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义 | 甘于恩:闽粤文化碰撞下的广东闽方言(中)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0

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我们!


第三节  闽南方言的基本特征


一、闽南片的共同语言特点

根据周长楫(2017),闽南片有以下显著的共同点:一是都有[b- l- g-]三个浊音声母;二是一般都没有撮口呼韵母;三是古泥、日、疑三母有些字的白读音是[h-]声母,如“年、箬、耳、蚁”等;四是把“丈夫”、“妻子”分别叫“翁”、“某”,把“今天”叫“今仔日”,“自己”叫“家己”, 等等。以上几条只有个别地点有些例外。


二、闽南话的分片特点

闽南片分为泉漳、大田、潮汕、浙东南、赣东北等五个小片(也有把雷琼片列为闽南的小片)。下面简略说说各个小片的主要特点。

①泉漳小片的重要特点是有[-m,-n,-ŋ]三套鼻辅音韵尾和[-p, -t,-k,- ʔ]四套入声韵尾,只有龙岩话例外,它没有[-ʔ]韵尾。

②大田小片的重要特点,一是只有一个鼻音韵尾[-ŋ],所以“添” thiaŋ33 、“电”tiaŋ31 、“亮”liaŋ31 三字的韵尾都相同。二是古浊音声母去声的一部分字归入阴平调,如“样” iŋ33 ,“殿”tiaŋ33 ,“县”kuŋ33,等等。三是有一些基本词吸收闽语临近其他片的说法,如把 “狗”叫“犬”,把“猪”叫“狶”,用的是闽东片的词,把“玩”叫“嬉”,用的是闽中、闽北片的词。

③潮汕小片的重要特点,一是有[-oi(鞋)、-oih(八)、-o)i(闲)、-ue)(关)]等韵母二是有些前、后鼻音韵尾合并为[-ŋ /-k],如安=翁 aŋ 33 ,结=角 kak2 ,“慢”读 bueŋ 35 ,“欢”读 hueŋ 33 ,等等。三是有不少字在闽南片其他小片不读鼻化韵母,而在潮汕小片读鼻化韵母,如“虎”读 hou~53,“幼”读iu~213 ,“爱”读 ãi213 ,等等。四是有8个声调。古平、上、去、入 四声依清浊声母之不同各分为阴阳两个调类。五是有自己特有的词语。如:壁虎叫“胡蝇虎”hou55siŋ55 hou~53,玉米叫“幼美人”iu~213mui53ziŋ55,故意叫“专爱” tsueŋ33 ãi213,等。

④浙东南小片最重要的特点是部分鼻音韵尾合并和入声消失。以苍南县城灵溪镇的闽南话为例,鼻音韵尾[-m]合并到[-n],如“兰=南[lan24],亲=深 [tshin44],见=剑[kian11],年轻人则[-n]尾合并到[-ŋ]尾,只剩下一个[-ŋ]尾。如“亲=深=清[tshi ŋ 44]”;没有入声,古清入归阴上,古浊入归阳平,如“止=接 [tsi53],池=碟 [ti24] ,色 [sie53],十[sie24]”,等等。

⑤赣东北小片最重要的特点,以广丰县枧底镇铜山村话为例,一是7个声调,平、上、入声分阴阳,去声不分阴阳,“四=示”。二是鼻音韵尾只有[-n 、-ŋ]两个,泉漳小片读[-ŋ]尾的部分字也读[-n]尾,如“谈、班、红”的韵母都读[-an]。三是入声只有一个塞音韵尾[-Ɂ]四是吸收了赣东北吴语与赣语的一些词语,如“推板(差、相差)”、“总成(推荐、建议;照顾生意)”,“大细姨丈(连襟)”, “漂亮”除说“清气”外,也说“清简”。

