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 | 没有踏遍青山,何来不同凡响——庄初升教授小记【转发】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本文转载自《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公众号。
3
2
1
“学述”系列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0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倏忽间,中心至今已走过了20年岁月。这期间,在教育部社科司、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以及学界同仁的支持和鼓励下,中心成员沉潜向学,努力奋进,继承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等前辈的学术遗产,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发扬新的研究风格,商量旧学,培养新知,目前在汉语词汇史、中古近代汉语、敦煌语言文字、近代汉字、汉语历史语义及训诂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研究特色。
饮水思源。在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心各位教授发挥了重要作用。1930年代出生的祝鸿熹、黄金贵教授,1940年代出生的俞忠鑫教授,1950年代出生的颜洽茂、黄笑山、张涌泉、方一新、汪维辉、王云路教授,1960年代出生的许建平、池昌海、关长龙、彭利贞、庄初升教授,无不为中心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尽心尽责。职是之故,中心微信公众号推出“学述”系列,以显各位教授治学树人之成绩,谨表敬意云尔。
庄初升教授学述
文 | 吴春亮、刘泽鑫
庄初升,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行主任。兼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对客、粤、闽方言及粤北土话等南方方言音韵均有深入研究,也涉猎其他多种汉语方言。长期以来高度关注濒危汉语方言,广泛收集、整理和研究域外汉语方言文献。庄初升教授治学近30年,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文涉猎广泛、论述深刻、新见迭出,为学界同仁所称道。本文谨从治学经历、治学成绩与治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治学经历
庄初升教授(为免冗赘,下文省略“教授”),1968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平和县。1983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于龙溪师范学校四年制中师,1987年中师毕业后被保送进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本科期间,庄初升就对汉语语言学,特别是对方言学和音韵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二时就曾自学有关知识,撰写论文分析如何利用古音、闽南音与北京音的对应规律来辨正普通话的前后鼻音。本科期间李如龙先生虽然不曾给庄初升上过课,但李先生的有关论著对庄初升产生极大的影响。临近毕业时受到万波老师的鼓励,庄初升报考了李如龙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并被录取,由此走上了方言调查研究的学术道路。
1996年与李如龙教授(中)、林立芳教授(右)在新加坡参加国际会议
硕士研究生三年期间,李如龙先生只带了庄初升和严修鸿一届两个学生。在李如龙先生的悉心指导之下,庄初升系统学习了音韵学和方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广泛涉猎国内外语言学经典,特别是潜心阅读了一批有关双语双方言、语言接触和社会语言学的论著,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庄初升深知作为方言学者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因此他常与严修鸿结伴出行,深入福建双方言交界地区和多个方言岛开展田野调查。他们独立调查的第一个方言点是闽侯县青口镇的闽南方言岛。当时交通不便,经费匮乏,几十公里的路程都是依靠破旧的自行车,住宿则在当地村委会的桌椅上,吃饭也是有一餐没一餐的。他们对闽西南地区闽、客双方言的调查持续了三四十天之久,除了字词句记音,他们还对双方言交际情况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也查找了不少谱牒和史志,《漳属四县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双方言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发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4年12期全文复印)便是他们合作调查、研究的第一个成果。庄初升的硕士论文《双方言区方言相互影响的研究》以福建省双方言地区实地调查的语言材料作为基础,结合其他省区双方言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双方言的地理类型、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
庄初升的硕士学位论文(1994)
尔后,李如龙先生整合早前有关福建双方言调查的其他材料,与庄初升、严修鸿合作编成《福建双方言研究》一书,1995年由香港汉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有关双方言调查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现在看来还不乏新意。
李如龙、庄初升、严修鸿《福建双方言研究》
香港:汉学出版社,1995
