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岭南文化 | 甘于恩:岭南人文景观概说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0

岭南人文景观概说


甘于恩

(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一、岭南的概念



(一)广义的“岭南”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的地区,主要是汉族地区,而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广东、广西是岭南文化发源地。这个是广义的岭南概念。

     越城岭或称越城岭山脉,是云贵高原的东南端、南岭山系的西北支(北看则属雪峰山系),跨越广西桂林市(东北部)——湖南邵阳市(南部)和永州市(北部),主干跨广西的资源县和全州县—湖南的新宁县和东安县(山脊的湘桂分界点在八步岭),东北端的大型余脉直达衡阳市祁东县最西端的四明山。

     都庞岭山脉为五岭之一,处于湘桂交界处,跨广西桂林市的灌阳县、恭城县和湖南永州市南部的道县及江永县。山岭作东北—西南走向,长约75公里,宽约20公里。一般海拔1400米,主峰韭菜岭位于灌阳和道县边境,高达2009米,为五岭的第二高峰。

     萌渚岭的主峰山马塘顶位于湘桂边境的贺县(现名八步区)北部,海拔1787米。西南为潇贺谷地,湘江支流潇水和西江支流贺江在这里分流,自古以来谷地便是湘南和桂东的交通要道,也是寒潮入桂的主要路径。萌渚岭于寒武纪前褶皱成山,在燕山运动时进一步断裂上升,伴随着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山势高峻,河谷深切,山间分布着拗陷或断陷小盆地。西南部称为姑婆山,主峰海拔1731米,是广西十大水源林地区之一。

     骑田岭,中国南岭山系里的五个历史名岭五岭里最小的一个。位于湖南东南部郴州市的北湖区—宜章县。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为湘江支流耒水和珠江水系里北江西源武水的分水岭。京广铁路通过东侧。

     大庾岭,即庾岭要塞,为南岭中的“五岭”之一。大庾岭的代表性段落即庾岭(只是大庾岭的一段),因岭中多梅花,亦称梅岭,有梅岭古道。介于江西赣州市的大余、信丰、崇义、全南和广东韶关市的仁化、南雄等地之间。主体在江西省大庾县(后改称大余县)。



(二)狭义的“岭南”


     狭义的岭南则仅仅指“两广”(广西东部至广东),有些学者甚至只是作为广东的代名词(广东有个“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其实就是广东方言文化博物馆)。本文用狭义的概念。



二、岭南特色人文景观

      

     广东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非常丰富,这里仅重点介绍广东的部分人文景点。即:岭南古村落;开平碉楼;陈家祠(粤语地区);客家围屋(梅州客家地区);潮汕民居(粤东闽语地区)。



(一)岭南古韵——珠江三角洲岭南古村落

    

     在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古村遍布,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明清年代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曾经热闹繁华,村落建设也别出心裁,融合在岭南山水画卷中,独具一番风情。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民居,展现着广府乡土的韵味。村内或窄门高屋,或镬耳高墙,村里还常有水塘或清溪,村落巷道排列整齐,这些乡村民居建筑,原原本本地再现了岭南的传统文化。

     岭南古村众多,例如从化钱岗、东莞南社、大旗头村等,在珠江三角洲,随处走走,只要深入乡村,都可以发现这些特色村落。入选理由:乡村、民居,一向是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生活方式的缩影。岭南的古村别具地方特色,而且保留较为完好,与自然风光相互交融,成为岭南独有的风景。

     钱岗古村落位于广州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钱岗陆氏是“宋末三杰”名臣陆秀夫之后裔。古村内有广裕祠,于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古村落群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广裕祠与北京故宫同年修建,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钱岗古村西更楼有一木雕封檐板,名叫“江城图”,其内容反映了清代康乾盛世时广州珠江北岸20余公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雕工精湛,这件无价之宝被文物专家称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钱岗古村有四座门楼,九间书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楼。村子外有—条“护村河”。古村内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从化钱岗(村落)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是南社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是广府农耕聚落的代表,它犹如一部历史古籍,记载着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链接:杨蕊:南社明清古村落,[东莞茶山话],2021-5-6

