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府文化 (音频)| 吕卓艺:广东音乐——鸟语花香中的哲学(广州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由于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






广





一首清新流畅的《雨打芭蕉》悠悠响起,或许脑海里会浮现这些场景,中山纪念碑和镇海楼矗立在越秀山上,火红的木棉花映衬着一段段属于南粤大地的历史;日光透过百年榕树,中山纪念堂的蓝色琉璃瓦显得熠熠耀眼;荔湾湖旁,老广们提着鸟笼,教着八哥说话;满洲窗下,八仙桌前,老饕们享受着一盅两件。

正如著名胡琴演奏家余其伟对广东音乐的总结:“传统的广东音乐没有很强的侵略性,也没有‘做官’的意识,是鸟语花香中的一种哲学。”




01 概况

广东音乐纪念馆 · 三稔厅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番禺沙湾“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四大天王”(吕文成、何大傻、尹自重、何浪萍)等,创作出一系列高质量的作品,可谓是广东音乐的黄金年代。代表曲目有《赛龙夺锦》,《步步高》,《平湖秋月》,《饿马摇铃》等。




02 五架头——软硬兼施



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早期与戏曲音乐所用乐器相同,由二弦、竹提胡、三弦、月琴、横箫等五件乐器组成,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与西方18世纪的室内乐有着类似的结构形式。到1920年后,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改用高胡为主要乐器,先后出现高胡、扬琴、秦琴的“三件头”和增加洞箫、椰胡的“五件头”,称为“软弓组合”。

有前辈曾形象地把“五架头”比喻为人的身体结构:高胡发肤(高胡就像人的皮肤,很容易发现和关注到它),扬琴搭骨(扬琴能像人体的骨架,让音乐结构清晰显现),秦琴筑筋(使音乐有结构感),椰胡充肌(椰胡的中低音频使音乐更丰满),箫笛绕脉(箫笛像血液一样,全身流通,使作品更加流畅)




03 特色乐器——喉管、椰胡



喉管,由管子发展而来,又称“竹管”。最初为广东街头小贩所用,20世纪20年代末期,应用在广东音乐,后来流行于两广地区。

由哨子,管身和喇叭口三个部分组成。它的哨子取材于芦苇,管身是用长茎竹、乌木、红木、杂木等材料制成,在广东地区因地制宜,管身材料采用竹子,由于价格低廉亲民,在粤语中称它为“扫把柄”。喉管的管身上开有七个音孔,管身下端装有薄铜片制成的喇叭口,起到扩大音量和装饰的作用。音色淳厚低沉,略带鼻音效果,显著地丰富了民族乐队的中音声部和低音声部。


椰胡,史称“潮提”,又称“小胡”。18世纪初,已出现于民间乐种潮州音乐中,20世纪20年代,又被广东小曲演奏吸收,并成为广东戏曲和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椰胡音箱用椰子壳制作,面蒙薄桐木板,背开5个出音孔,用小贝壳(或竹)做马,音色浑厚,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等省。




广东音乐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柔和委婉、清新绮丽的格调。在清朗明快的音乐中,我们可以窥见广府人生活的闲适淡定,其中是粤味的流转,也是南国的意趣盎然。



文案、音频作者 | 吕卓艺

本期编辑 | 吕卓艺

本期审读 | 黄夏东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图源网络 | 侵删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 扫码关注我们

-END-


往期推荐:

广府文化 | 钟媚:《粤剪粤童谣》后记
广府文化(音频) | 吕卓艺:广州话与粤剧行话【二】
广府文化 | 许结玲:水乡农谚:岭南农耕文化的象征符号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