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论 | 祝晓宏:略论粤方言保护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角(下)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专论 | 祝晓宏:略论粤方言保护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角(下)

          ——兼评单韵鸣《广州人语码转换代际差异研究》



(三)语言传承研究视角

语言传承是语言保护最自然的途径,粤方言也一直通过代际传承保持其自身的活力。总的来说,语言传承研究的是在压力环境下实现祖语代际传承的机制和规律,粤方言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国内都面临着主流语言及其意识形态的多重挤压,其自然传承已显得困难重重,粤方言传承研究可以借鉴语言传承研究的已有经验。语言传承研究的已有经验是从家庭、社区、国家三个层面着手推动华语传承,我们曾在语言生活视角下提出华语传承研究还需要从语言使用、语言教育、语言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发力,得出华语传承研究的九个方面(祝晓宏,2021)。这九个方面同样适应于粤方言传承研究。特别是在家庭、社区层面,主动频繁地使用粤方言,忠于且维系粤方言的身份认同感,营造粤方言应用的小环境,是保持粤方言活力的重要路径(单韵鸣,2018)。在心理机制层面,应该通过粤方言的习得过程研究,说清楚“(粤)方言传承有利于掌握普通话”的学理,说清楚双语双方言相比普通话或英语单语在学业、认知思维、情感、发展等多方面的优势,而不要将粤方言传承和华语传承、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


语言传承研究的社会机制层面关注传承机构、组织、主体的作用。粤方言传承机构是粤方言保护的制度性力量,应该调查相关机构的数量、类型、宗旨、活动、项目、资金来源、资源、结构组织、效果评价等问题,建设粤方言传承机构平台数据库,构建海内外粤方言传承机构联盟,共同推动粤方言生活的同频共振,推动粤方言保护事业。这项工作应该首先由内地相关学术单位做起来,掌握主动权,由此也有利于消除境外一些关于普粤之争的非议声。
总之,粤方言保护远不是“收集蝴蝶标本”,也不宜就保护而谈保护,相关研究需要放在宏观社会背景下统筹考量,提倡并重视“语言生活、语言规划、语言传承”等多重视角。当然,要综合几种视角不仅要对粤方言本身和现状有相当了解,还要有应用研究的宏观视野。这是很不容易的。就我们所知,粤方言专家单韵鸣教授长期从事本体研究,近年来非常关注粤方言保护和传承课题,发表了不少成果,在本体和应用结合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下面试以她最近的一项实证研究为例,来进一步说明粤方言保护研究的视角创新。



四、《广州人语码转换代际差异研究》简评

单韵鸣《广州人语码转换代际差异研究》(2021)是作者“粤方言研究系列”中的一篇,也是国内第一篇向世界介绍、展示语保工程的学术文献。作者立足语保工程的背景,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粤方言代际自然言谈语料,建立了广州话口语有声语料库,系统研究了跟粤方言保护直接相关的几个问题,如广州人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现状、广州人语言能力和粤方言变异、粤方言现状和活力、粤方言传承障碍及其保护对策等问题(单韵鸣,2019;单韵鸣、李胜,2020;单韵鸣,2021a、b)。《广州人语码转换代际差异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项成果,发现年轻一代语码转换展示出的最多的交际功能,且产生更多的粤方言向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粤方言受到普通话的渗透,需切实思考对下一代进行母语方言教育的对策。这项实证研究问题意识敏锐,研究视角新颖,方法材料扎实,就向世界同行宣传中国语保工程的效果来说,要好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和政府公告,也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迈向国际化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问题意识敏锐,视角新颖

作者在文中交代,粤方言传承项目涉及的研究内容较多,但该文“只谈一个问题, 即在记录广州人自然语料时所发现的语码转换的代际差异”。这段话说明,文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在调查之初就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整理语料时所发现的。这一点特别重要。


