比如集中在教育课题上,让学习者听得懂、看得懂相关的教育课题的报导,能对教育问题发表意见。在个别的题材上逐渐建立学习者运用语言的信心。之后,再进入其他课题,而不是涵盖所有的课题。现在的语言教材,多是“蜻蜓点水”似的,涵盖的课题太多了。涵盖太多的课题,对学习者建立语言运用的信心,恐怕帮助不大。
如果能进一步鼓励当地人参与教学与教材的编纂,就能编出更切合需要的当地语言教材。由中国大陆编写教材,再向世界推广,不是好的做法。中国可以考虑资助华语区各地编写适合当地的教材,再由中国统筹出版,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香港特区的出版优势,也能在语言教材的编辑与出版方面,做出贡献。借此协助香港的出版业,再创辉煌。
关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对华语教学的意义,书中说“大量关于英语教学实践的探讨,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人来说都是他山之石。对外汉语教学目前已经由起步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假如我们能善用相关领域的经验,相信对本学科的发展,对少走弯路、对避免资源浪费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正确的论述。但需要有人将这些值得吸取的经验加以总结,并根据教学与教师的需要,用非专业的语言,介绍给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是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研究者的顾客。我们必须多为顾客着想,才能让知识发挥作用。



02



在不同的场合,我都强调:从事华语文教学的人员,应该有一些语言学的修养;而从事语言本体研究的,应该尽量用语文老师能理解的语言去说明语言和语言研究的问题。       

语言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他们是语言研究者的服务对象。如果语言研究的成果,不能通过语言教师去体现在教学上,研究的意义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多年前,在台湾和一群教外国人学国语的老师讨论语言教学的问题。演讲之后的提问环节里,有老师问:“为什么外国学习者都学不好‘把’字句?”

我的回答是:香港人也避免用或少用“把”字句,因为粤语里没有“把”字句。如果做字频统计,香港“把”字的字频,可能是华语区里最少的。

用“把”字句的条件之一是谓语动词必须是动补结构的,如“打破”、“打伤”;或者句子里有补语,经常是介词短语做补语。如:

   他打伤了小李。——他把小李打伤了。

   他戴帽子。——他把帽子戴在头上。

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者/教学者,考虑过外国学习者应该学多少个动补结构的动词,才适合学习“把”字句吗?应该学习了多少个介词短语之后,再学习“把”字句?这一段答问的话里,我无可避免地用了语法术语(动补结构、介词短语做补语)。答问的环节,如果老师听不懂,我还可以举例加以解释。但文字表达,就没有这个方便了。所以,用语文老师能理解的语言去说明语言研究的问题,就是鼓励语文老师阅读语言研究论文的先决条件。
我也强调,除非有研究兴趣,不然语文教师是不可能常常阅读篇幅成千上万字的学术论文。为语文老师着想,学术论文写作者应该用老师的语言,把论文的观点对语文教学有什么意义,适当地加以说明。学术论文的编选者,对所选的论文在语言教学上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启示,都应该有所引导。语言研究者不关心语文教学,却要求语言教师阅读语言研究论文,是不实际的。

如果用上述的标准来看,这本《语言学与华语教学:始于本体、学以致用、与时俱进》对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显然有不少的阅读负担。但对语言研究者,语言学的研究生,从本书的论述里,可以得到不少的启发,更可以找到新的研究课题。我向语言研究者,语言学的研究生推荐这本书。

吴教授的新论文《新时代华语二语教学:与时俱进与万变不离其宗》 (发言转写修订稿)所用的语言,既生动又亲切,篇幅也不长。这是一篇非常适合语文教师阅读的论文。如果用这篇论文的语言,为语言教师编一本“始于本体、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书,相信必能得到语文教师的欢迎。我期望于吴教授。2020年8月2日

往期回顾:

学人 | 甘于恩:《芦洲方言研究》序

学人 | 张屏生:这是一件苦差事,但总得有人去做 (《台湾闽南语网络词典》前言)

精彩-庆祝语讯创刊4周年特别节目 | 楷模:语言资源快讯学人-专访十大推文

本期排版:邱煌明

本期审读:叶祎祎

责任编辑:甘于恩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希望各位点进广告或通过打赏来支持我们的事业,谢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