(胡松柏等著: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




第四节  广东两大闽南方言文化




一、潮汕方言文化

(一)潮汕方言的系属和分布

潮汕方言指广东省东部地区通行的闽南方言,方言学也因其地理所在而称为粤东闽语,俗称潮语或潮州话,为广东省三大方言之一。

1.1  潮汕方言的系属

从语言特点和历史渊源来看,潮汕方言是从福建闽语分化出来的,与厦(门)、漳(州)、泉(州)等处方言关系较为密切,同属闽南方言。考古学家在粤东和福建境内发现大量的浮滨文化遗迹,所谓浮滨文化,是指“分布于粤东、闽南区域内的一处以长颈大口尊、圈足豆、带流壶等釉陶器与直内戈、三角矛、凹刃锛等石器和少数几种青铜工具兵器为基本组合的考古学文化。是南方地区中受到中原商周文化强烈影响的早期青铜文化。”《潮汕史》从考古学的角度认为:“浮滨文化遗存主要于粤东的榕江、韩江与闽南的九龙江、晋江等四个流域。刚好与现代闽南语系(福佬民系)分布的区域相同。”从文化遗址的考证上可以证明潮汕人的祖先与福建闽南人的祖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粤东一些流行的熟语典故亦可印证这一点,如“澄海无客,大埔无福”,“潮州福建祖”,潮汕有些地方仍把桌子叫做“床”(如书桌称为“写字床”)亦与闽语的莆仙话相同。历史学家黄挺在《潮汕文化源流》一书中说:宋元时期闽文化影响本区,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闽人出仕潮州,在本地培育了邹鲁之风”,“二是闽人移居潮州,使本区风俗与闽南趋于一致”(P57-61)。

虽然潮汕方言与福建厦漳泉地区的方言同属于闽南语系,但珠江流域的南越文化对潮汕方言和文化产生的作用不可低估。潮汕地区古代居住着被称为“南蛮”的少数民族,其中的僚人在隋唐之际还未与汉人完全融合,后来北来的移民在与蛮僚的竞争中,推动了本地区的民族融合,僚人逐渐演变为后来的畲族,像宋元时期潮州城还有畲语通行。南越文化的影响,也使粤东闽语具有一些与福建闽语不同的特色。


1.2  潮汕方言的分布

根据地域的差异,可以把潮汕方言分为汕头片(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澄海、饶平、南澳等地)、潮普片(包括潮阳、普宁、惠来等地)、陆海片(包括汕尾、陆丰、海丰等地)三小片。在潮汕地区,揭西的河婆镇以北主要是客闽双方言区,揭阳的玉湖、龙尾、新亨、桂岭、白塔,饶平的新丰、三饶、东山、渔村镇,潮阳南部的大南山和北部的小北山小部分地区,惠来的青山乡、葵潭镇,普宁的石牌镇也是客闽双方言区;而汕尾基本是闽粤双方言区;饶平、海陆丰、陆河某些地区基本讲客家话。


(二)潮汕方言与闽语的关系

2.1  潮汕方言与闽语的关系

潮汕方言与闽语(闽南话)的关系,是一个看似分明实则复杂的理论问题。学术界根据历史和语言本身的证据,一般认为闽语与潮汕话具有源流的关系(李新魁 1994)。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一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潮汕方言跟福建闽南话相比,的确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异处,尤其是声调的调值以及一些特殊的地名,显示早期闽语即可能是一种多层次叠加的系统。无论如何,潮汕方言与福建闽语共有的一些特点,则反映了这两处闽语对较早期汉语(中古以前)的共同传承,表明它们都有一个较一致的源头,这是没有疑义的。这些特点包括:

1、非、敷、奉母白读与本土闽语一样,读双唇塞音p、ph。如潮州“分”[puŋ33]、“蜂”[ phaŋ33 ]、“肥”[ pui55 ]。

2、古知、彻、澄白读与闽语一样,读塞音t、t‘。如潮州“猪”[ tµ33 ]、“超”[t‘iau33]、

“茶”[te55]。

3、匣母口语中有读k、0的现象,典型例字集中在“猴滑鞋”上,这也与闽语读法一致。如潮州“猴”[kau55]、“鞋”[oi55]。

4、古擦音心、邪、书、禅母字口语中读为塞擦音,典型例字集中在“笑生深手树”的白读上。

5、以母跟闽语一样有读擦音或塞擦音的情况,典型例字为“蝇痒”。

6、章组字有读k、kh的现象,如潮州“枝”[ki33]。

7、果开一歌韵部分字与闽语同,白读今为合口,典型例字为“拖我大”(白读)。

8、词汇上有一批常用字与本土闽语相同,如“喙”(嘴巴)、“骹”(脚)、“囝”(儿子)、“舷”(边缘)、“蜢”(蚊子)、“粙”(稻子)。

9、语法上亦体现出闽语的特色,如有小称词尾“囝”等,有正偏式的结构,如“鸡翁(公鸡)”、“猫母(母猫)”等,第三人称代词为“伊”,被动式标志用“乞”。

从以上各点可知,潮汕方言的主流是闽语的,其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它与福建闽语(闽南话)难以割舍的密切关系。


