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 | “重建‘乡土记忆’的方言童谣教育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立项【转发】

潮州日报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以下文章来源于“潮州日报”公众号 


“重建‘乡土记忆’的方言童谣教育研究”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立项

传承潮汕童谣 重建乡土记忆


  “乡音未改”的童谣是一种情感寄托,是成长的记忆,乡土的气息。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公布名单中,由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林朝虹教授主持的 “重建‘乡土记忆’的方言童谣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BHA200157)名列其中。
  2020年11月25日,该课题举行开题报告会。报告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课题能获得国家立项实属不易,希望本课题研究能在潮汕地区作出榜样。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生长出潮汕童谣2.0,进一步研究处理好童谣、歌谣、民歌之间关系,与成人、文学对接,探究潮汕童谣或潮汕歌谣如何走出潮汕、走出广东、走向全国。
  广东省“语保”项目首席专家林伦伦就潮汕童谣如何走出去作了进一步阐述,希望课题组能到东南亚潮人社区进行调研,也希望音乐创作能从“经典咏流传”中得到启发,做到具有潮音潮韵又易于流传。
  这一课题何以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又将怎么打造潮汕童谣的新“歌声”,传播传统文化,促进美丽潮州建设?记者就此采访了林朝虹教授。



兰英第一幼儿园的孩子在学唱潮汕童谣。


课题内容


五个维度 链接传统文化与受教育者



  优秀传统童谣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情趣,也蕴含着浅显易懂的教育理念,方言与文化保护和传承则要从“娃娃抓起”。林朝虹向记者介绍,“重建‘乡土记忆’的方言童谣教育研究”这一课题分为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从目标、教材、课程、师资、资源五个维度上探究。
  “我们发现,一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程几乎都存在这些问题:教材内容没有改造、没有引导;文本呈现方式不吻合受教育者认知水平;不是把文化育人而是把技能传承放在首位;在课程教学上不具有适宜性等。”她坦言,传统文化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建立有意义且有效的“链接”,这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会造成孩子们不认可、不接受,且传统文化自身不能通过进校园的形式得到维持。
  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科学性与规律性,是传承方言和本土文化的必要前提。怎样在传统文化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有意义且有效的“链接”?林朝虹指出,要有对应的教材与课程问题为其提供学理支撑。乡土文化教材编写要做到重建“乡土记忆”,以传统童谣为载体唤醒乡土记忆,乡土气息要浓,注重文章的趣味性、独特性和可读性;乡土教育应该着眼于重建乡土记忆,达成因 “爱乡”到“爱国”的目标。“让孩子们在传播者的言传身教中记住童谣,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建设文化自信,做一个‘有根’的幸福潮州娃。”
  如何开辟乡土教材编写新路子?必须运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方法,其中最有效的一种做法就是编写有趣的教材,推进潮汕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林朝虹说,选择以方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教材,让学习者倍感亲切,产生学习兴趣,引发与教材、与文本对话,让孩子们更好地关注自己脚下的一方水土,体会区域文化的魅力。而且,方言是民系文化的根,留住方言留住根,这样的乡土教育是根的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在陈平原、林伦伦、黄挺等教授带领下,2017年1月出版的广东省省编地方课程教材 《潮汕文化读本》小学一至六年级三册和初中全一册,构建了涵盖小学、初中的潮汕文化课程教材体系。以历史、语言、风俗、民情、文学、艺术为主体,兼及教育课本与文化读物,分小学、中学及成人三种,既接地气,又有高度,充满乡土气息、儿童趣味和文章魅力;2019年面世的《潮汕童谣绘本》更以图画突破地域界限,让教师可以在玩中教,让幼儿可以在玩中学,让承载着时代符号和成长记忆重新“活起来”,让童谣的表达“动起来”,让童谣的传承“乐起来”。
  童谣的“活”法,就是被不断传唱。《潮汕文化读本》、《潮汕童谣绘本》等,便是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编写优秀教材进校园,在传统文化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有意义且有效的“链接”的生动体现。
  在小学,以方言文化为主的“引入文体”的“教材型读本”的教材体系构建,和以重建乡土记忆为目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建构,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建立了“链接”。
  林朝虹介绍说,从课堂教学上看,文本对话与文化体验,构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文本对话与文化体验是乡土课堂必不可少的构成环节,两者可先后,也可同时进行。理想的“体验”是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能与对象互动,从而形成共情。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执教者能引导学生跟文本对话,并创设文化拓展环节,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真正实现乡土文化与受教育者的有效“链接”。
  近年来,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不断加强与我市部分幼儿园、小学合作,指导参与开展潮汕童谣课程建设、讲座等,结合不同区域文化及环境特色,帮助幼儿园通过研究实践“家、园、社区、儿童四位一体”的“童谣绘本”课程协作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推进童谣传承发展,实现将乡土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中的目标。
  师资培训的初心是点燃乡土教育的“星星之火”。“有了理想的教材,要构建理想的课堂教学,靠的是教师。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培训好师资,即便能走进校园成为师生阅读的书籍,也很难走进课堂。”林朝虹说,在“教材”与“课程”之间的师资提升培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一着。在方言式微、不少方言文化濒危的今天,以方言为主线的师资培训内容,对开展乡土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及时雨”。
  通过开展潮州市乡土文化教育研修班、中小学教育师资培训,邀请林伦伦教授讲授主要课程;邀请了省内外10多位专家学者开设了乡土主题的讲座和教育科研讲座等,以潮汕方言为主线兼及相关学科为培训内容,使受训者更新观念,增强知识与技能,点燃热爱乡土之情,自觉在中小学中开展乡土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成立了潮汕童谣教学“卓师班”,坚持教师专业化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综合教学技能的潮汕童谣教育教学人才,全力打造优秀潮汕童谣教师团队。
  “在教育资源上,通过高校与优质幼儿园课程资源共研、共建以及优质园的带动辐射,让更多幼儿园共享教育资源,从而提升幼儿园课程建构水平,是我市新一届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很想做好的一件事。”林朝虹如是说。
  她表示,接下来将按照课题整体规划,探索教育资源共享新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把传承潮汕童谣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让学生深入理解童谣蕴含的丰富内涵,不断丰富童谣的保护与传承途径,通过家庭的传承让它富有延续性,通过学校的教育让它富有教育性,通过社会各界媒体的渠道让它富有广泛传播性,以传统童谣作为重建乡土记忆的载体,推动童谣文化不断传承发展。