庄初升曾在《粤北土话音韵研究》的后记中写道:“记得在一次课上,李老师以粤北韶关城区的土话为例,说明中间嵌有喉塞音[ʔ]的音节,是汉语方言中一种很有特色的音节。当时,我有点儿不敢相信天底下竟有这么古怪的方言。1993年秋天,在福建龙岩参加首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期间,我有幸认识了林立芳教授,得有机会向他请教粤北土话乃至粤北方言的一般情况,自此以后我对粤北土话更为向往。”199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庄初升因为向往粤北地区的各种土话,也因为受到林立芳先生的感召来到韶关大学(现韶关学院)任教。粤北地处粤、赣、湘、桂的结合部,汉语方言十分复杂。除了广泛分布的客家方言外,还有归属未明的各种土话及粤方言、闽南方言岛和西南官话。从1994年到2005年十余年间,庄初升对粤北地区的多种方言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独立或合作发表了《乐昌市塔头坝方言音系》《韶关市近郊“虱婆声”的初步研究》《韶关市郊石陂村语言生活的调查》《粤北地区汉语方言概况》《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粤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类型》《曲江县白沙镇大村土话的小称变音》《连州市丰阳土话的音韵特点》《粤北土话及其他汉语方言表“孵化”义的词源》等论文,1995年还与林立芳教授合作出版了《南雄珠玑方言志》一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起庄初升还多次应张双庆教授的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合作出版了《香港新界方言》《乐昌土话研究》《连州土话研究》等著作。
林立芳、庄初升《南雄珠玑方言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1997年9月,庄初升考入暨南大学,师从李如龙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前期已有相当的积累,加之读博之后不断的调查、补充,他的博士论文《粤北土话音韵研究》以24个方言点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基本依据,通过纵横比较,基本弄清了粤北土话内部声母、韵母、声调和变音的共时类型、历时演变以及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为粤北土话的分区和定性提供科学的依据。李如龙先生在该书序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完成这样的工程没有踏遍青山的精神,没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是一定办不到的”“其耕耘可谓不辞辛苦,其精神可谓锲而不舍,其成功也是不同凡响的”。
2000年庄初升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
2004年8月,庄初升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2007年1月被聘为教授,并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此后,他的研究重点逐渐由粤北土话转向客家方言与域外汉语方言文献,曾先后于2007年与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立项(后均以优秀等级结项);于2014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课题名称为“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同时,他还积极投身于南方濒危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先后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及方言调查报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2008年夏庄初升(中间)带领研究生在连南石蛤塘调查土话
2019年6月,庄初升被聘为文科领军人才,入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20年,庄初升牵头申报并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项目“贵州南部布依族居住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及推广对策研究”,以及浙江省哲社科领军人才培育专项课题重大项目“吴、闽、徽语音像资源语料库建设与综合比较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庄初升还不断尝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近年受广东汉剧院的委托承担了广东汉剧音韵规范化的课题,对早期汉剧传统戏的录音资料进行听辨、记音与归纳,编制出韵辙和韵谱,出版之后将作为广东汉剧演员舞台唱念的标准化依据。两年来,他还发表了《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崽”的类型及其演变》《湘、赣方言与“儿子”义名词相关的后缀》《一些边界方言名词后缀“子”“崽”“儿”的来源》等系列论文,全面、系统地讨论了湘、赣、客家方言名词后缀的类型和来源问题,极具启发意义。
2
治学成绩
纵观庄初升近30年的治学历程,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领域。
(一)关于客家方言与粤北土话的调查研究
在汉语方言学领域,客家方言和粤北土话都是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的方言,包括客家方言的内涵和外延、粤北土话与周边其他方言的历史关系和现实联系等在内的许多基本的学术问题都亟待解决。
庄初升是国内外从事客家方言和粤北土话调查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庄初升从读硕士研究生起就开始调查研究客家方言,于90年代发表的《漳属四县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双方言区》《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等论文至今都还有人在引用,如著名历史学家谢重光教授就曾全文引用《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到《福建客家》一书中。1994年之后庄初升在粤北韶关工作了11年,对分布在粤北地区的一群归属未明的“神秘”土话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其博士论文《粤北土话音韵研究》成为研究粤、湘、桂三省区土话、平话的经典性著作,也是研究客赣方言的重要参考文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书有关雄州片土话的定性,已被《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2012)所采纳。时至今天,粤北土话区已经成为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一块热土。