在粤方言的日常言谈语料中,发现语码转换的现象并不难。实际上,在年长一代的广州人谈话中,从粤方言转向普通话的情况也并不罕见,年轻一代发生语码转换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在面向特定的交谈对象、话题和场景时,转用普通话或英语的现象常常发生。相对而言,发现语码转换存在代际差异则并不那么容易,需要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思维,因为“年龄”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不同年龄代的人群语言使用往往蕴涵着语言演变的趋势,通过观察不同年龄代的语言使用,可以找到社区中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移最为明显的线索(李嵬,2012)。因此,将语码转换的代际差异这一现象跟语言转移、语保工程联系起来,则无疑需要敏锐的问题意识。
作者善于以语言生活视角中的微观变量来透视宏观层面的问题。语码转换和粤语传承都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一个是不同语码之间的切换选择,一个是不同代之间的语言选择,文章以“年龄”这个微观变量(Coulmas,2010)贯通二者,提出了3个具体问题:广州人语码转换的频率和结构有无代际差异?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有无代际差异?语码转换对粤语传承有无影响?这3个问题关系普通话向粤方言渗透的程度、粤方言的功能保持情况。Coulmas(2010:158)认为可以通过分析个人、家庭或社区的语言选择情况, 来看语言转换是否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我们都知道,语言转移不可能一夜完成,它是一个社区整体长时间的语言选择转换的过程,这篇文章正是通过层析家庭网不同代际成员的语码转换差异,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语码转移的微观截面,就使语保工程这样的大课题落在了实处。



(二)研究方法得当,材料自然

针对语码转换研究,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采录适量样本的自然言谈材料。该文采用的是非侵入式调查法,作者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找到25位广州本地人,再发动他们用手机记录他们和家人、当地朋友的日常话语,最后共收集到100位参与者近44小时的对话,并将录音转成约63万字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作者本人没有进入调查现场,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观察者矛盾(Observer’s Paradox),获取的语料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调查合作人的本真状态。观察者矛盾是横亘在调查者和自然语料之间的一道无形屏障,为了破除这道屏障,社会语言学家尝试过快速匿名调查法、参与观察法等方法(陈立平,2009),但它们也只能降低调查者的部分影响。相对而言,作者利用非侵入式调查法既能与调查者保持距离又能获得自然语料,这对于疫情时期的社会语言调查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该研究考虑年龄(未成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中学、大专、本科及以上)、性别等3个变量。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变量水平决定了需要多少样 本,这项研究为4×4×2=32个变量水平,从参与调查者的人口信息来看,样本容量较好地覆盖了各类变量,统计分析的科学性也就大大提高。语码转换按照转换类型分成粤—普和粤—英两类,按照结构单位分成句内、句间转换,句内转换按词性进一步分为专有名词、词语、短语三类。文章实际统计报告了发生语码转换类型的人数比例和语言单位发生情况,发现年龄越小,粤普语码转换的人数比例和语言单位数量越多;粤普转换的交际功能也存在代际差异:年轻人语码转换发挥的交际功能更加多样。语码转换是语言转移的前兆,这个发现警示我们,未来粤语有向普通话转移的趋势,粤方言保护和传承重心自然就落在了年轻一代身上。如此,作者和我们的研究(祝晓宏,2011)就共同揭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青年人既是转向普通话的先锋,又走在保护粤方言的前列,这看似矛盾的情况,实际上恰好是他们语言不安全感的表现。
另外,作者也关注传承者的语言态度,从言谈材料中发现不少家长担忧“广州的小孩不会说广州话了”。这样的方言焦虑或语言不安全感,可以是粤方言传承借力的语言意识形态。有关方面应考虑将工作思路下沉到社区和家庭,支持家长向下一代做好粤方言文化传承,让家庭成为粤方言传承的主要阵地。这样的思路同样也适应于海外粤方言和华语传承事业。



五、结语

新时代向粤方言保护研究提出了新命题,前人对此已经做过一些阐述,本文在深度语保、大湾区建设、新媒体等背景下讨论了粤方言保护研究的新课题、新视角。如前所述,语保工程由教育部统一部署,项目化管理,标准化设计,团队化实施,作为一项国家级重大学术行动,其他非团队的组织或个人是不易介入的。单韵鸣《广州人语码转换代际差异研究》(2021)一文,以其高度的学术站位、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新颖的研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有志于语言资源保护的个体也可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作出独特的贡献。最近,语保工程二期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基于众包技术扩展语言资源,以平台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增加语言资源采集广度,丰富语言资源库内容。这就为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语保提供了制度支持。我们期待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相关成果,推动语保工程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曹志耘,2015.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J].语言文字应用(4):10-17.

[2]曹志耘,2017.跨越鸿沟——寻找语保最有效的方式[J].语言文字应用(2):2-8.