2.2  潮汕方言的变异

不可否认,由于粤东闽语离开母体已有些时日,时间和环境因素必然对其语言面貌产生影响,使得它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福建闽语。主要表现在以下各点:

1、声母系统与本土闽语的“十五音系统”不同,普遍多于15个声母,如广东的潮汕方言为18声母,m-b、n-l、ŋ-g分化为对立的音位(本土闽南话则为音位变体)。

2、古全浊声母清化有送气和不送气两种读法,有读不送气的,如本土闽语的例字,也有读送气的,如潮汕话“唐”读 [ thaŋ55 ]。反映出浊声母读法的不同分化。

3、章组字读k、kh的现象已开始分化,在粤东、粤西闽语中,典型例字已有不读k、k‘而转读擦音、塞擦音的情形,如潮汕话“枝”读 [ki33],而“柿”读 [sai35]。

4、还有一些存古性的闽语特点也开始消磨,如知组t、t‘的读法,潮汕方言的表现已不十分典型,有的已转为ts、ts‘的读法,如“终”读 [ tsoN33],“畅”读 [ts‘iaN213]。

5、调值的差异。纵观福建闽南话的调值,有几点与潮汕方言不同:阳平调福建多为上升调,如厦门35,泉州24,漳州23,而汕头话则为高平55,其他各点亦如是;阳上(阳去)调福建多点为平调,如厦门阳去11,泉州阳上22,漳州阳去33,而汕头阳上却是上升35,潮阳则是313。

粤东闽语的阳上主流为中升(35或24),中部有部分为高降53,即是我们上述的同言线束。除此之外,有一些点比较特别,为22调,跟主流类和中部类皆不同,呈跳跃状分布(即不相邻的方言,有特征上的相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类型(低平),构拟出一条从福建南部(漳州)向粤东的海上移民路线(南澳——靖海——惠来——陆丰——公平)。这是地理语言学可以为移民史提供佐证的具体事例。

图:阳上22调所反映的粤东移民路线


6、随着文白读界限的模糊,不少本土闽语有异读区别的词语,在粤东闽语中往往浑然无别,或者文白读的读法与本土闽语有不一致之处。如“红”闽南话文读为[hɔŋ35],白读为[aŋ35],潮汕话只有[aŋ55]一读,结果“分红”闽南话读[hun55hɔŋ35],而潮汕话却读[puŋ33aŋ55 ](白读层)。根据调查,厦门话文白异读的字占字表所有字的40%。潮汕方言的文白读音字一般没这么多,像海丰话中仅5、6百字,占字表里的15%左右。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现潮汕地区的文白异读字逐渐减少,不少字已失掉文读音变为单一白读音了。


(三)潮汕方言的文化内涵

一般认为,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下的一种亚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这跟它带有浓厚的闽地文化色彩有紧密的关系。以下从地名、建筑、地理气候、饮食、习俗等方面简要探论潮汕方言的文化内涵。

3.1  反映潮汕文化的潮汕地名:潮汕地区地名的命名带有明显的闽语特色,如使用闽南地区常见的地名词“厝、竂、墘、輋(畲)”等。

(1):是闽方言特征词,指“房子”,闽南各地都有以“厝”命名的地名,潮汕亦不例外。如潮阳有长厝、乌头厝;普宁有姚厝围、郭厝寮;汕头有辛厝葛、赖厝;潮安有江厝、田厝;揭阳有围厝沟;海丰有顶厝;陆丰有龙厝埔、梧厝园。这些带“厝”字的地名许多以姓氏命名,也有用其他方式(如方位、性状、数量)命名,如“下厝、东厝、新厝、八厝”。

