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常识(原声音频)丨赵元任 :第二讲 说清浊(上)【转发】

本文转载自“好古斎”公众号


(赵元任先生,1892-1982)



【主席、校长、所长、各位:

今天预备讲的这个题目是叫“说清浊”,这是个相当专门的一个题目,是音韵学里很要紧的一个题目。可是,从这个题目里研究的途径看起来,也不无对于一般的治学方法论上有相当的重要性,有值得多数人注意的地方,也曾经引起过傅孟真(按:即傅斯年,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先生很多的兴趣的一个题目。

“清”、“浊”这两个字当日常的语言里的用词那只是讲水啊或是其他液体的清浊,或是当抽象一点的形容词用作“清楚”的“清”、“污浊”的“浊”,或引申到更抽象的意义。这些用法嚜,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当然还不是学术上的名词。当学术上名词用的,清浊有音乐里跟音韵学里讲的两类的用法。前者相当的简单,后者在内容上、在用法的严格上都非常复杂,这就是这个讲演的主要的部分。

音乐里所讲的清浊最容易讲了,只需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完了。比方,宫商角徵羽,宫(Do)商(Re)角(Mi)徵(So)羽(La),宫(Do),这是宫,那么清宫,就是宫,那就是清宫,宫,就是宫,宫,这就是浊宫。所以在中国人乐书里、旧名词里,所谓清、浊,就是现在新名词所谓高音、低音,也说高一组低一组,清就是高,浊就是低。

在音韵学里,大致说起来,也是高的叫清、低的叫浊,这是很笼统的说法了。所以到底高多少、低多少,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低,怎么高法子、怎么低法子,要是细细地问,要是确确实实地解释起来,那就没有音乐里的清浊那么简单那么容易了。

但凡讨论一个或者一套名词的时候,得要分清楚三种不同的问题:一是这个名词在平常的语言文字里是当哪一种或者哪几种的讲法,就是讲的平常语言的习惯;第二,是这个名词在学术思想史上曾经有过哪些用法;第三,是从这个名词所引起的些学术问题分析起来究竟有些什么观念可以成立,然后再问一个或是几个几种不同的观念,应该用或是最好用哪些名词来代表哪些观念。这三个是不同的问题。

清浊这对名词在日常的用法刚才已经提过了,不必再讨论了。在音韵史上的用法,在音韵史的严格,起初是这个观念是非常浑浊的,后来才渐渐的澄清的。那么大致说起来可以分作切韵派跟韵镜派两种。

在这个《切韵》里,随他陆法言这个《切韵》的序里头,他说,“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fòu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底下再举一些别的例子。“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这个《切韵》这个书虽然本身是个很严格的一个学术性的书,可是序里头这几句序文,序文是有点很印象派的说法。

那么后来,宋朝这个陈彭年等撰的这个《大宋重修广韵》,其实就是《切韵》的一个扩充的同类的书。在那个卷五后头,那个附录,附录里有一段叫“辩四声轻清重浊法”,头一个“轻”是“轻重”的“轻”,第二个“清”是“清浊”的“清”,两个是同音的。辩四声轻清重浊法,那么这里头的分类跟《广韵》的本身的内容完全不相干的,这东西向来研究音韵的认为,大家认为是一笔糊涂账,简直是怎么算也算不清楚的。可这东西也不完全是瞎说八道,说句外国话,虽然像发了疯了,可是疯得有法子。

在北京大学五十年周年论文纪念集里头,有一篇唐兰写的《论唐末以前的“轻重”和hàn“清浊”》,民国37年出版的。里头得到以下的大致的倾向,大体上是前元音算清,后元音算浊,所谓前后就是舌、舌头的高的部分是偏前还是偏后,比方这个i、e算前,ɑ、o、u算后,那么大致说起来,开口算清,合口算浊,例如那个“机枪”的那个“枪”,古时候是[kʰiɑŋ]是清,那么“匡”,“匡正”那个“匡”,古时候是[kʰiuɑŋ],合口的,算浊;那么韵母里头从前论等韵的所谓的一二三四等,四等算清,一等算浊,比方“先人”的“先”跟三点水那个“清楚”的“清”是清,“先后”的“先”跟“青颜色”的“青”算浊。这好像照一般的看法,好像都,怎么能算一等呢?其实原来啊,大概更古的念法也许“先后”的“先”[sen]、“青年”的“青”[tsheŋ],是开口的,所以算是一等,算是浊。那么,又有人说是有的声母放上头,“知”是清,“照”是浊,“娘”是清,“日”是浊。所以这个里头、疯的里头,虽然是有法子,不过这个法子也就够疯了,那么以上是切韵派的清浊的用法。大半还是注意韵母的分类,与声母的关系很少的。

第二派所谓清浊的韵镜派。《韵镜》是宋初的著作,分清浊的观念,那么跟现代最通行的分法相近多了。那么在这个江永的《音学辨微》里头,江永是这个乾隆己卯年(1759),那个时候辨别的最清楚。过了差不多一百年,陈澧的《切韵考外篇》里头也是同样的说法。那么这一派的说法跟“切韵派”不同处就是清浊的名词用在这个声纽方面,就现在所谓的声母,而不在韵上,那么这个观点清楚多了。