[3]陈立平,2009.常州话—普通话语码转换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5-10.

[4]陈立中,2000.香港教学语言的问题及对策[J].语言文字应用(3):13-20.

[5]甘于恩,陈李茂,2017.广东语言资源保护:策略与措施[J].学术研究(3):152- 157.

[6]甘于恩,2020.方言文化保存现状[R]//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 北京:商务印书馆.

[7]郭杰,2019.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环境建设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6):46-54.

[8]李菲,甘于恩,2018.广东的语言资源与语言生活[J].华中学术(4):139-149.

[9]李诗奂,2012.广东粤语的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学术评论(3):105-110.

[10]李嵬,2012.谁、为什么和怎么样保持或放弃使用哪种语言——论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移[J].中国语言战略(第1辑):78-82.

[11]李宇明,2008.语言功能规划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2-8.

[12]李宇明,2019.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J].语言战略研究(3):15-28.

[13]李宇明,王海兰,2020.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本语言建设[J].语言战略研究(1):10-21.

[14]梁菁洪,2020.新媒体背景下粤语文化保护路径研究[J].今传媒(4):155-156.

[15]林小玲,2020.基于融合出版的语言保护应用策略——以广东语言多态应用与教育工程为例[J].价值工程(20):183-184.

[16]刘慧,黎顺苗,2020.粤东地区居民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3):107-120.

[17]屈哨兵,20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语言服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6):30-36.

[18]屈哨兵,2020.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语言问题[J].语言战略研究(1):22-33.

[19]屈哨兵,2021.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R].商务印书馆.

[20]单韵鸣,2018-02-08.传承方言建设本地方言文化博物馆还不够[N].金羊网.

[21]单韵鸣,李胜,2018.广州人语言态度与粤语认同传承[J].语言战略研究(3):42- 50.

[22]单韵鸣,2019.基于自然语料的广州人粤语代际差异研究(上)[J].励耕学刊(2):158-168.

[23]单韵鸣,李胜,2020.全球化背景下广州人语言使用与粤语传播传承[J].语言学研究(1):180-193.

[24]单韵鸣,2021a.广州人语码转换代际差异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1):83-92.

[25]单韵鸣,2021b.广州人语言使用代际差异与粤方言传承[R]//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 北京:商务印书馆:86-94.

[26]邵宜,2018.珠三角城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R].广东省语委重点项目结项报告.

[27]王海兰,2019.粤港澳大湾区电视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其规划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3):58-66.

[28]谢小丽,2020.粤方言网络服务资源[R]//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0).北京:商务印书馆:235-248.

[29]徐晖明,周喆,2016.广州青少年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3):20-29.

[30]殷俊,徐艺芳,2019.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多样性与语言战略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6):37-45.

[31]祝晓宏,2011.试论“撑粤语事件”的多维成因[J].中国社会语言学(2):1-10.

[32]祝晓宏,2021.近十余年来的华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语言文字应用(2):137- 144.

[33]Cormack M,2007. The Media and Language Maintenance[M]//M. Cormack,N. Hourigan. Minority Language Media: Concepts, Critiques and Case Studies.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52-68.

[34]Coulmas F,2010. Sociolinguisitcs: the study of speakers’ choic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5]Eberhard,David M.,Gary F. Simons, et al,2021. Ethnologue:Languages of the World. 24th edition[M]. Dallas,Texas:SIL International.

[36]Fishman J.A,2001. 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37]Li C.S. David,2015. Lingua Francas in Greater China[C]// Wang&Su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590-600.

[38]Pauwels,2016.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shif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9]Sautman B,Xie X,2020.Today in Guangzhou, Tomorrow in Hong K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Two Cities[J].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49(2):207-232.

[40]Shan Yunming,2019.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Code-switching among Cantonese People[J].Asia-Pacific Language Variation(1):9-27.


(祝晓宏,任教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原载《南方语言学》第18辑,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12月第一版】

 




《南方语言学》第18辑书影


本期编辑:陈伟霞

本期审读:陈伟霞

责任编辑:甘于恩


精彩回顾

专论|祝晓宏:略论粤方言保护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角(上)

海外文献丨祝晓宏:试论早期南洋华文教材的基本面貌与当代价值[转发]

专论 | 邵慧君、甘于恩:岭南方言的价值及其研究的拓展

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