(2)寮:“寮”在潮汕方言中指池塘边搭建的小棚,是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地名用字。如:汕头有合仔寮、苦楝寮、三寮;海丰有泗马寮;陆丰有华容寮;陆河有石寮、塘寮崀;普宁有尾寮、头寮;揭东有西寮角、先生寮;揭西有木仔寮、大碓寮;潮阳有溪寮仔、鸡翁寮;潮安有村仔寮;惠来有旺寮、湖寮;汕尾有朱妈寮、施公寮;饶平有石寮溪等等。

(3)墘:潮汕方言指“旁边、边沿”,是个方言特征词。潮汕地区也有以这个字命名的地方,像汕头的坑田墘、汕尾的田墘、陆丰的水墘;揭西的龙沟墘、惠来同样有田墘。

(4)輋:即“畲”字,指潮汕地区多山之地。“輋”其实是畲族人民烧山种地的一种劳动方式。自古居住在闽粤赣边界的土著人称为僚人(即蛮僚或僚蛮),南宋以后就成为畲、蛋族,“輋(畲)”印证了古代潮汕的少数民族活动的轨迹。揭西有何子輋、小輋、大輋肚、大輋;潮阳有内輋;惠来有施家輋、后輋;陆丰有南輋;陆海有小黄輋、南輋;潮安有茶輋;普宁有輋格营、禾輋。

(5)磜:是地名用字。福建长泰有地名“磜头”,而潮汕陆河也有磜头, 还有三磜、伯公磜;普宁有磜坑、白水磜、下磜;揭东有磜尾、磜下等,从中可见潮汕与闽地的密切关系。

还有些较偏僻的地名字,像“鮀”、“塭”、“汫”、“箣”、“笏”等,仅在潮汕个别地区出现,或反映特殊环境,或反映地形特征。如“鮀”(鲇也)为汕头市别称,汕头又称鮀岛,汕头市有“鮀浦”、“鮀东”,取名为“鮀”可见汕头与海的密切关系;“塭”则指海边咸质的田地,潮汕地区使用此命名的地名像汕头的周厝塭,澄海的新田塭、咸塭、公塭,陆丰的塭仔、大塭;“汫”、“箣”等则皆属罕见的地名用字,其内涵还有待深入研究。


3.2  潮汕建筑名称中的文化内涵

潮人是喜群居、重乡土观念的民系,因此民居和祠堂建筑极受重视。

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有“竹竿厝”、“三座落”、“四点金”、“驷马拖车”、“下山虎(爬狮)”、“单佩剑”、“双佩剑”、“三壁连”、“五间过”、“寨”、“围”等多种,在丘陵地带和山区,有些较原始的潮汕建筑“涂角厝”、“竹竿厝”,则系较小的建筑。潮汕大型的密集民居是由“三座落”或“四点金”为中心形成一种方形平面组合体,平面像古“圖”字,因此叫“图库”。

潮汕建筑中常用方向词标明房屋的方位,如主座大房及门楼房与旁厢之间,连接回廊的小间叫做“过水”,从厝大房内廊檐谓“内过水”又叫“前过水”,从厝后门内廊檐谓“后过水”,此外还有“左过水”、“右过水”。后厅中位于后墙前的小房间叫“后库”,因此有“后库门”,后屋又叫“后包”。天井两边的地方称为“南北厅”。

还有一些挺特别的称呼。如“格囝”指前后厅堂廊下到两边子孙门之间的封闭式走廊;起防火作用的巷道叫“火巷”;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祠堂斋厅前面相连的敞亭叫“抱印亭”,不相连的叫“脱印亭”。

潮汕城乡风水观念较浓厚,阴阳五行说在建筑的形式和称谓中多有体现。尤其对屋顶的建筑颇讲究,即使是破旧的房屋,也讲究风水。潮汕屋脊两边的屋耳叫“厝角头”或“厝头”,根据“厝头”形状就有不同名称,这是按五行命名:山墙顶部翘得尖尖的是“火星厝头”,圆弧形的是“水星厝头”,四方形叫“土星厝头”,“木星厝头”是半八角形,“金星厝头”则是方顶圆弧角。有的地方把“厝角头”分两类,屋耳圆弧形为“水局”,为方形或尖翘的为“火局”,叫法十分独特。


