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皖北风物(音频)| 邓杰:柳编——指尖上的文明“薪火”(安徽阜阳话)【重发】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1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谅解!






🍊

Nice to meet you on Thursday.

/////////////////













🍊

01


 阜南和临泉都是阜阳下的县。


  当发现阜南是“中国柳编之都”的时候,我瞬时想起了儿时夏天,穿堂而过的风和在堂中席地而坐时身下铺的凉席。


  很多旧时所见都蒸发在了风景氤氲的记忆深处,但一些声音却好似离我更近一分。时空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无意记得的一件事,却在十多年后落在过去与现在的交错点上。



  


🍊

02


  三奶奶说这张凉席是自己编的,在早些年日子更苦的时候,大家还会拿自己编的凉席到街上去卖。


  儿时不懂得手艺需得传承方好避免它在代代交替中渐渐消失。但当时闻言心中牵动轻谧,好似春风与春草相遇时的轻微触碰。虽有一丝低落情绪闪过,但那时根本辨不清也不会细想是什么。


  我趴下凑近看那凉席,横横竖竖,交错之间便编织成了如今这样一张紧实好用的东西,像魔法,太厉害了!我问三奶奶是怎么编的呀,她随手揪断几根木门槛边上的扁条状的草来演示给我看。


  那段时间我一直沉迷于此,我也意识到我编不成一张小型草席子,因为不知如何收边,稍微一动便会散开。但依旧乐此不疲,田边的这种草也不知道被我糟蹋了多少。童年结束了,“编席”也就永远的留在了那个夏天。






🍊

03


  阜南和临泉竟如此近,当时那片儿可能都有这样“编筐打篓,养家糊口”吧,虽然我们县远不如阜南专精。
 

据文献所载,洪淮两岸有滩涂湿地,自然生长着大片喜湿之柳。柳制品之兴起缘于十七世纪末。明末清初,柳编业兴旺。据明正德《颖州志》记载:“淮濛盛产水荆(注:当时把杞柳称为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



  

  

  阜南柳编历史悠久,其编织所用的杞柳种植历史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阜南人不仅自清代初期便凭借编织技术精湛、产品样式考究大方,而让产品远销苏、浙等地。更是在时代更迭中,抓住机遇,几次改良,将原本价格低廉的柳编产品变成了观赏性、实用性兼具的工艺制品。如今,也已经采用了流水线式的工作形式。


  阜南人不仅靠手工技术脱贫致富,还在一横一竖的编织中,用指尖传递了文明的“薪火”。

 

2001年,阜南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阜南柳编工艺品编织技术被列入安徽省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国家工艺品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乡”的称号。







 时间逼视着众生的眼眸,一天,两天,两年,十年……曾经的手艺人苍老了,迟缓了。


 随着时代发展,世间道路愈加繁多,交错纵横,很难有人不为所动,新一代年轻人纷纷远离家乡,闻风而至,指尖的文明之光也渐趋黯淡。

  愿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能成为名缰利锁中脱中独步的逸士,用传统的手艺,编织出现代化的产品,让指尖上的文明“薪火”得以传承。



( 方言点:安徽阜阳 )





🍊

  一起传承中华文明  

◂谢谢阅读▸


本期作者:邓杰

本期审读:李硕

责任编辑:甘于恩

音频:邓杰

方言点: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地址: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齐鲁风物(音频)| 高策:博兴柳编(山东滨海话)

说说咱的家乡话(音频)|王怡美:方言独家记忆(河南郑州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罗琳:宅家小零食之灯影牛肉(重庆话)

方言与景点(音频)| 胖丁:金陵第一街——高淳老街(江苏高淳城区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