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赵蓉晖:发挥高校语言政策在高级人才培养和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战略研究 Author 赵蓉晖
2021年第2期
高校语言政策
多人谈
文秋芳,陈坚林,柯安竹
赵蓉晖,高雪松,彭剑娥
本期嘉宾
赵蓉晖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发挥高校语言政策在高级人才培养和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领域,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责使命,始终都是培养高端人才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核心社会领域。其中的语言政策,不仅服务于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对民众的语言认知和社会语言生活等产生重要影响。这一领域的语言政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维度。
一、教学语言政策
教学语言(medium language)指开展(非语言类)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由于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业已完成中等教育且经过严格筛选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语言的选择上普遍采用国家主体语言(标准语),这是多语国家的普遍做法,即便在拥有地方官方语言的国家也基本如此。因此,掌握和使用国家主体语言,是教学语言政策的首要目标。
由于高等教育所具备的高端性和开放性特点,采用国际通用性语言(目前主要为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政策在众多国家广为施行。例如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20世纪下半叶就推出了众多全英文教学项目;我国则在2007年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推动全英文课程建设,目前已将此政策延伸到研究生教育层面;在以坚守法语地位闻名的法国,2013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也大幅度放宽了对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限制。将国际通用性语言用作专业教学的媒介语言,一方面可使师资配备、教学内容等直接利用更多海外资源,另一方面可作为培养学生外语能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同时还可成为吸引海外留学生、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手段。在施行这类政策的国家,虽然都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但政策大方向始终没有改变。
二、目标语言政策
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指通过语言学习需要掌握的语言。由于世界上的语言总数接近7千种,选择哪些语种来教授直接体现决策者对世界语言格局和语言价值的判断。其中,本国主体语言能力的专业化培养和应用,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对其他语言的选择,目前较通行的标准包括语言分布、政治价值、信息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等,往往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察和抉择。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高校的选择也有不同,例如我国最重要的两个专业外语人才培养基地中,北京外国语大学要开齐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百余种官方语言,体现我国对建交国的尊重,丰富国家语言人才的多样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则着力建设“战略语言”,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最急需的关键人才储备,开设的语种除常用外国语言外,还包括中亚和中东欧语言、重要的古文明语言(拉丁语、古希腊语、古英语、梵语、古典叙利亚语、巴列维语、古典纳瓦特语、阿卡德语、苏美尔语、古典希伯来语)等。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小语种热”不仅经常见诸报端,还推动了高等教育中的外语教育改革。一方面,非通用外语专业通过“绿色通道”享受特别优待,可以优惠条件优先选才;另一方面,公共外语教育中“英语独大”的现象开始有所改观。此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我国国际合作的不断拓展与深入,高等教育中作为目标语言的外语语种的多样性显著增加,不仅专业外语如此,公共外语教育也日趋多元,教育部关于大学公共外语多语种教育的政策即将出台。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是高端语言人才(涵盖本国语言和外国语言)的主要供给者,其语言政策相对比较宽容,以满足高等教育的社会使命为核心目标。这一领域的语言政策内涵十分丰富,还有不少内容值得研究与探讨。
· 专题研究约稿启事 ·
“语言与健康” “世界语言生活” “城乡语言变异研究” “华语与华语传承研究”文章来源于语言战略研究,作者赵蓉晖
本期编辑 | 方玥珵
本期审读 | 朱晓璨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