东莞南社

三水大旗头村


  链接:

(1)方言与景点(音频)|梁欣:醉美古村行——走进芦苞长岐村[三水芦苞话],21-5-24

(2)梁欣:醉美古村行—走进大旗头古村[三水乐平话],21-6-24

     珠三角主要使用粤方言,但不少地区也使用客家话,个别地方使用闽方言。东莞的语言从大而言,就是粤语、客家话两种,但内部还有差异。如粤语分为:1.水乡片:东莞市的西北部水乡片,因为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内部往来密切,相对来说西北部水乡片粤语的内部差异小一些,但各个镇点的粤语差异明显。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上离广州比较近,受到广州话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西北部水乡片的粤语虽属于莞宝片,实际上也是具有不少广府片粤语的特点。例如,中堂镇距离广州不到五十公里,该镇斗朗、槎滘、江南这三个地方的口音更接近广州话。值得注意的是,红梅、望牛墩两镇的粤语在接近莞城话的同时,语音和语法上具有一些接近粤语四邑片的特征。2.丘陵片:东莞市的丘陵片分布面积较广,加上地势多是丘陵地带,因此,相对来说丘陵片的粤语内部差异较大。较之水乡片,丘陵片的粤语跟客家话的接触较多,相互间都有影响,但由于粤语是强势方言,粤语对客家话的影响要远大于客家话对粤语的影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东北部企石镇、桥头镇、南部偏东的大朗镇、东部谢岗镇、清溪镇、东南部塘厦镇、凤岗镇这7个镇点有边擦声母[ɬ]。另,位于东南部的凤岗镇雁田、五联这两地粤语更接近深圳围头话。3.疍家话:追溯历史,东莞的疍家人多从番禺、南海等地迁徙至东江口。东莞市的疍家话属粤方言的广府片,主要分布在西部水乡片临近河海的镇点,尤其是沙田镇,中堂、望牛墩、红梅、虎门等近西部河流的镇区。


(二)中西合璧——开平碉楼


     在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历史上开平一带社会秩序曾较为混乱,清朝初年时已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于是海外华侨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由于华侨众多,这些碉楼也包含着世界各国建筑的不同风格,碉楼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欧洲城堡构件等在开平随处可见。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入选理由:碉楼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中西文化的融合。表面上看,碉楼只是华侨文化的展现,放大看,则是世界移民文化的集中。在中国,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这种文化的相异与相融,令人惊叹。

链接:梁健仪:隐藏的电影圣地:开平自力村碉楼群,2018-7-4

开平碉楼

     开平话内部可分以下4个小片:(1)赤坎片,包括赤坎、长沙街办、塘口、沙塘、百合、蚬冈、金鸡、赤水、东山(大部),以赤坎话为代表;(2)城内片,主要包括三埠街办及周边地区,语音特点接近台城话;(3)水月片,包括水口、水井、月山3镇;(4)龙马片,包括龙胜、马冈、大沙、苍城4镇。此外,开平一些镇(如水口、蚬冈、金鸡、赤水、东山)的局部地区则使用客家话。


(三)艺术殿堂——广州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是由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氏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宗祠,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陈家祠是岭南历代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祠堂坐北朝南,深三进,广五间,占地15000多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后座为中轴线,采用中国传统“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的院落式布局。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连接,共有9座厅堂、10座厢房与6个院落。整个建筑结构布局严谨,前后、左右对称。