学校教育


培养卓越教师 传承方言文化



  “拥阿拥,拥金公……”“一二三,洗浴免穿衫……”2019年12月8日,在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举行的第二届潮汕文化教育研讨暨潮汕方言童谣教育成果交流会的会上,潮语童谣绘本首次公开亮相。这套潮语童谣绘本共有2套6册,编入了30个精美童谣绘本作品,首创性地配套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童声诵读音频,并附带游戏、手工、情景剧等指引。这6册童谣绘本围绕“乡土文化”分6个主题,适用于幼儿园课程,分别是小班的“开心童谣”和“可爱的家”,中班的“我的家乡”和“玩转童谣”,以及大班的“我爱潮文化”和“爱我中华”。这种符合孩子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且层层递进地建构童谣课程,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当前,我市部分幼儿园已与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合作,开设幼儿园潮汕童谣专题课程,让小朋友在朗朗上口、简单趣味的童谣学习中,激发方言学习兴趣,从而学会、学好潮汕方言。
  童谣声声启本真,传承潮韵学前人。师资队伍建设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为全力打造优秀潮汕童谣教师团队,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于2017年9月在学前教育专业成立了潮汕童谣教学“卓师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潮汕童谣教育教学人才,创新性地建构潮汕童谣任务驱动式卓越幼师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当地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020年度潮汕童谣教学“卓师班”由18级和19级共27名潮汕籍学生组成。该年度课程设置分为活动设计理论、模拟教学实训、幼儿园实践指导及素质拓展等四大课程模块,通过集中学习、幼儿园实训、集中研习、观摩考察和示范交流等教学形式,注重对学生实践经验的专业提升。学生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首先要经过该校内外专业教师的多次批改与试教,先后到意溪实验幼儿园、欢乐实验幼儿园、兰英第三幼儿园以及湘桥区中心幼儿园等幼儿园进行现场教学,参与教学观摩与研讨,再组织实践基地的园长和指导教师评课磨课,让学生对童谣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也有更准确的认识。
  “通过在学校学习,我从开始对潮汕童谣的知之甚少、不知道如何组织一个潮汕童谣活动的‘小白’,到如今能知晓约二十首潮汕童谣,还能够较好的开展潮汕童谣活动。”“卓师班”学生陈勇告诉记者,潮汕童谣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开始抓起。而不仅仅要靠学校,家庭和社区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我将从事幼教事业,在工作领域致力做好潮汕童谣的传承,为潮汕文化传承做贡献。”
  “作为潮汕地区的一种乡土文化,潮汕童谣大都是从旧时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里面蕴含着老辈人的思想理念及生活经验,但其中的内容有精华也有糟粕。”“卓师班”学生韦佳娜坦言,通过学校系统学习,她传承了潮汕童谣的“精华”,摈弃其“糟粕”,也让她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学会如何编写有关潮汕童谣的教案,以及如何更好地组织并开展潮汕童谣的教学活动。“目前,我市有不少幼儿园在进行潮汕童谣的教学活动,将来当我能够进入到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时,也会运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将潮汕童谣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对潮汕童谣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乐于诵唱潮汕童谣。”