3.3  潮汕熟语与地理气候

潮汕北、东、西三面环山,潮汕平原的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0%,历代居民围海造田,加速了平原的扩展。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清代以来,人均可耕地大幅度下降,人多地少把潮人逼上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道路,出现了“绣花式农业”的特色。

潮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农作经验,不少熟语都有所反映。如“早田如绣花,晚田如放飞”,“夏至稻好试”,“春前柑、橘、桃、李、柰,春后杨桃、橄榄、柿”,“咸水落田蚀三分”(指海潮侵蚀农田而影响耕种)。还有一些关于气象的俗谚,如“春分秋分,日夜平分”,“白露水,恶过鬼”,“过了七月半,日头短条线”。


3.4  潮汕方言与饮食文化:潮汕饮食讲求精细多样、口味清淡。潮州俗语谓:“父是天,母是地,食着果子忆着枝”,反映了潮汕饮食文化的精彩。

3.4.1丰富多样的食品种类:潮汕饮食带有南方特色,又别具本土个性。其中点心和小吃尤为著名,以“粗粮精作”为特点。如“馃”是种圆饼状的食品,可煎可蒸,馃类食品旧时是一种奢侈品,一般与潮汕风俗文化关系密切。这些馃包括各种菜馃,还有钱仔馃、乒乓馃、鲎馃、饭馃、青叶馃、油馃等等,举不胜举。“时节做时粿,时人呾 时话”,“甜粿好食难舂”,“正月尾,番薯准甜粿”。馃多用于拜神过节享用,当然现在已成为潮汕著名小食了。此外,潮汕地区把米粉也称作“馃”,“馃汁”指的是汤粉,还可叫“馃仔汤”“馃条汤”,“炒馃条”指的是炒粉,“馃条”就是指粉条,“馃卷”指卷成条状蘸配料的粉条;而“草馃”是指凉粉。“馃”已成为潮汕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而番薯和芋头在潮汕地区是重要的杂粮,用薯芋作成粉称薯粉,与一些海鲜瓜菜夹杂,煎成为“粉烙”,“~烙”就是一种煎饼,如蚝烙、番瓜烙等。

海蛎煎(蚝烙)


3.4.2 烹调用语反映的文化内涵:潮州菜的烹调法众多,这些烹调用语是潮汕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下略举数端。

潮汕人把菜放到煮开的汤水中略一烫就拿出来的方法叫“焯”。焯的材料一定要新鲜稚嫩,像“~菠菱”、“~牛肉”,如果汤水基本为清汤,则谓之“白焯”,如“白焯明螺”。故潮语有“鸡要白切,虾要白焯”之说;“烙”也是在潮汕烹调中的常见手法,“烙”相当于“煎”,可与前面提及的各种馃相搭配成“烙~馃”,凡煎成饼状的,都可用“烙”,如烙卵(蛋)、烙饼等;“糕烧”是潮汕特有的制作甜品的方式,先“烧”制再“糕”涂糖腌,最终成为汤汁胶粘的状态,如~~番薯、~~白果等;“炊”即蒸,像~鱼、~蛋糕、~馃等,粤菜的“清蒸”,潮汕方言说成“生炊”,如~~鲈鱼;“烳”指较长时间地煮,如~糜(煮稀饭)、~凉茶等。

糕烧芋头                        糕烧番薯芋


3.4.3  谚语俗语中的潮汕饮食文化:潮汕饮食文化植根于民间,各种俗语谚语多有反映。如:“素菜荤做,见菜不见肉”、“做戏神仙老虎鬼,做桌靠粉水”、“无工做幼粿”、“好鱼马鲛鲳,好菜桃山格篮(芥兰菜)”都道出潮人对潮菜的重视,也显示出潮人对烹饪技艺的讲究。

潮人对吃的要求不仅只是饱食,更注重食物制作的科学美味、食品的新鲜应时。故俗语有“天时透南风,蟛蜞出空”、“霜降,橄榄落瓮”、“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三四桃李柰,七八(月)油甘柿”、“九月蕹菜(通心菜)蕊,食赢鲜鸡腿”。这些正当时令的食物,总是倍受喜爱的,聪明的潮人总结出经验之谈:“食鱼食肉着(应该)菜合”。类似的熟语还有“鲤鱼喉,草鱼头(鲤鱼喉和草鱼头味道最好)”、“生食虾,熟食蟹”、“糜(烂)柑甜,糜柚莶(辣)”、“猛火厚朥焖鱼露”、“鹧鸪无肉骨也酥”、“大鱼骨赢细鱼屑”。