陈家祠正门石鼓

     陈家祠正门的建筑外观具有显著的岭南清代祠堂建筑特色:青砖石墙裙;石檐柱;大门两侧各立一个大石鼓;大门建筑的两梢间各有一个高起的石台,这是古代闷塾的遗制。

      和岭南其他祠堂的石鼓比起来,陈家祠大门两侧的石鼓特别巨大,连座高2.55米,直径达1.4米。石鼓精雕细琢,饰有日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题材的高浮雕图案。当时,只有宗族中有人获得高官和功名,祠堂门前才可设置石鼓,石鼓越大象征其地位越高贵。1892年,在陈家祠动工两年后,族人陈伯陶被钦点为探花郎,清政府特许陈氏家族在宗祠前设立巨型石鼓,以示表彰。这对石鼓,是目前广东省保存规模最大的石鼓。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富丽堂皇闻名于世,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以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二塑(陶塑、灰塑)、铁铸(铁画)和彩绘艺术(壁画)著称,俗称陈家祠“七绝”。

(链接:方言与建筑(音频)丨冼奕希: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陈家祠(广州越秀话)

      广州市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萝岗区,而番禺区(原番禺市)、南沙区(原属番禺)、花都区(原花都市)、从化市、增城市则属广州的附属区市。广州市区主要使用粤方言,但在白云区的九佛、钟落潭、竹料、太和、新市、三元里和天河区的沙河,约有10-20万人使用客家话,另白云、天河等地个别区域有闽方言通行。

    花都、从化、增城则有较多客家居民,以及少数闽南话居民。


(四) 人文奇葩——客家围屋


     客家人千里迢迢来到广东,在广东留下独特的客家文化。从粤东的梅州到粤北韶关,散布在山间的客家围屋,从建筑上展示了这个族群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被称为“客都”的梅州,山野中常可以发现规模或大或小的客家围屋,而其中最让人流连的也许是大埔的花萼楼。在客家人聚居的山间,那些圆形或椭圆形的围屋,那样雄壮地立在山野,却显得淡泊、与世无争,让人无比向往。入选理由:广东的梅州被誉为“客都”,是公认客家人的家乡,沉淀了深远的客家文化。而其中,最能展示客家文化特色的当然是客家围屋。

      “天圆地方”的围龙屋整体上可分为方围(赣南)、圆围(福建)和半圆围(广东)三种类型。基于这三种类型又可以分为许多变体。客家围屋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合族聚居性等特点。以围屋为生活场景,还拍摄了一部《围屋喜事》的客家方言电影。

《围屋喜事》,客家话聚焦生活趣事!2020-12-6

大埔圆形围龙屋(花萼楼)

泰安楼(大埔,方形)

方形围龙屋

     梅州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内部可以再分片,在丰顺部分地区以及大埔个别地方,有闽语的使用。 

     可参考:

(1)客家文化(音频)| 侯小英:记忆中的围龙老屋, 梅州客家话,2021-2-25

(2)吴悦:“岭南第一围”——满堂围(始兴客家话),2021-1-22

(3)林柳明:江尾八卦围(翁源龙仙话),2021-5-18

(4)围龙屋(客家话),2019-2-1

     

    江西赣南地区也有围屋,可参考:

(1)张怡:客家围屋——明远第,2021-6-20,赣州定南历市客家话

(2)张睿轶:明远第待君来,21-7-23,江西定南城关话

(3)李颖慧:安远东升围,2019-4-12,江西安远客家话

     

     客家美食繁多,但最能代表客家饮食风格的,大概是粄、腌面、梅菜扣肉和盐焗鸡。

     可参考【语言资源快讯】:

(1)2017-3-9陈苏方《黄粄飘香》

(2)2017-11-25吴忠伟《客家腌面与三及第汤》

(3)2018-2-2古承红《盐焗鸡》


(五)人居极品——潮汕民居


      富于传奇的潮汕人,营造了深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和精湛的民间艺术,并且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最为完好的人群。入选理由:潮汕的文化艺术集中展现于潮汕民居,方正合理的建筑布局,精美的木雕、石雕等,均可从民居建设中展现出来。