相关新闻


潮汕童谣渐受年轻父母青睐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客鸟客客声,底人爱合阿奴做亲情……”提起这些耳熟能详的潮汕童谣,市民随口就能说上几句。近年来,潮汕童谣被广为传唱,也越来越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

  “天乌乌,擎支雨遮等阿姑。阿姑一下来,花篮掼红柿。一个乞阿李,一个乞阿奈。……”在枫溪区瓷兴路一小区里,市民吴女士抱着快一岁的女儿,给她唱起潮汕童谣。“从她8个月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给她念上几首。”吴女士特地在网上买了一套《潮汕童谣绘本》,闲暇时、哄孩子睡觉、喂奶时、给孩子洗澡时,总会给孩子读上几首。每当读的时候,孩子总会安静地听。“童谣绘本加上图画,配套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童声诵读音频,并附带游戏、手工、情景剧等指引,不仅孩子喜欢听,我们这些大人也觉得‘趣味绝’。”吴女士笑呵呵地说。
  市民林女士对童谣也怀有热忱。林女士的儿子今年两岁,常常自己咿咿呀呀念念有词。“我觉得引导小孩学潮州话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他童谣。念上几首让他感兴趣的童谣,对他的语言能力的提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林女士说,潮汕童谣朗朗上口,用念白的方式口口相传,词汇简单易懂,充满童真,孩子还可以从中了解到潮汕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培养对乡土的情感,对他的成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方言与方言童谣是乡土文化,是“根”的文化。“方言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我们与家乡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而随着经济社会、互联网迅猛发展,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潮汕童谣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市民徐先生认为,潮汕童谣在传播方式上需要继续推陈出新,融入可供持续发展的时代元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潮汕童谣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依靠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我认为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合力,让乡土文化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徐先生说。


我市三位80后到广州举办亲子课程

教“潮二代”认识潮语 学唱潮州歌谣


  “拥啊拥,拥金公,金公做老爹……”这首轻快的童谣,陪伴了无数潮人的童年时光。1月9日,一场主题为“潮语写有字,有字呾有话”的亲子活动在广州举办,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推广潮州文化,让在广州出生长大的“潮二代”以及热爱潮州文化的朋友近距离了解潮州,从而更加关注和推动潮州文化在外的发展。
  此次活动由三位来自潮州的80后——潮州音乐人郑皓丹(潮州阿舍)、资深媒体人林泓、潮汕文创日历策划人黄彦嘉联合发起,教导孩子认识潮语、学唱潮州歌谣等,还特别邀请国际少儿打击乐协会副会长、儿童打击乐启蒙专家李歌现场教学,把潮州人耳熟能详的童谣《拥啊拥》用打击乐的形式演奏出来,让孩子们在拍打节奏中了解本土文化。
  林泓介绍说,本次活动面向生活在广州的 “潮二代”。“这些孩子在广州出生长大,大的语言环境不是潮州话,但父母都希望他们会听、会讲纯正的潮州话。我们想构建一个潮语氛围,激发孩子们讲家乡话的热情和欲望,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许多热爱或者对潮州文化、潮州话感兴趣的外地人一起感受潮州话的魅力。” 她坦言,“潮二代”在广州出生长大,他们对于本土文化并没有太多认识。“语言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场活动选择了潮语为第一个切入点,帮助孩子深入了解潮州文化,引导他们认识本土文化,形成家乡归属感。”
  “活动得到了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他们也将持续支持我们的后续活动。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开发出潮州工艺、潮州小吃、潮州景点等主题的系列课程,以一种更大众化的方式去向大家,尤其是让下一代传播潮州文化。”对此,林泓信心满满。

本文转自“ 潮州日报”公众号


往期推荐:

饮食文化(音频)| 吴剑浩:“法酝必从吴浙至”——  潮州的姑苏香腐及其掌故三则(潮州府城腔)

潮汕文化(音频)|黄夏东:潮州儿童游戏三种(潮州府城话)

方言经典诵读(音频)|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潮州话,诵读:詹晓悦)

精彩|潮民俗,在潮乡——语言资源快讯公众号潮州民俗推文


本期编辑:张   旸

本期审读:张   旸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