庄初升《粤北土话音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近些年来庄初升有关客家方言和粤北土话的系列论文如《湘南桂北三种土话平话中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与否的性质》《广东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保留阳上调的龙川县大塘村客家方言》《成都泰兴客家方言古浊去字的今读及相关问题》《客家方言及其他东南方言的唇化软腭音声母》《南方方言古晓组合口字唇化的动因再探》《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崽”的类型及其演变》《客家方言中没有u韵母的类型及相关问题》等,对粤北土话与客赣方言的关系、客家方言的区别性特征、客家方言的界定及分区等重要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多次被著名语言学家柯蔚南(W. South Coblin)、秋谷裕幸等所引用,柯蔚南教授还曾发表论文进行高度的评价。庄初升的专著《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在出版之前就已经为许多学者所熟知,该书对新界客家方言作了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它的成功范式体现了三个结合,即田野调查和文献挖掘相结合,传统方法和计算机语料库技术相结合,共时描写和历时考察相结合,“是迄今为止研究客家方言史的最好成果”(李如龙教授评价)。庄初升有关新界客家方言调查研究的系列成果,悉数被著名语言学家曹茜蕾(Hilary Chappell)和柯理思(Christine Lamarre)合著的A Grammar and Lexicon of Hakka, Historical Materials from the Basel Mission Library(2005)一书列为参考文献。论文《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崽”的类型及其演变》发表在《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发表不久后就被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2019年柯理思教授还在日本发表的一篇长文中高度评价了庄初升的客家方言文献研究成果。另外,庄初升有关客家方言历史形成和现实分区的成果,2012年还被镌刻成几平方米的铜板,永久地铺设在福建宁化客家祖地的客家史诗铜镂甬道上,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庄初升2016年在广州主持召开第十二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并主编出版论文集。2017年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专访《有序推动客家方言语料库建设——访中山大学华南语言资源与方言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庄初升》。庄初升有信心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未来几年内建成体量最大、语料最新的客家方言有声语料库和客家方言历史文献语料库(网络数据库),并据此进行大面积的综合比较研究,产生一批标志性的成果,提升客家方言调查研究的整体水平。
(二)关于汉语濒危方言与方言文化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岛属于“语言飞地”,岛方言都是濒危汉语方言,性质上与濒危语言毫无二致。庄初升是国内较早从事方言岛调查研究的学者,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系列成果,如《试论汉语方言岛》《论客家方言岛》《论闽南方言岛》到今天还有人在引用。特别是《试论汉语方言岛》一文,已经成为汉语方言岛研究、濒危方言研究、语言生态研究、语言资源研究等领域的经典作品。
庄初升实际负责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岭南濒危方言研究”的研究工作,分别在广州和吉首主持召开两次全国性的濒危汉语方言学术研讨会,并主编出版《濒危汉语方言研究》。有关湘西濒危方言乡话的研究成果《湘西乡话中古知组读如端组的类型和性质》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其他重要的论文还有《岭南地区水上居民(疍家)的方言》《贺州铺门方言的浊塞音声母》《连州“四会声”中古精庄知章组今读的类型和层次》等。
2016年起,庄初升被教育部语信司聘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担任濒危方言项目的负责人,指导和管理福建、广东、海南和澳门等省区的濒危方言调查研究工作。2020年,庄初升被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庄初升等的专著《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就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濒危方言调查项目的成果之一,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濒危语言志》的一种,该书出版不久即获得很高的评价,入选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光明日报》2017年2月14日发表了《发现乡音里的中国——语言资源调查背后的故事》一文,报道包括庄初升在内的多位语保人的事迹。
庄初升、丁沾沾《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商务印书馆,2019
2014年起庄初升还承担东莞市、深圳市有关部门委托项目“东莞方言档案的建立”“东莞南城方言档案的建立”和“大浪客家方言采集及大浪方言志编写”,至今都已基本完成,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东莞方言档案的建立”有两个成果,一个是建立了东莞方言有声数据库;一个是编写了超过150万字的《东莞方言调查报告》,今年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庄初升还非常重视方言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广州方言民俗图典》是“中国方言民俗文化图典第一辑”的一种,出版以来集体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北京大学王洪君教授在《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3期发表书评《抢救方言与抢救地方风俗文化——〈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读后》,对包括《广州方言民俗图典》在内的这套书给予很高的评价。