     “下山虎”多为一厅二房二厝手(即前房,扣八尺),以大厅为嘴,2个前房为两只前爪,俗称“伸手房”,后厅为肚,厅两旁的大房为后爪。“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有开正门和开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边门的。“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大门一侧升高,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二伸手”的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整个结构的平面近似于北方民居中的三合院。“下山虎”减去前部两个厝手,只剩一厅二房的,称为“平房厝”。“下山虎”整座建筑前高后低,恰似浑身有力、张开大口的下山猛虎,又如蓄势待发的雄狮,藏风聚气。为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贮藏“精气”,大门往往建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葫芦般的嘴阔、径(内门框)窄、肚大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风水目的。

(链接:林羽仪 : 潮汕民居中藏风聚气的"下山虎",揭西金和话,2018-10-6

潮汕民居“下山虎”

“下山虎”平面示意图

四点金(驷马拖车)

(链接:郑晓丽:潮汕老厝[汕头潮阳话],2020-5-5

潮汕涂角厝(土结厝)


     粤东地区有四个闽语地级市:(一)汕头市:包括市属各区及朝阳、南澳、澄海,总人口为506.7万。(二)潮州市:包括湘桥区、潮安县及饶平县黄冈、钱东、海山、汫洲、柘林、大埕、所城、联饶、浮山、浮滨、新圩、樟溪、汤溪、高堂、坪溪、新塘等乡镇,使用人口约250 万。新丰、三饶、东山、渔村为客闽双方言区,客家话使用人口为20.4万。(三)揭阳市:揭阳下辖榕城区、普宁市、揭东县、揭西县,其中揭西县客家话较为通行,包括上砂、下砂、五云、河婆、龙潭、南山、交溪园、五经富、良田、西田、大洋等乡镇,揭西的钱坑、棉湖、凤江、东园、金河、大溪、灰寨、塔头、坪上等乡镇则使用闽语,普宁除石牌镇的部分村落使用客家话外,其余地区均通行闽语。(四)汕尾市。汕尾是广东省南部沿海的一个港口,历史上一直属海丰县管辖下的一个大镇,后升格为地级市。该市有5%左右的粤西籍渔民(当地称为“深水渔民”)使用粤方言,其余居民使用海丰福佬话。由于粤语影响的不断扩大,汕尾现已成为粤东地区通行粤语的城市,年轻人使用尤其流利。

     广东省的人文景点丰富多姿,广州市作为千年古都尤甚。以上介绍的多为民居类,此外还有:大佛寺、六榕寺(宗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黄埔军校、中山纪念堂、农讲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历史)、骑楼、西关大屋、南雄珠玑巷(建筑),以及糅合了自然元素的粤式园林。可参考:

(1)陈诗慧:粤式四大园林——东莞可园,东莞莞城话,2021-6-15

(2)冼奕希:繁华中的一片佛教净土——六榕寺,广州话,2021-6-10


三、岭南景观的特色


     岭南景观除了人文类景观之外,还有众多自然景观,例如粤北的丹霞山、肇庆的鼎湖山、粤北乳源大峡谷、粤东的南澳岛、阳江闸坡的十里银滩,不胜枚举。

     岭南景观的特色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精、巧、灵、水。精,指的是景点的精致、细腻,从古村落,到碉楼,到围龙屋,无不体现出岭南居民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对物质和空间的充分利用;巧则是技巧与自然巧妙的展示,巧夺天工,如陈家祠、潮汕民居,都展示出这种巧。灵则指灵秀,像乳源大峡谷既有壮丽的一面,也有灵秀静谧的一面,这是跟北方景观的明显区别。水,则是岭南景观的一大特色,以水取胜,或者山水互动,充分体现岭南景观的优势。

     语言资源保护中心的公众号“语言资源快讯”有相关栏目,包括“乡音山水”“方言与景点”“方言与建筑”,用当地方言推过许多期岭南景观,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



本文作者:甘于恩

本期编辑:潘韵秋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岭南文化|阳江举办阳江方言与两阳文化专题讲座——特邀专家深入浅出解析“阳江话”【转发】

潮汕文化(音频)魏秋芷:岭南水城新地标——揭阳楼(揭阳榕城话)

岭南文化(音频) | 庄园园:揭西的圩日(揭西五经富客家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