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后记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2-12-22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的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本书是在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当时的答辩委员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选题有意义,材料扎实,方法可取”、“新见迭出”,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个别特征词的释义有待商榷”。博士毕业时,笔者非常不忍心地婉拒导师希望我留在厦门大学的心意,回到客家方言的代表点梅州(梅县),在嘉应学院中文系(文学院)任教。此后,利用地缘优势,笔者对博士论文中的一些内容和相关问题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不少论文,主要有:《从外区罕见词看客家方言的“山话”特性》(《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方言词来源分类初探——以客家方言为例》(合作)(《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略论粤中客家地区“蛇话”的性质及得名缘由》(《客家研究辑刊》2003年第2期)、《“子变”补说》(合作)(《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从客方言词看客家民系的来源和层次》(《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2期)、《客家“山居稻作”文化及相关文化事象》(《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家方言本字举例》(《中国语学研究·开篇》24期,2005年)、《客家方言本字举例(续)》(合作)(《中国语学研究·开篇》25期,2006年)、《梅县方言的几个语音变例-兼谈几个相关的本字》(合作)(《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论客家方言“嫲”的语源》(《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客家方言部分本字考》(《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从词汇看大本营地区客家方言的分片》(《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梅县方言入声韵本字考辨》(合作)(《方言》2008年第3期)、《客赣方言中的古楚语词》(《农业考古》2009年3期)、《南方方言保留鱼部古读的几个本字-从客家方言说起》(合作)(《语言研究》2010年第4期)。对毕业论文中的一些错漏,也作了修改。

在十多年的客家方言特征词的思考中,有几点体会:1.一方面,方言特征词的范围不能太狭窄,不能将“方言特征词”理解为方言区独有词语,这样的词语太少,难以看出问题,而且这样的特征词有危险,一旦外区方言发现用例,其“特征词”地位难保;另一方面,方言特征词范围也不能太宽泛,不能把各方言区普遍可见的方言词都纳人,这样的词语不具备区别特征。方言特征词的范围应该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取一个不严不宽的范围比较妥当。2.方言特征词的提取应该是从方言区的中心区域、典型区域提取,而不应该从方言区的边缘区域、变异区域提取,这样才能保证所提取特征词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客家方言为例,客家方言特征词应该从客家方言的中心区域即客家大本营区提取,而不应该从边缘区域的广西、湖南、四川、香港等地的客家方言提取。边缘区的客家方言显然会有较大的变异,不能作为典型代表。3.方言特征词应该经过较为严格的筛选,最好有明确的数量统计。4.提取后的方言特征词最好能够用方言进行验证。笔者基本上是按照这些理念写作和修改书稿(博士论文)的。

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提取的客家方言特征词,得到不少方言研究者的关注,有的学者用它来检验外围客家方言(例如台湾客家方言)或者有争议的方言(例如惠州方言),得出了值得肯定的结论,令人欣慰。

在书稿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李如龙教授。他高瞻远瞩,提出了方言特征词理论,并悉心指导我们对母语的特征词进行研究。没有他的指导,不可能有这部书稿的问世。先生还拨冗赐序,对学生多有鞭策和鼓励。师恩如山,没齿难忘。

另外也要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陈昌仪教授(南昌大学),正是靠他的引导,我才能进入方言学的殿堂。先生对我的教育,让我铭记终生。

我博士后合作导师黄华新教授(浙江大学),也给了我许多指导,特别是给了我认知语言学的启迪,使我在研究过程中思路更宽广,在此深表谢忱!

张双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邓晓华教授(厦门大学)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为本书的出版鼎力推荐,笔者在此一并致谢!

此外,笔者对本书的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和责任编辑余桂林兄,也说声“谢谢”。对于他们的厚爱与帮助,本人铭记于心。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书中定有不少错误,恳请同行专家、学者不吝指正!笔者定当感激。

温昌衍谨记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温昌衍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一版



本期编辑丨曾茂华

本期审读丨曾茂华

责任编辑丨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资料 | 甘于恩:《粤语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凡例

方言与美食(音频)| 郑璟飒:食饼筒(浙江台州椒江话)

方言与文化(音频)|李芝晓:围龙屋匾额里的客家文化(上)(大埔三河坝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上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