那么为现在大家讨论方便些,我就得把这个后来人得到关于古音的推测,先提前说出来,举例,比较的对这个声音本身清楚一点。那么,照这一派人的说法,就是凡是p,t,k……这叫全清,凡是ph,th,kh……这叫次清,b,d,ɡ……这叫全浊,m,n,……,l这叫次浊,也叫轻浊。那么这个最后照现代语音学的分析说嚜,头一套p,t,k之类的是不送气不带音,第二套ph,th,kh是送气不带音,第三套b,d,ɡ是送气带音,最后m,n,ȵ或者是鼻音或者是边音,声音比较软一点的。那么在这个江、陈两氏刚才说的书里边他们特别强调,群母溪之浊,就是ɡh是kh的浊音,而不是k的浊音,而见无浊,就是k没有浊;定是透之浊,而端无浊,就是定是dh是th的浊音,端不送气的,不是浊音。那么这个关于送气不送气是附带的一条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清,就是不带音、发的是声带不颤动;浊是带音,声带在那颤动。

要是按声学来讲,那个清音,比方ph,s、f、h、ʃ,那一类的声音,是因为许多种很乱的频率不清不楚的声浪。而浊音因为声带在那发音,主要是声带里头发出来的是乐音,每秒有一定的次数,有清清楚楚的一条或者很少数的几条频率,那么这个我们反而叫做浊音。好像这个名词的用法刚刚又颠倒了,我们这种名词的习惯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没法给它改过来了。就像现在的书,在这个《辞海》里头,讲清浊的时候它就用这个,《辞海》这个书有些讲历史的东西不是注重历史上的严格,是注重实际的用法,特别对于语音学的名词,它就这么说:“凡气息发出成声时,不颤动声带者谓之清声,或无音声符;凡气息发出成声时,颤动声带者谓之浊,或带音声符。”那么这一条里头管这个清浊叫做声符有点问题,不过这个暂不管了。

刚才说这个名词的现在的用法好像从声学里讲是颠倒了,可从另一方面看,也并不颠倒,因为清音的频率虽然乱可是多半是高频率,都是每秒四五千、六七千之符(按:存疑),而浊音的频率多半是比较低的频率,每秒几百、二三千的样子。它那个基音还不上千,陪音是上千的,就是上千也不到五六千。古时候《韵镜》的作者甚至于江慎修(江永)、陈兰甫(陈澧),当然也没有高频率几千、低频率几百那些观点了。可是耳朵里听得出高的清、低的浊,这是人所共有的印象。所以不带音叫清、带音叫浊,是个很自然的叫法。可是唯其自然了,在观念上、在名词上就发生了不少的纠纷出来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往往有时候清声的字读高调,不但是声母那个里头共鸣的声浪是高频率的,它连全音节的那个元音也是念得比较高;浊声母的字读低调,整个儿的音节读低调,不单是声母读低,比方上海“东dōnɡ、通tōnɡ、同tónɡ”三个字,“东、通,同”,“同”它整个儿的,不但声母是这个浊,整个儿就低了;“答”、“塌”、“达”,“答复”的“答”,跟这个“一塌糊涂”的“塌”,“通达”的“达”,上海音念起来,这个应该念thə,用苏州音吧,ta,tha、dha,“通达”的“达”从前浊,就低了。那么这样子的结果,好些地方的平上去入四声,成了八声了,那么江永、江慎修就说,在他那个《音学辨微》(录音为《音韵阐shàn微》,口误)上:“平有清浊,上去入皆有清浊,合之凡八声。”那么这样一来啊,除掉声母有这个带音不带音,同时又附属着声调里头,分出这个高低来了。比方在现在的国语里头,天tiān,田tián,这个怎么会,从前这个浊音田tián,[diɛn]带音的怎么变成tián呢,一般的解释啊就是因为起头这个浊音d声带在那颤动,可是这个口还没有开,舌尖还顶住,声音闷在里头,它不能高,所以就根本这个频率就低了,等到这个iɑn韵母出来的时候,才能高到这个tiān那样子,因此,声调不是高频调,tiān是高平调,tián是因为中间有个diɛn,上去就变成tián。这个说法在这个初期从古时候用带音的声母到后来,初期变成两种调了,每个都变两个,可能有什么解释,到后来也不是这么回事了,到后来竟然成了两种平声了,它就自动随便在时间上、在地域上就变了。比方天津离北平那么近,拿天津的同样天tiān,田tián两个字,那个清的,古清的天tiān反而念得低,古浊的田tián反而念得高,天tiǎn、田tiān,清的念低,浊的念高。

那么再加上在江浙一带,所谓的吴语区域,太湖流域的方言,除掉声母本身的清浊,以后啊还有气流,比方说这个田字吧,dɦiɛ,“旁边”的“旁”,它这个声母出来这个元音,韵母来以前有个ɦ送气的,那个大家都认为是个浊流。所以先说的好像很清楚就是声纽的带音不带音,后来影响到调类的分歧,后来声母韵母之间这个气流是清的还是浊的,所以这个好像越弄越糊涂了,到底清浊是说什么呢?到底是在说声母呢?还是在说声调呢?还是在说声韵之间的气流呢?

各位对于历史的研究稍微有点经验的,大家都知道,在名词上头无所谓应该不应该,无所谓对不对,只有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名词当什么讲。那么,难道就没有进步了嚜?有啊,进步就在各种观念渐渐辨别清楚,各种名词渐渐的分化。比方音乐里头有高一组低一组的乐音,那么我们就用高一组低一组,就不一定用清浊这个名词。

语言里头,辅音有不带音带音两种发音方法,那么我们要是嫌这个名词太长,不带音带音,我们也可以规定,把这两种分辨方式就叫做清、浊,那么这是狭义的现在定的这个清就是不带音的意思、浊就是带音的意思。】




参考文献

赵元任. 语言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好古斎

本期审读 |  陈灵梓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语言常识(原声音频)丨赵元任 :第一讲 语言学跟跟语言学有关系的些问题(上)

语言常识(原声音频)丨赵元任 :第一讲 语言学跟跟语言学有关系的些问题(下)

学人 | 王力:怀念赵元任先生【转发】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