庄初升等《广州方言民俗图典》语文出版社,2014
2017年庄初升在《方言》发表《濒危汉语方言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是国内第一个系统阐述濒危汉语方言与非遗保护之关系的理论成果;在《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方言保护需“防患于未然”》一文,也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有关方言保护问题的采访,该报用较长篇幅进行报道;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专访,记者发表了《方言研究要甘坐冷板凳——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庄初升》一文。2018年9月,庄初升应邀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长沙联合主办的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见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的诞生。总之,庄初升在濒危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和方言文化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国内外该领域重要的专家。
(三)关于域外汉语方言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
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汉学家编写汉语方言文献资料尽管大多不是出于语言科学的目的,但都是使用语言科学的方法进行描写和分析,其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都很高。时至今天,这些文献都成为我们研究几百多年前一些汉语方言的语言面貌和书写传统的最有价值的资料。
二十几年来,庄初升到海外多个图书馆、档案馆进行广泛搜集,获得了上百种早期西方传教士、汉学家编写、出版的汉语方言文献,多种文献学界未曾有人做过整理和研究,如1912年荷兰汉学家范德斯达特(P.A.Van de Stadt)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的Hakka-woordenboek(《客家词典》)。庄初升利用上述文献研究早期客、闽、粤方言及南方官话,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总结出比较成功的研究经验和范式,除了上述《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之外,还有《19世纪美部会、圣公会传教士与闽北方言研究》《19世纪以来潮汕方言的罗马字拼音方案》《早期荷兰人编印的两种印尼客家方言文献》《传教士西南官话文献的罗马字拼音方案》《19世纪上半叶新教传教士的官话罗马字拼音方案》等。《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及发表在《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语言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等刊物上的系列论文是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结项鉴定为优秀等级,尔后获得广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这些成果利用基督教巴色会的客家方言文献,结合田野调查材料研究一百多年来香港新界一带客家方言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庄初升作为负责人所承担的另一些相关课题,如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南方明清汉语研究”的子课题已经结项,2019年作为主编之一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基于域外文献的南方汉语研究论集》。该书收录了利用域外汉语文献对早期粤语、闽语、客家方言、吴语及南方官话进行研究的一些代表性成果。作者除了中国大陆学者,还有10位外国学者以及6位中国香港籍学者。该书是一本体现该研究领域国际水平的论文汇编。
庄初升、黄婷婷《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庄初升还利用南方多种早期域外汉语方言文献,对南方方言音韵史进行比较研究,如《南方方言古晓组合口字唇化的动因再探》一文2017年发表于《中国语文》,利用美国传教士睦礼逊(W.T.Morrison)《宁波方言字语汇解》(An Angle-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Ningpo Dialect,1876)等十几种早期域外汉语方言文献,证明早期南方方言中也存在唇化软腭擦音声母[xv、ɣv]或[xw、ɣw](多数南方方言喉化为[hv、ɦv]或[hw、ɦw]),而正是[v]或[w]这类形容性的唇化成分,才是声母[x、ɣ]最终唇化为[f、v]等的真正动因。这篇论文解决了方言音韵学界多年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庄初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末以来西方人创制的汉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研究”已于2019年结项,也获得优秀等级,最终成果《明末以来汉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研究》超过30万字,是利用超过一百种的域外珍藏汉语方言罗马字文献研究汉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历史源流的集大成者,获得鉴定专家很高的评价。未来假以一定的时日进行补充、修改将正式出版。
3
治学理念
庄初升在近30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始终保持一位方言学者的初心,秉持“扎根田野、博采众长”的治学理念,做到科教结合、教学相长。本文谨略陈见闻,并对庄初升的治学理念加以评述,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扎根田野
