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讲义 | 甘于恩:岭南方言与方言文化初论(中)
岭南方言与方言文化初论(中)
甘于恩(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当下各地都非常重视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相关的研究、相关的成果甚多。广东地处岭南,其方言与文化皆具浓厚的特色。在座的各位作为未来可能的“新广东人”,了解、体验或深入广东的方言文化,对于个人的事业发展,对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于强化文化自信,并在涉及地方文化的事务上不至于乱作为,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我们开设“岭南方言与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初衷和主要目的。
第二节 岭南方言的价值及研究意义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信息。广东地区除了粤、闽、客三大方言之外,还有一些使用人数较少的小方言,如粤北土语、官话、湘语等,此外在粤北、粤西、粤东等地则有部分居民使用瑶语、畲话、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多样性其实是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体现了地方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值得珍惜与保留。
一、岭南语言资源的分布:按照比较狭义的概念,岭南语言资源可细分为三部分: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一)广东省语言分布概况:广东省汉语方言使用人口最多的为粤方言,分布区域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及粤西地区、粤北部分地区,使用人口4000多万。客家和闽方言是省内影响较大的另两大汉语方言。客家方言集中在粤东北与粤北,粤西部分地区也有成片的客家方言分布,零星的客家方言村落散布于全省多数地区,使用人口2000多万。广东闽方言集中分布于粤东南与粤西南的沿海区域,使用人口1800多万,地跨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湛江、茂名6个地级市,分为潮汕和雷州两个次方言,前者接近福建闽南方言,后者接近海南闽方言;中山、清远、韶关、惠州、云浮等地还有一些闽方言岛。粤北分布着归属未明的粤北土话,与客家方言呈穿插交错状分布,今韶关市所辖乐昌、曲江、仁化、乳源、南雄、武江、浈江7个县(市、区)及清远市所辖连州市(原连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均有粤北土话,其中,乐昌、连州、曲江三县(市)分布最广,使用人口约50万。还有一些小众方言如军话(或称“军声”)、旧时正话、湖南话(西南官话)、湘方言、赣方言等:军话在广东使用人口较少,属濒危方言,主要分布在惠东县平海镇及周边区域、陆丰市西南镇大部及大安镇的个别村落,总使用人口约2.5万(河源龙川有田心屯军声,使用人口不足百人);军话因与明代卫所军户关系密切而得名,或多或少保留明代通语的一些特点,但由于时间及地域因素的影响,也混杂周边其他方言的特点。旧时正话分布在茂名电白区(原电白县)大衙镇的部分村落,使用人口不足1万。乐昌、连州两市的北部地区,说土话的居民一般还会说西南官话(当地称“湖南话”),形成对内使用土话、对外使用西南官话的双方言交际格局,西南官话是湖南南部西南官话就近扩散的结果。连州市、乳源县某些近于湖南的地区(如连州与湖南交界的山村,乳源的桂头镇和杨溪镇),使用湘方言。南雄市界址、梅岭两乡,通行赣方言。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广东省的汉语方言”图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海南省的汉语方言”图
(一)岭南地区的各种方言,程度不等地保留了古汉语的某些特点,是了解、研究汉语发展史的可贵材料。同时通过这些方言与古汉语关系的认定,也有助于了解各个民系迁移、开发岭南的时间。
(二)粤、闽、客三大方言本属汉语,但在岭南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与当地的土语产生融合和相互影响。研究和认识这些方言的特点,对于了解早期广东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揭示早期南粤少数民族语言的特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民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言又是民俗的主要内容和承载工具,不少民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已经濒临消失,而方言往往或多或少地保留这方面的内容,如俗语、谚语、歌谣等。
反映儿童游戏“打手影”的壁画
过天梯
(四)方言与地方文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地方戏剧和民歌,与方言相互依存。如粤语对于粤剧,雷州话对于雷剧,客家话对于客家山歌,这些方言是形成地方戏剧和民歌基调的重要因素之一。脱离了方言,这些地方文学也就失去其独特的魅力。
(五)方言与社会语言文字应用亦息息相关,如地名、店名、人名等,不同的区域也会带上不同的方言色彩,如珠三角多用“涌”(读“冲”)作地名,反映粤语区多水的地理环境;潮汕一带多用“厝、竂、墘”作地名,则反映潮汕方言与闽语的密切关系。深入了解方言特点,有利于制订更符合当地实情的语言和文化政策。
(六)了解方言的特点,有助于更有力地推广普通话,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在方言复杂的岭南地区,调查研究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普通话的难点教学,是提升推普效率的捷径。