3.5  潮汕方言与潮汕习俗:潮汕人重视祭拜祖宗,祈求吉利平安,在“时年八节”的说法中都有所体现。

春  节:“新年豪 [ŋau33]大”是长辈对小孩的祝福;春节拜年叫“行正(阴平)”;而“请槟榔”“送对柑”“换柑”则是一种图吉利的风俗,潮谚有“两个大吉行通城”,又有谚语云:“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元  宵:潮人称元宵闹花灯为“赛花灯”、“食灯茶”,而游花灯的活动叫“迎灯”,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潮汕人家一般自家“挲圆”“煠圆”食,菜肴丰盛,谚语曰:“做大菜,明日择个好囝婿”。妇人和孩子们早早采来榕叶、竹筅、笔车、杜必等植物插于门楣两边,寓意“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笔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

清  明:清明“过(挂)纸”、“上坟”说的是潮汕人扫墓祭祀先人的习俗。炊“碗酵桃(朴籽粿)”也是这一天的风俗,“碗酵桃”是作为祭品供奉的。此外还要“食薄饼”,据说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化来的。

端  午:端午在潮汕是驱病健身的节日,“扒龙船”的传统风俗相当热闹,“龙舟水”据说可强身健体,“五月五,龙舟仔,满溪橹”正是端午赛龙舟的生动写照。端午潮汕有“做栀馃”的风俗,而吃粽子即“食粽球”也少不了,“老妈宫粽球——食定才知”,栀馃、粽球以糯米作馅,健胃去湿,而“端午食叶胜似服药”也是潮汕传统的说法。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中元节包含了大量祭祀的信息,在这一节日要拜祭鬼神。“孤爷”是对孤魂野鬼的称呼,“关孤门”是为了避开小鬼,而“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做鬼爬晤上施孤栅”这些俗语反映潮汕地区的施孤活动。在韩江一些地方还有“放水灯”引导孤鬼来受祭的习俗,而中元“布田(插秧)”也带有祈求鬼神助农事的意味。

中  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重大的一个。月亮在潮汕叫做“月娘”,也叫“月阴娘”,故赏月拜月叫“拜月娘”,这日各家都要吃“月糕饼”,澄海有“煨芋”的“剥鬼皮”的吃法。旧俗有“烧瓦塔”之说,揭阳炮台还有“搭竹塔”的做法,是古时为纪念反元人民而遗留下来的习俗。

冬  节:过冬节一定要“挂冬纸”,而最大传统就是“挲圆”吃汤圆,“父子公孙圆”是一家老小一齐动手搓圆,大小不一而得名,这是最好的“冬节圆”,象征一家团圆。又有“冬节圆,一食就过年”的说法。潮地对“甜圆”十分重视,冬节会用此拜“司命公”,所以又有民谣曰“冬节寐,罗罗长,甜圆未煮天唔光”。

除  夕:除夕为农历新年前夕,标示着新春的临近,在除夕前的一段时间除旧布新,是潮汕人的习惯做法。通常在除夕前一周内必须进行大扫除,谓之“筅尘”,也叫“筅炱”,若在大扫除中不小心打破盘碗锅钵,便有“缶开嘴,大富贵”的说法;除夕夜要“食年饭”,且一定要“煠鼠曲馃”,大人则准备“易桃符”,并备好“压腰钱”(压岁钱)。种种说法,不胜枚举。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讲义 | 甘于恩、邹珣:潮汕民间说唱文学的瑰宝——潮州歌册【上】

讲义 | 甘于恩、邹珣:潮汕民间说唱文学的瑰宝——潮州歌册(下)

讲义 | 甘于恩:流行语及其个案分析(上)

论坛 | 甘于恩:流行语与流行结构


本期编辑 | 李烨彤

本期审读 | 李烨彤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扫码关注我们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