庄初升硕士期间就开始深入田野进行调查,迄今数十年来走南闯北,冷暖备尝。可以说,田野调查是他学术历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他学术生命中最为充沛的动力。他承担的课题几乎都涉及田野调查,他撰写的多数论文也都有来自田野调查的灵感。他坚信调查经历越多,感性体验越丰富,很多语言学理论问题才能深刻理解。此外,他还认为只有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老师教起课来才可能得心应手、全盘皆活,学生也才不至于读死书。庄初升的课堂历来深受学生欢迎,旁听的学生一多有时教室的过道都坐满了旁听的学生。
多年来,庄初升一直坚持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实践。以今年为例,庄初升已经先后带领学生调查过粤东平远、蕉岭一带的客家方言,贵州望谟、湖南湘西的西南官话,以及浙江象山、北仑等地的吴方言。最近,他还在广东梅州调查了泰国归来的客家华侨。他的方言调查课也先后邀请了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当发音人,学生因此得以接触不同类型的方言,对各大方言区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庄初升、李旭平教授带领浙大的博士后和学生在浙江象山调查
庄初升总是手把手教学生调查方言。无论是听音记音、识别语图、归纳音系还是考求本字,他总会不失时宜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了直观的方言材料与感性认识,学生们在这种充满乐趣的“流动课堂”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就变得十分牢固,应变思考能力也不断提高,即不仅深刻体会到语言这个大千世界的复杂多变,而且也对书本上的各种语言学理论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有时庄初升还会指定学生执笔实操,他则在旁观察指导,遇到记音分歧就相互切磋,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庄初升教授(右一)指导学生在贵州望谟县调查布依语和西南官话
庄初升认为田野调查不仅能够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能磨炼意志。如何入乡随俗,如何让发音人主动配合,如何与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发音人相处,这些都是学生在校园里不可能碰到的问题。庄初升的求学年代交通、生活不便,如今硬件条件显著改善,许多调查在酒店就能完成,但是工作强度并没有减轻,因此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博采众长
庄初升反对“画地为牢”,强调治学首先要“博”,要有一定的“面”,才能回归“精”。这里“博”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学领域的“博”,即一名方言学者不仅要精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也要对语言学其他领域永葆一颗好奇心并尽可能去接触和了解。他自己多年来对客家方言与粤北土话关注较多,但是对其他方言也都有所涉猎,闽、粤、湘、赣方言和官话都有成果发表;虽然学术专长是方言音韵,但也写过词汇、语法方面的论文;虽然自认为是一个传统的方言工作者,但一直倡导实验研究和地理语言学的方法。他认为教学上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广博的内容与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激发不同的学生找到各自感兴趣的方向。如果一名学者一辈子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恐怕很难把课上好。二是人文社科方面的“博”。方言学不全是书斋里的学问,它带有强烈的社会学科特征,比如问卷、访谈、隐匿观察等本来就属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早期美国从事印第安土著语言调查的学者如博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既是语言学家,同时也是人类学家。
庄初升坚信“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多年来无私地将自己调查的方言材料与收集的域外珍贵文献分享给学界同仁。比如他给研究生开设《历史语言学》课程,便将自己多年收集的百余种域外方言文献全部上传教学网站供大家下载。
庄初升主张当代人文学者应当适当参与社会活动,主动向公众发出业界声音。具体而言,作为方言学者不仅要做好学问,还要积极倡导全社会保护语言资源的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参与“广东汉剧音韵规范化”的课题,积极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直到最近,他还接受《南方都市报》的专访,就粤北土话及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发表看法。
庄初升教授简介
庄初升,1968年1月生,福建平和人,文学博士,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常务理事。现任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行主任。教学之余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的田野调查和域外汉语方言文献的搜集、整理,对客、闽、粤方言及粤北土话音韵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其他汉语方言也有所涉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已出版《粤北土话音韵研究》《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广州方言民俗图典》《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等著作多部,在海内外专业期刊、集刊发表论文约80篇。
本期编辑 | 杜芊
本期审读 | 杜芊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活动【转发】学术探论 | 侯兴泉:粤语咸山开一主元音的今读类型及其成因
学术探论 | 张静芬:广东云澳闽南方言特殊的“乞伊”结构(上)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意愿,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