方言与普通话不是对立体,而是共同体,它们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方言可以更好地为广东地区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服务。我们在宣传推普时,不要把方言作为不好的标靶予以排斥;我们在推动方言保护和传承时,也不要单纯地将方言影响力减弱、代际传承缺失归咎于“推普”的因素。让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共存,是我们未来社会要努力追求的目标。而方言有适当的生存环境,也才能确保更多优秀的地方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我们提倡认识广东方言与岭南文化,目的也就在于此。
三、保护、传承岭南方言与方言文化的若干思路与建议保护、传承岭南方言与方言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其中就包括官方(主管部门)、学校、媒体以及使用者主体。这里主要就官方(主管部门)层面谈谈可为的一些办法。
(一)地方立法吕佳容认为:语言立法是“语言权保护的重要途径”(2013)。我国有关语言文字的地方立法不太多,但并非绝无仅有。2018年8月1日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施行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标志着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正式步入法治轨道。《条例》规定,广西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或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族、师范等高等院校,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文学、教育、艺术、翻译、广播影视等专业课程。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方面,《条例》规定,教学教材、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网络、文艺演出、公共服务等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时,应使用规范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牌匾,自治区政府政务网站、政报的名称,壮族聚居区的市、县(市、区)政府政务网站、政报的名称,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应同时使用规范汉字和国家批准的《壮文方案》确定的壮文。
不过,在汉语方言的立法方面,目前可为的空间似乎就比较大。黄雀莺指出:“对方言保护的价值分析表明,方言承载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多样性价值是方言保护的法益所在。方言保护应遵循人权保障和文化多样性法益保护并行的路径,通过语言权保障来实现‘宽容的保护’和‘平等的保护’,同时通过文化多样性法益的保护以实现‘促进的保护’。方言保护立法,应通过完善现行《宪法》中的语言条款,在语言专门法中确立方言保护的一般原则,辅之以其他部门法中的语言规范和地方性立法,构建起语言权保障和方言文化多样性法益保护的法律框架。”(《论方言保护的法益分析和实现路径》,《福州大学学报》2021)
就岭南地区而言,建议就岭南方言和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重大问题,如传媒语言文字的使用,方言的传承与教学,各地学校相关课程的开设,乡土教材的编写,方言研究人才的培养,方言文化的宣传普及与博物馆的建设,进行立法,正本清源,理清思路,理顺关系,以便于政府部门和有关团体开展工作。
(二)设立方言文化试验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不应仅限于经济层面,文化方面也可以推行一些试验性的举措。据了解,2007年6月9日,中国首届文化遗产日颁奖仪式在京举行。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仪式上文化部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包括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这里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也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保存地。作为文化生态的重要内核之一——方言,自然也是在保护之列。不过由于复杂的原因,闽南话尤其是厦门话的保护,效果还是未臻理想。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性与价值毋庸置疑。因此,借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做法,广东省完全有条件设立“岭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区内的粤、闽、客家及其他方言文化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丰富的文化生态进行系统的保护,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而要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框架设计及相关申报工作,则需要多地、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当然,方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在其中确实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案来。关键是有人提出设想,还需要有人去实际持续推动。
(注:本文为非正式讲义,不经许可,不得引用)
(未完待续)
本期作者 | 甘于恩
本期编辑 | 赖晓仪
本期审读 | 赖晓仪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